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与儿童重症结核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病人中诊断为结核病的0-17岁儿童结核病病例,并对可能影响儿童患重症结核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卡介苗接种、结核病接触史及PPD试验4项研究因素P值小于0.05,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16(0.650-0.789),0.606(0.468-0.784),1.483(1.131-1.945)和0.417(0.317-0.549)。结论小于1岁、未接种卡介苗、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及PPD试验结果阴性是儿童重症结核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儿童P2X7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关系,以探讨P2X7基因在儿童结核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汉族结核病患儿;对照组为同期在儿外科行手术前体检的患儿。按照年龄等与病例组3:1进行匹配。扩增基因组DNAP2X7基因,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和碱基特异性PCR方法,分别对P2X7基因1513和-762位点多态性与儿童结核病易感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纳入96例,平均年龄(5.5±4.5)岁;对照组纳入384例,平均年龄(5.9±4.0)岁。P2X7基因1513位点A/C和C/C基因型分布,病例组(38.5%和8.3%)较对照组(31.0%和11.5%)比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6,P=0.316);1513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27.6%和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6)。-762位点C/C基因型在整体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56.5%,-762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4%和71.7%,对照组和病例组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93)。上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肺结核亚组和肺外结核病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宿主P2X7基因1513位点A/C和-762位点T/C的转换可能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无相关性。因此,P2X7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病以及是否为结核病易感性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陆川县儿童接种卡介苗异常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陆川县20004年~2010年共发生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9例儿童。结果根据我县9例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分析,属个体差异者3例,占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的33.3%;因疫苗使用不当免疫程序掌握不严格,3个月以上接种的4例,占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的44.4%。2例重复接种的患儿都是在交接班时已接种了一针,误认为尚未接种,占介苗接种异常反应的22.2%。结论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机率很低。引起其主要的原因有疫苗本身的因素、个体差异和使用不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了解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为调整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18个区县疾控中心上报的手足口病病原学数据进行统计,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利用EXCEL录入数据库,将所有病原学监测阳性病例分为重症病例组和轻症病例组,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患儿进展为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居住地、是否为托幼儿童及EV71阳性对病例是否进展为重症病例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OR =4.58,95%CI 2.90 ~ 7.09)、散居儿童(OR =2.7,95%CI 1.72 ~4.26)、流行季病例(OR=2.46,95%CI 1.40 ~4.34)、居住地为郊区病例(OR=5.84,95% CI 2.33~14.63)及EV71阳性(OR=2.77,95%CI 1.94 ~3.98)为手足口病例进展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居住地与年龄和看护类型、看护类型与性别、EV71与年龄和看护类型对于是否重症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年龄≤3岁、居住在郊区、EV71阳性为手足口病例进展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随访,探讨HSP患儿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的初发HSP患儿,随访6个月,根据肾脏受累定义,将HSP患儿分为肾脏受累组和无肾脏受累组。复习文献提取与肾脏受累可能相关的3项人口学特征、8项临床症状和17项辅助检查指标进行分析,先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初发HSP患儿28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7.2±2.6)岁(8月龄至16岁)。239/283例(84.5%)完成随访。283例初发HSP患儿均有紫癜样皮疹表现,分别有194/283例(68.6%)和224/283例(79.2%)患儿有消化道和关节症状。80/239例(33.5%)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肾脏受累,以孤立性蛋白尿为主(44/80例,55.0%)。发病1个月内出现肾脏受累者占50.0%(40/80例),3个月内出现肾脏受累者占88.8%(71/8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8岁、皮疹反复、皮疹持续≥2周、无菌性白细胞尿、血清白蛋白、血小板平均容积(MPV)≥10fL、胱抑素C(CysC)≥0.8mg·L^-1和血清C3≤0.88g.L-1在肾脏受累组和无肾脏受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菌性白细胞尿:OR=4.178,95%CI:2.061~8.468,皮疹持续≥2周:OR=2.474,95%CI:1.367~4.478,MPV≥10fL:OR=2.948,95%CI:1.533~5.667,CysC≥0.8mg·L^-1:OR=2.101,95%CI:1.067~4.134。