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儿科病区呼叫铃频次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儿科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为活动主题,对病区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病区内日均呼叫铃的次数从360次下降到182次。结论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病区内呼叫铃使用各项原因所占构成比虽然无多大变化,但各个项目呼叫铃的真实使用频率都已大幅度下降,确实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设定目标,改善了病区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急诊外科病区呼叫铃使用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率”为活动主题,对病区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合理分工,创新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等方法,减少或避免呼叫铃响铃。结果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是90.05%,进步率是54.72%。更换输液接瓶方面使用率下降幅度为45.81%。通过对实施前后响铃次数的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理的安排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呼叫铃在病区的使用率,减少病区噪声污染,为患者营造安静、和谐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4~5月在我院儿科输液治疗的8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外渗严重程度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外周静脉穿刺水平,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提高整体输液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医院病房呼叫铃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时,频繁的使用也会产生噪音污染,给患者生理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易产生疲倦、不安,夜间更是可能造成失眠、恐慌等不适.铃声的频繁使用不仅是病房噪音的一大因素,也从侧面反映科室的护理质量水平,包括工作流程的安排、护理人员分配的合理性、工作效率的高低等.降低病区铃声的使用,可以降低噪音,营造安静环境,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为医护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品管圈(QCC)是医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自发成立的小团队,通过查找工作中急需迫切改善的问题,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手法工具分析、改善问题,以提高护理工作水平.本院妇科自2014-11-25至2015-03-25开展QCC活动,针对病房铃声使用频繁的问题,以降低病区铃声使用次数为目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总结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实施相应对策,对比前后静脉输液外渗率,讨论品管圈活动在减少静脉输液外渗中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科室静脉输液患者为个体,2014年1月至6月患者为统计对象,7月至12月患者为活动对象,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统计现状、分析原因及实施对策,并对比活动前后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率情况和圈员的综合能力。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期间,我科室的静脉输液外渗率从10.36%降低至3.09%,差异显著(P<0.05),圈员综合能力评分由(1.85±0.28)分提高至(4.37±0.09)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外渗情况,提高护士的静脉输液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药液丢失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情况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配药丢失率为39%;输液瓶或输液袋残余量丢失率为30.25%;排气药液丢失率为29%,降低至改进后的配药丢失率为15%;输液瓶或输液袋残余量丢失率为12%;排气药液流失率为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1,P2<0.01,P3<0.01)。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率,而且可以激发圈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运用品管圈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液配伍核对差错中的应用,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差错类型及发生原因,提出对策,计算目标达标率,通过对比活动前、后平均每月成品输液配伍差错率,对结果进行检讨与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成品输液配制过程中的差错率由活动前的平均每月0.24‰降至平均每月0.14‰,目标达标率为114.8%;同时,药师的责任心、自信心得到提升。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减少了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差错,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同时提升了药师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管理病区环境的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管理病区环境。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病区环境满意度调查从50.13分提高到89.92分。结论品管圈活动管理病区环境,具有高效和持续改进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错误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量5762例为活动前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量5876例为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通过现状把握,找出特性要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对比两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错误发生率,衡量目标达成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静脉输液错误发生率由0.64‰降至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8,P<0.05);目标达成率123.6%。结论品管圈活动使静脉输液错误率明显降低,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6,(6):1250-1253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药物调配核对差错的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采用品管圈活动十大步骤,选定主题,分析影响静脉药物配制中发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结果:通过实施对策,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差错件数由平均每周35件降低至改善后平均每周14件;目标达标率超过目标值30%。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药物配制的差错率,可有效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团队凝聚力,保证了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28例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的儿科患者,并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4例,将入院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设为对照组,将入院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常规护理基础上介入品管圈活动的设为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介入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概率及严重程度方面均优于未介入品管圈活动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地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保护患儿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检验血标本退检次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检验血标本退检次数为活动主题,分析我科检验血标本退检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急诊科检验血标本退检件数从实施前的48件(平均每周12件)下降到5件(平均每周1.25件),降幅89.6%,每周退件数平均减少10.75件。每年节约经济成本3678.22元。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减少了检验血标本退检次数,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还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成就感,在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张先明  周丽芳  薛进 《药学研究》2019,38(11):667-670
目的 通过品管圈活动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与临床科室重复沟通次数,减轻工作量的同时,提高药学服务品质。方法 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8人的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根据“二八”法则,找出重复沟通的主要内容,对其通过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关联图进行要因分析,对要因进行真因验证,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最终进行效果确认。结果 重复沟通次数由活动前的1264次/15天,降到活动后的717次/15天,目标达成率104.6%。结论 品管圈活动应用在减少PIVAS与临床科室重复沟通次数是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以减少冠脉造影检查后穿刺点的出血问题。方法:于2013年9月通过自愿、自发的方式组成了QCC小组,本圈由8名护士组成,确定圈小组名称为护心圈,通过头脑风暴法、上级政策及内容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各圈员进行评分后确立活动主题,严格按照品管圈的PDCA步骤,实施持续改进,在本科辅导员的帮助下完成了此项活动。结果:经过圈辅导员、圈长及圈员近5个月的努力,逐步逐条落实各项改进措施,整理并统计活动数据,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后穿刺点的出血率呈降低趋势,,收到了很满意的效果,同时因冠脉造影检查后穿刺点的出血率有了明显的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经过"品管圈"活动减少了冠脉造影检查后穿刺点的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降低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品管圈,通过现况调查,制定目标,提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开展实施前后分析效果。结果针对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出现瘀血人数6例,其中,护理技术操作问题造成的瘀血人数为1例;患者因素造成瘀血人数为5例;其中按压时间不够的有3例;按压位置不正确的有2例。静脉瘀血率由4.58%降至1.26%达到预期目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护理满意度为79.17%,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为97.47%,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共出现皮下瘀血者28例,其中止血带使用时间>1分钟、抽血管数≥5管、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等因素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提高了患者静脉采血成功率,而且还促进了品管圈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对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从人、物、法、环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因素,提出并落实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的对策,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及防范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标准化措施。结果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36%降至活动后的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护治一体化品管圈活动降低康复疼痛科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数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0年1月在康复疼痛科成立品管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确定以降低呼叫器使用次数为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发挥全组成员头脑风暴,采用品管圈干预程序对康复疼痛科呼叫器使用次数较多的现状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制定对策并进行实施,分析实施后...  相似文献   

18.
<正>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质量改善小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讨论、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及课题,从而改善品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一线场所成为品质管理的核心~([1])。笔者所在科已连续3年开展品管圈活动,都取得预期效果。现将2014年12月-2015年8月科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药品损耗率。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执行、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药品损耗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评价效果。结果有形成果:药品损耗率由活动开展前1.58支/千份输液降低到开展后0.85支/千份输液,进步率为46.20%;无形成果:圈员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积极性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用于降低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药品损耗率是可行有效的,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林伟  陈妍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1):146-147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相互商讨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应用品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我科收治的患者病种复杂,高龄比例大,并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群体患者救治,护理工作量大,众多陪伴人的滞留给病房管理、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降低陪伴率、优化诊疗环境、提高护理质量, 2013年3-7月,本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早查房时段的陪伴率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