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者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5.1和151.0个月,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Ⅰ、Ⅳ期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期患者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149.0个月,明显长于黏液腺癌的67.7个月(P=0.033).结论 黏液腺癌可能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其预后差与其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求结直肠黏液腺癌发病率及生存率方面的特征。选择1968~1997年新加坡癌症登记处登记的15762例浸润性结直肠癌病例,其中627例为结直肠黏液腺癌。结直肠癌在一定时期内的发病模式用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来描述。并将黏液腺癌病人及普通腺癌病人的生存率进行比较,使用相对生存率及灾难比模型。 相似文献
3.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个亚型,由Parham在1923年首次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黏液腺癌定义为“黏液成分大于50%的腺癌”。其形态学特点是,肿瘤间质中充斥着大量由肿瘤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并形成细胞外黏液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医科院肿瘤医院1988-2006年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8例结直肠黏液腺癌、55例印戒细胞癌和281例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7,38.4,86.0,14.5,93.7,17.3,62.1,24.4,56.17,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P<0.05).结论 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不同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印戒细胞癌的恶性度最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龚苏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56-756
在美国结直肠癌(CRC)是位于第3位常见肿瘤,美国癌症学会统计2004年确诊为CRC约147000例,死亡56000例。结直肠粘液腺癌(MC)和印戒细胞癌(SR)分别为10%~15%。约占全部CRC的1%,MC为腺癌的形态学亚组,>50%肿瘤细胞由粘蛋白构成,又称胶质癌其特征表现为大量的细胞外粘蛋白。SR也产生大量的粘蛋白但它存在于细胞浆内而不是细胞浆外。有关结直肠MC和SR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MC和SR的流行病学、生存效果与结直肠腺癌做一比较分析。方法:1991~2000年对全部注册的CRC的流行病学和终末结果进行评估,并对每个亚组的发病率、临床分期、肿瘤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分析大肠黏液腺癌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大肠黏液腺癌和424例大肠非黏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各种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非黏液腺癌相比,大肠黏液腺癌好发的年龄段偏低(平均年龄<50岁);(2)黏液腺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升结肠,但非黏液腺癌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且更多发于乙状结肠;(3)黏液腺癌瘤体相对较大(直径>5cm),分化程度更差;(4)黏液腺癌的分期相对较晚,更易向周围浸润生长,更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5)蛋白nm23、p53在黏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更低。结论大肠黏液腺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大肠癌,对大肠黏液腺癌应该采用更加积极全面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ET—CT)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且接受CT和PET.CT检查的37例结直肠黏液腺癌与50例结直肠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在CT和PET-CT表现上的差异。结果CT检查示,在肿瘤实质的平扫密度、增强后密度和强化程度上.黏液腺癌组明显低于非黏液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肿瘤低密度区的强化程度、低密度区面积占总病灶面积的比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比例,黏液腺癌组均明显高于非黏液腺癌组(均P〈0.05)。PET—CT检查示,黏液腺癌组的最大SUV值明显小于非黏液性腺癌组[(8.64±4.34)Bq/L比(12.38±5.96)Bq/L,P=0.015]。结论联合PET—CT与传统cT两种检查手段,可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方法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1994-2007年收治的208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中的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黏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5.45%,印戒细胞癌占1.19%;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相比, 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更年轻, 女性易发病, 黏液腺癌好发于结肠而印戒细胞癌好发于直肠(P<0.01);但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和浆膜浸润﹑脏器侵犯﹑根治性切除率﹑中晚期比例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根治手术组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是生物学行为相近而且具有独特的癌变机制的肿瘤,结直肠黏液癌尤其是印戒细胞癌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与其发生部位和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2(55~78)岁.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8例,其中黏液血尿4例;体检发现1例.B超及CT检查均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发现膀胱肿物9例,取活检5例.病理报告均为膀胱黏液腺癌.肿瘤直径平均3.1(1.9~4.7)cm.手术治疗8例,其中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3例,TURBt 1例.TURBt 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再行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1例体弱患者未手术.结果 9例病理报告均为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病理分期T_(2a)5例、T_(2b) 2例、T_(3a)2例.病理分级高分化5例、中分化4例.9例平均随访16.5(3~60)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4例,1例未手术者随访4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1例行TURBt患者,再行根治术术后3个月死于肺转移;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者分别于术后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其余5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少见,预后差.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复发或转移患者,配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包括非脐尿管型和脐尿管型)的诊疗水平,评估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患者,其中非脐尿管型12例,脐尿管型6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5~78)岁。