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显著的心尖向心性肥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室造影可有特征性改变。本组总结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0例诊断体会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卫生队(北京100037)安全会,张考元,谢东龙,吕豪,袁贤奇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鉴别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HCM)是肥厚...  相似文献   

3.
孙存昌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733-173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其肥厚的心肌主要局限于心尖部,症状不典型,常合并心电图异常,容易误诊、漏诊。目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尚无金标准,通过左心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探讨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征象,探讨MRI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拟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对心肌肥厚程度的测量结果。结果:31例中,均发现心室壁不同程度肥厚。其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54.8%),左心室普遍肥厚3例(9.7%),室间隔增厚并累及右心室心尖部2例(6.5%),左心室游离壁局限性肥厚3例(9.7%),心尖肥厚型6例(19.4%),可见典型"黑桃尖"表现。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2例,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向前运动;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全部患者均行心肌对比增强扫描,20例(64.5%)肥厚心肌内可见点状、片状心肌中层延迟强化,5例非肥厚心肌内亦可见延迟强化。1例累及右心室心尖部及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阴性,室壁厚度测量结果低于MRI(P<0.05)。结论: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对于临床怀疑肥厚型心肌病,特别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疾病。本文报告一例,其心电图表现为深尖倒置的 T 波和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可见室间隔及左室壁近心尖部明显增厚,乳头肌增粗。使用心得安治疗2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异搏定治疗随访7年,T 波倒置未见加深,室间隔及心室壁未见继续增厚。作者认为异搏定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的肥厚心肌与非肥厚心肌交感神经活性。方法选择18例肥厚性心肌病(HCM)患和6例对照(N组)。根据超声心动图将HCM组分为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APM)5例,非对称性心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ASH)7例,弥漫性肥厚性心肌病(DPM)6列。所有患均进行超声心动图(M型和B型)检查^201Tl和^123I-间碘苄胍(MIBG)显像。结果HCM组^123I-MIBG显像与N组相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ECG)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对A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AHC组)与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HC组超声心动图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心尖部心腔明显变小。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下移,左室高电压。结论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对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7例心电图异常患者,行UCG,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21患者进一步行MRI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47例中, UCG发现67例心尖部肥厚.左心室造影示126例左心室舒张期形态均呈"黑桃"样改变,诊断阳性率85.7%.冠状动脉造影示19例冠状动脉有狭窄.结论: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较好的方法,并能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检中ECG出现T波倒置的飞行员的航空健康管理和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民航飞行员10年的T波倒置ECG变化、临床诊断及医学鉴定情况,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飞行员ECG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ECG改变,胸导联电压逐年升高,ST 段压低逐年显著,T波倒置程度逐年加深,间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彩色超声无明显异常。2013年踏板运动试验提示ECG ST‐T改变明显,运动恢复期出现频发房性早搏。考虑其ECG变化进展明显,临时停飞查明原因。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诊断:心尖部心肌广泛增厚,考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未行治疗。考虑飞行员存在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现特许飞行。结论 ECG警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比心脏彩色超声早;当ECG出现倒置T波,排除冠状动脉病变时,应考虑肥厚性心肌病可能;每年鉴定应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应加做左室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发现疾病。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主要特点是局限于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此病症状不典型,部分病人常规检查阳性率低,易漏诊和误诊,因此,有必要对AHCM的临床特征,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Yamaquch妇等报道了该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的特点。现将我们收治的AHCM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MRI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R检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其中16例患者行核素心肌显像,3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另取2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发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16例,占同期肥厚性心肌病的21.2%(116/547),其中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T—AHCM)65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51例。T—AHCM组和P—AHCM组的心尖部室壁厚度分别为(18.6±2.7)max与(13.6±1.0)mm;心尖部室壁厚度/基底段后壁厚度的比值分别为2.2±0.5与1.6±0.