结论无菌性白细胞尿、皮疹持续≥2周、MPV≥10fL和CysC≥0.8mg·L^-1为初发HSP患儿肾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河北省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0~6岁中枢神经系统(CNS)缺陷儿童进行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取整群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患儿的出生地点、出生日期、性别、孩次、父母年龄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省共调查0~6岁儿童4 611 808名,其中发现CNS缺陷儿9498例,总发生率为21.42/万。2003年至2006年CNS缺陷发生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各年份发生率均接近或高于6年平均水平21.42/万(P〉0.01);2007年至2008年,CNS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年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6年平均水平21.42/万(P〈0.001)。从全省CNS缺陷构成看,脑瘫占比最大,达64.59%,其次是先天性智力低下,占24.59%,神经管畸形占比最低,为10.45%。对9498例0~6岁儿童CNS缺陷进行分析显示:与父母一方或双方有遗传病、家族疾病史有关的为934例,占9.83%,与母亲孕期不良因素(包括病毒微生物感染、感冒、接触有毒有害物、污染物、服药、营养、不良妊娠史、年龄因素等)有关的为2164例,占22.78%,与父亲因素(包括污染及毒害物接触史、非遗传性疾病等)有关的为331例,占3.48%,与出生因素(包括早产、缺氧、产伤、溶血、多胎等)有关的共2166例,占22.80%,不明原因或其他因素的病例为3903例,占41.09%。结论河北省出生儿CNS缺陷有下降的趋势。加强孕前、孕期保健、做好优生遗传学咨询与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前诊断和筛查及提高高危妊娠者检测率是减少CNS缺陷特别是神经管畸形、脑瘫、智力低下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预后。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患者3 32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发生率;根据AGI严重程度分为AGI Ⅰ~Ⅳ组,观察比较4组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指标,以及ICU留治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本组3 321例中,并发AGI者2 261例,发病率68.08%,其中AGI Ⅰ级~Ⅳ级例数依次为1 123例(33.81%)、586例(17.65%)、367例(11.05%)、185例(5.57%)。男/女比例、年龄在AGI Ⅰ~Ⅳ级4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PACHEⅡ评分、ICU留治时间在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纳入研究3 321例重症患者中,病死率为4.73%(157/3 321);其中AGI Ⅰ~Ⅳ级病死率依次为2.76%(31/1 123)、6.31%(37/586)、9.81%(36/367)、28.65%(53/185),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16,P=0.000)。结论 重症患者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2016—2020年儿童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HA)的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 为我国儿童HA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方法通过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收集2016—2020年我国23个省份的27家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中HA住院患儿的病历首页信息, 对我国儿童HA进行流行病学、重症情况以及疾病负担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全国27家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共报告HA住院病例24 099例;其中, 男女比为1.46∶1, 年龄≤6岁的住院患儿为23 432例(97.23%)。除2020年外, 每年HA发病都集中在4~9月份, 6~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华东地区统计住院患儿最多, 为8 520例(35.72%)。在研究期间, 全国HA患儿的住院占比是0.42%(24 099/5 790 910);东北地区的住院占比最高, 为0.69%(1 720/249 244)。本研究中一共有1 510例(6.27%)患儿表现为重症, 男女比为1.35∶1;其中, 1 326例(87.81%)患儿年龄≤3岁, 且年龄在28天-≤1岁的患儿重症率最高(7.4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小儿血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活性,用以筛查或辅助诊断因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钙化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分析年龄、性别、喂养方式对小儿BAP活性的影响,从而为防治儿童营养性佝偻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试剂盒,采末梢血进行测定。并比较年龄、性别、喂养方式对小儿BAP活性的影响。结果 390例中BALP〈200U/L者102例,占26.2%;200~250 U/L者148例,占37.9%;〉250 U/L者140例,占35.9%。年龄越小,临界水平和阳性百分率越高。但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月~一组与2岁~一组BALP检测结果比较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2岁~一组与4~5岁一组BALP检测结果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月~组与4~5岁一组BALP检测结果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01)。母乳、人工、混合3种不同喂养方式统计学上比较BALP有显著性差异(χ2=22.74,P〈0.01)。结论年龄、喂养方式对婴幼儿BAP活性有影响。小儿BAP检测可作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小儿骨钙化障碍或代谢性疾病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昌市某新区2004-2010年麻疹发病特征,探讨新区控制、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南昌市某新区2004-2010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共确认麻疹病例64例,男女病例分别占68.75%(44/64)和31.25%(20/64);2岁以下低年龄组、4~岁至15岁以下年龄组、15~岁组及以上高年龄组,分别占40.63%(26/64)、28.12%(18/64)、18.76%(12/64);发病以无免疫史(31.25%)和免疫史不详者(32.81%)为主;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居多,占54.69%(35/64);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安置小区和与两个临界县交界的小区,共占60.94%(39/64);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2-7月份发病数占92.19%。