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就诊症状。手术治疗17例,1例患者全身状况较差未行手术治疗,7例患者术后给予辅助化疗。结果:18例病理报告均为膀胱黏液腺癌,其中脐尿管源性6例。病理分期:T1期3例,T2期8例,T3期5例,T4期1例,未手术患者无病理分期。病理分级: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免疫组化:CK7、CK20、EMA、Ki-67、Leu-M1、CEA均+,Vimentin均-,仅3例PSA+。17例平均随访17.5(5~68)个月,1例失访。1年生存率58.8%(10/17),2年生存率40.0%(6/15),5年生存率33.3%(4/12)。结论: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少见,造成预后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易早期诊断,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为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大小对术后生存期有一定影响,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女性乳腺粘液腺癌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 1例女性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分为 2组 :纯型组 74例 ,混合型组 2 7例。对 2组的预后与临床及组织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纯型组的淋巴结阳性率 (2 4 % )明显低于混合型组 (5 2 % ) (χ2 =10 4 ,P <0 0 1)。纯型组的 10年生存率 (87% )明显好于混合型组 (5 9% ) (χ2 =8 90 ,P <0 0 1) ,闭经前纯型组的 10年生存率 (89% )也明显高于混合型组 (5 0 % ) (χ2 =11 4 4 ,P <0 0 1)。结论乳腺粘液腺癌具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和预后 ,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粘液腺癌患者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年龄分布、临床病理特点、治疗、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43岁(23~72岁);临床分期:IA2期1例,IB1期16例,IB2期12例,IIA期5例,IIB期9例,III期4例,IV期1例;病理分型:宫颈管型38例,肠型1例,胃型(微偏腺癌)7例,印戒细胞型2例;宫颈局部肿瘤直径:≤4cm者30例,4cm者18例。术后病理发现:33例子宫颈深间质受侵(浸润深度≥1/2),11例淋巴血管间隙受累(LVSI),14例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48例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中,近期疗效有效率75%,随访期内死亡者共20例,5年累积总生存率49%,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8个月。随访期内共21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12个月(1~55个月)。20例已死亡,1例带瘤生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宫旁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与否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1)。结论宫颈粘液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3.
韩秋鑫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4,(2):171-173
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3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P糖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 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患者分为多黏液组(25例)和少黏液组(13例),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糖蛋白在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0%(2/10),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9%(19/28),χ2=4.842,P<0.05;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χ2=14.64, P<0.05);P糖蛋白表达与乳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3 cm)、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糖蛋白在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呈高表达,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P糖蛋白可能是判断乳腺黏液腺癌预后的可靠指标,同时也是乳腺黏液腺癌治疗的有效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5.
乳腺黏液癌的超声诊断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已成为诊断乳腺癌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乳腺黏液癌为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较少见,目前对其超声声像图表现的认识相对不足。本文围绕常规超声、CEUS和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黏液癌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粘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UC)与胃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1994-2001年收治的438例胃癌中粘液癌36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结果:MUC比non-MU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T3+T3:MUC94.4%,non-MUC78.9%),浸润性更强(Borrmanm Ⅲ型+Ⅳ型:MUC88.9%,non-MUC 56.2%)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率:MUC94.4%,non-MUC81.1%)。MUC晚期患者比例(Ⅲ Ⅳ:MUC88.9%,non-MUC73.9%)和腹膜播散率高(MUC27.8%,non-MUC 12.4%)。MUC比non-MUC的根治切除率低(MUC 69.4%,non-MUC81.1%)。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0.5%,33.1%,中位生存期为12.2个月;non-MUC组的1年,2组生存率分别为74.9%,64.7%,5年生存率为31%,中位生存期为28.9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UC的预后差,与确诊时中晚期比例和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以及根治切除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征,为大肠癌的靶向筛检、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家族调查、系谱分析、手术病理和定期随访等手段追踪调查4个HNPCC家系,共计15岁以上成员84人。结果 确诊患者23例(A组),与确切无家族史者(B组)30例相比:(1)平均发病年龄:A组43.0岁,B组61.4岁,平均年轻18.4岁;低于50.0岁者:A组78.3%(18/23),B组26.7%(8/30,P<0.01);第1、2、3代平均年龄分别为67.8、45.3、32.5岁,逐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2)病变部位:右半结肠A组73.9%(17/23),B组36.7%(11/30,P<0.01),(3)合并腺瘤:A组0,B组23.3%(7/30,P<0.05)。(4)低分子腺癌:A组76.2%(16/21),B组36.7%(11/30,P<0.01)。结论 HNPCC患者临床并非少见,且具有典型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