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9.5±1.7)mm和1.1±0.1,T—AHCM组与P—AHC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和7.55,P值均〈0.05)。室壁增厚率T—AHCM组为(27.7±6.7)%,P-AHCM组为(41.2±9.2)%,对照组为(80.6±6.6)%,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5和7.18,P值均〈0.05)。胸前超声心动图T—AHCM组漏诊率为76.9%(50/65),P—AHCM组的漏诊率达90.2%(46/51)。结论:MRI能够准确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对早期轻型患者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超高速CT对20例肥厚性心肌病(HCM)作了研究。使用装置为Imatron C-100,130kV,600mA,扫描时间为50ms,间隔8 ms,层厚8mm。左心室肥厚形态以舒张末期图象为准。室间隔和左室自由壁厚度比达1.3∶1者为非对称性中隔肥厚(ASH)。20例中11例诊断为ASH。呈对称性肥厚者5例,心尖部肥厚3例,舒张末期图象大致正常者1例。左心室收缩期样式以收缩末期图象进行分析,11例ASH中有9例舒张期的非肥厚部分在收缩末期有明显收缩。舒张末期肥厚部和非肥厚部呈大致相同程度收缩者2例。5例对称性肥厚及3例心尖部肥厚者,全周呈大致相同收缩。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超声心动诊断的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导联(V1~V3)、高侧壁导联(I~avL),具有特殊性。其他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pertrophic crdiomyopathy,HCM)的心电图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17例经临床确诊的HCM患者资料,对其心电图、MR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心电图均异常,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T波倒置.MRI以左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肥厚居多,其次是心尖肥厚;心腔缩小,心肌信号正常;心脏功能异常(7例).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T波深度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结论 HCM的心电图、MRI均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AHCM)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并与彩色多普勒对照分析。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呈胸前导联振幅增高(RV4〉Rv5〉R6),Q波消失,ST段以胸前导联显著,T波对称性倒置,以V4~V6导联最为明显,QT间期正常。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ApicalHyprtrcphiccardiromyopa thy ,APH)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日本发病率高 ,约占全部肥厚型心肌病的 2 4% ,由于本病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是左胸前导联ST段显著降低及出现巨大倒置T波(GiantNegativeTwawes,GNT) ,且部分病例有心绞痛及气短等自觉症状 ,在诊断方面 ,与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鉴别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 ,已弄清过去认为是伴有左室肥厚的心内膜下缺血或心内膜下梗死的一部分病例 ,不是由于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对原发性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肌病患者,进行EBCT扫描(包括冠状动脉平扫、心脏长轴及短轴电影扫描)。结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联合会(WHO/ISFC)分类法,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三大类,EBCT所见:(1)扩张型(8例):左心室扩张7例,均有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250±101)ml,左心室射血分数为(189±66)%;右心室扩张伴运动减弱1例。(2)肥厚型(5例):均有室间隔肥厚,达(165±23)mm,伴左心室壁或心尖部肥厚3例,2例伴有流出道狭窄。(3)限制型(2例):例1右心室心内膜增厚呈稍低密度阴影,室腔变小,心尖闭塞,室壁运动减弱,右房显著扩张并血栓形成;例2病变累及左右心室,伴左右房增大。结论 EBCT能全面反映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的病理及功能改变,可作为确定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血流向量成像评价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模式变化情况。方法收集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6例,常规经胸超声检查并获取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的血流图,记录左室流出道处的室间隔厚度及流出道宽度、左室流出道血流压力阶差和左室质量。利用VFM观测左室内涡流及主动脉瓣环、瓣下1cm、瓣下2cm处收缩期最大血流向量及二尖瓣口、瓣下1cm、瓣下2cm处舒张期最大血流向量,与性别年龄体重等匹配的正常对照比较,探索其血流模式变化。结果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室间隔厚度、左房大小、左室质量、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速度及压差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左室流出道可见明显加速过程,主动脉瓣下2cm、1cm、主动脉瓣环处收缩期最大向量存在明显差异,即因左室流出道存在梗阻,导致加速过程(P0.01)。正常对照无类似现象。正常对照主动脉瓣下2cm、1cm、主动脉瓣环处收缩期最大向量存在明显差异,即存在减速过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组各个水平收缩期最大向量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舒张期正常对照及患者均存在先减速后加速过程。肥厚性心肌病组二尖瓣各水平速度向量均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存在显著加速过程,二尖瓣回心血流向量较对照组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心室复极异常的临床意义和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例心室复极异常运动员心电图示多数导联T波异常倒置。9例无症状,7例主诉胸闷、胸痛、心悸及昏厥。11例随访2-31年,多数心电图发生变化。临床诊断为运动员心脏、心肌病、心尖部心肌肥厚、冠心病、高血压、植物神经失调和非特异性T波改变。对这些运动员应作详细检查并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李秀兰 《放射学实践》2005,20(4):361-36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纵向运动功能。方法: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心长轴切面、二腔切面和四腔切面图像,应用组织追踪法离线分析30例HC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左室各心肌节段位移曲线。结果:HCM组肥厚与非肥厚心肌节段的位移均降低,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绝大部分节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CM患者二尖瓣环、基底部、中部和远端每个水平的平均位移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结论:HCM患者左室纵向运动功能受到损害,损害不仅发生在肥厚的左室壁,非肥厚的室壁同样受到损害,组织追踪法能够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纵向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