结论麻疹病例的增加与新区经济高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新区与临界县交界区防病职责划分不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等有关。健全基层免疫网络,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强化免疫管理,增设免疫接种服务点和接种频次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广州市长期应用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对乙型肝炎(乙肝)免疫防病效果。方法在广州市全市12个区、县级市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以家庭为单位对1~59岁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包括检测HBsAg、抗-HBs,对HepB接种史及主要乙肝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人群HepB接种率,分析和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家庭感染状况下接种与未接种HepB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评价HepB免疫防病效果。结果 1~16岁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8.11%(2535/2877),17~59岁人群有乙肝疫苗免疫史为20.75%(470/2113)。在推行新生儿HepB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出生的1~16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29%,而出生时尚未开展HepB接种的20~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3.72%。1~16岁人群中有HepB接种史人群HBsAg阳性率0.99%,无接种史人群为5.56%,疫苗保护率为82.19%。20~59岁人群接种HepB,基本都不是在新生儿时期,疫苗保护率为52.01%。新生儿接种HepB,母婴乙肝传播阻断率为94.16%,并能有效阻断家庭内水平传播。结论长期实施新生儿接种HepB能控制、消除受种人群乙肝病毒感染,非新生儿人群接种HepB也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新近报道的人细小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收集的经间接免疫荧光和/或病毒分离排除了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319例,应用针对HBoV的NP1基因的PCR引物进行HBoV基因片段检测,随机选取HBoV基因检测阳性标本中的5例,对其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19例标本中HBoV基因检测阳性的为13例,其阳性检出率占本组检测标本的4.1%;HBoV阳性检出率在本组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最高,达10.9%(5/46),其次为支气管炎患儿(6.3%,2/32);HBoV检测阳性标本的患儿年龄主要分布于5个月~5岁,尤其是<1岁的患儿;其中6~7个月的患儿中HBoV检测阳性的占50%(2/4),9~10个月的患儿中阳性的占25%(2/8),其次为5~6个月的患儿(18.2%)、11个月~1岁的患儿(14.3%)及8~9个月的患儿(12.5%);在<5个月的总计103例患儿中以及>5岁的28例患儿中均未检测到HBoV阳性标本;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中5例北京的HBoV之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与st1、st2株的同源性为99.2%~99.4%.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北京地区部分儿科患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BoV有关,且HBoV感染在低年龄组儿童中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198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198例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134例(占67.68%),HBeAg阴性64例(占32.32%),除21例(占10.61%)无肝脏病理改变外,其余肝脏组织学显示不同程度炎症(G)及纤维化(S)改变者占89.39%(177/198),其中G1占65.66%(130/198),G2占19.19%(38/198),G3占4.55%(9/198),≥G2共占23.74%(47/198);S1占39.90%(79/198),S2占36.87%(73/198),S3占5.05%(10/198),S4占0.51%(1/198),≥S2共占42.42%(84/198)。男性组与女性组G、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30岁组G及S重于〈30岁组(P〈0.05)。病程〈10年组与≥10年组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S重于〈10年组(P〈0.05)。按HBeAg分阳性组与阴性组,HBeAg阳性组以G1(占70.89%)、S1(占47.01%)为多,而HBeAg阴性组以≥G2(占34.38%)、≥S2(占56.25%)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117,df=3,P=0.366;χ^2=5.579,df=3,P=0.134);HBeAg阴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921,df=3,P=0.823;χ^=23.408,df=3,P=0.492)。结论无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绝大部分有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损害程度要重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性别无关。年龄≥30岁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重于〈30岁组,病程≥10年组纤维化程度重于〈10年组。年龄在30岁以上,病程超过10年的慢性HBV携带者应密切随访,及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病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疫苗研制的免疫优化策略及新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卡介苗的计划免疫及其失效原因分析 目前,预防结核病(tuberculosis,TB)惟一有效的疫苗是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一种活的减毒牛型分枝杆菌(M.bovis).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对儿童重症结核病如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显著免疫保护效果,WHO坚持建议在新生儿中接种卡介苗.自1928年以来,BCG至今已在182个国家,对40多亿的儿童进行了接种.根据WHO扩大计划免疫的要求,现在每年仍有1亿多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目前全球接种最广泛的疫苗之一.然而,BCG对于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免疫保护力介于0~ 80%之间,差异性极大[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的病理类型、治疗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诊断为PNS,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5岁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不同年龄组肾脏病理类型、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转归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39例PNS患儿,男性402例,女性137例,男女比例为2.9∶1;〈2岁组159例(29.5%),~5岁组269例(49.9%),~10岁组84例(15.6%),〉10岁组27例(5.0%)(P〈0.01)。①微小病变274例(5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9例(14.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3例(32.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1.1%),膜性肾病4例(0.74%),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0.37%),脂蛋白肾病1例(0.18%)。不同年龄组间肾脏病理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和依赖的PNS患儿以微小病变为主(分别为62.4%和69.6%),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PNS患儿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48.4%)。③539例中239例完全缓解,75例部分缓解,61例无效,158例症状控制,尿蛋白(-),但仍在服用泼尼松。6例患儿分别因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病情不能缓解,合并严重感染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儿童PNS的发病高峰年龄、肾脏病理类型以及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发生率可能已发生改变,并且在不同年龄患儿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病理特点及其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1979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经病理诊断为IMN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随访情况,探讨其远期预后。结果 16例IMN患儿进行分析,占同期肾穿刺活检病例(1710例)的0.94%。男10例,女6例,年龄2~12岁,平均(5.2±2.6)岁。①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11例,68.8%),无症状性蛋白尿5例(31.2%),伴有高血压2例(12.5%),起病时伴有肾功能不全2例(12.5%)。②14/16例行肾组织电镜检查,其中Ⅰ期6/14例(42.9%),Ⅰ~Ⅱ期6/14例(42.9%),Ⅱ期1/14例(7.1%),Ⅱ~Ⅲ期1/14例(7.1%)。病理学检查均未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肾小管间质损伤。③未达到大量蛋白尿标准的7例患儿予随访观察,其中1例病情进展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达到大量蛋白尿标准的9例患儿均予足量激素(2mg·kg-1·d^-1)治疗,其中5例激素依赖或耐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至2010年6月,2例失访,14例IMN患儿随访12~91个月,平均(34.0±18.7)个月,在起病后3~16个月均达完全缓解,无一例进展至慢性肾脏疾病;2例起病时伴肾功能不全的患儿肾功能均恢复。结论儿童IMN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小年龄、病理分期较轻且不伴肾小管间质损伤患儿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应的持久时间。方法对新生儿计划免疫后2岁至4岁的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验,分2岁组和3-4岁组(3岁组和4岁组)观察各组儿童HBsAb定量差异。结果①2岁组50例儿童HBsAb定量平均为949.908±1440.9mU/ml,3-4岁组181例儿童HBsAb定量平均为62.3±104.0mU/ml,经统计学处理2岁组与3-4岁组儿童HBsAb定量比较差异非常显著(t=4.353,P=0.000)。②3岁组90例儿童HBsAb定量平均为70.8±125.7mU/ml,4岁组91例儿童HBsAb定量平均为53.8±76.5mU/ml,经统计学处理3岁组与4岁组儿童HBsAb定量比较差异不显著(t=1.104,P=0.271)。③2岁组50例儿童无HBsAb定量小于10mU/ml(为阴性),(HBsAb阳性率为100%);3-4岁组HBsAb定量小于10mU/ml53例,HBsAb阴性率为29.3%。④2岁组HBsAb低定量发生率为24%;3-4岁组HBsAb低定量发生率为81%;经统计学处理2岁组与3-4岁组HBsAb低定量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χ^2=64.823,P=0.000)。结论 3-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高阴性率和高低定量发生率提示应该在出生后3-5年加强一次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9.
庆大霉素治愈小儿卡介苗感染1例报告河北省邯郸市妇幼保健院(056001)张俊美,郭占红卡介苗(BCG)接种后感染化脓四个半月较少见,并经庆大霉素外用湿敷治愈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儿男,7岁,学生,因接种卡介苗感染化脓经用龙胆紫,链霉素等药外用治...  相似文献   

20.
ELISPOT检测技术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ELISPOT试验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检测了42例非结核性肺疾病患儿和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体内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水平,评价其在儿童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结核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将结果与结核菌素皮试结果(PPD)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该试验的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ELISPOT试验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97.6%)高于PPD(81%,P﹤0.05);与PPD试验结果结合分析,其诊断阳性率为96.3%.此外,ELISPOT试验结果与性别、年龄、BCG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机体免疫状态、PPD直径和感染部位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提示ELISPOT试验适宜作为儿童PPD试验初筛后结核病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