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郭定刚  陈福春  林加宝 《浙江医学》2005,27(5):332-333,339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胃切除术后病人179例随机分为EN组(90例)、肠外营养(PN)组(89例),进行等热量、等氮量(单位体重)营养支持,EN组经空肠造口管于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能全力,PN组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于术后第1天开始滴注全营养混合液,7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A、尿素氮水平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均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胃切除术后早期E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胆汁淤积,降低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上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38例,术后随机分为PN组(n=20)和EN组(n=18)。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各种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内营养指标如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显著升高(P〈0.05);2组术后第8天营养支持后患者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5);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较PN组降低(P〈0.05)。2组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给予EN比PN更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天数,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中等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EEN组和肠外营养(TPN)组,自术后第2天起分别给予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血清营养指标及术后的消化道症状、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营养药物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较营养支持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EN组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较TPN组缩短(均P<0.01),营养药物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TPN组(均P<0.01),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进行EEN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能节省医药费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空肠造瘘术。比较两组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4天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营养支持费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李国森  龙凤强 《中外医疗》2010,29(29):82-82,84
目的评估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82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2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在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术后48 h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浆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排便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三年随访期内的平均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86,P=0.769)。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因胃癌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的老年病人术中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与护理,并与肠外营养病人的治疗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两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营养指标(体重、前清蛋白和清蛋白)的改变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术后8d前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彭德伟  汪雪  周礼  李锋  王梦桥  葛海龙 《西部医学》2018,30(10):1520-1523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62例。两组均采用全胃切除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术后均预防感染。肠内营养组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40cm置入鼻肠管,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剂1000ml含蛋白质40g、碳水化合物123g、脂肪389g、维生素026g、微量元素424g。肠外营养组使用三升袋(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静脉滴注。观察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1周营养支持治疗后,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胃癌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肠道功能及早恢复,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57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国  刘璟 《吉林医学》2010,31(23):3892-3893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选择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有增高,但两组相比,总蛋白和清蛋白的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白蛋白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对合并营养不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肺功能变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COPD营养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82例营养不良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和/或机械通气、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基础治疗配合肠内营养.治疗组加用肠外静脉营养支持,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肺功能变化.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有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三项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等指标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平均住院(17.5±3.0)天,观察组平均住院(16.0±3.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营养不良COPD患者肺功能和低蛋白血症,与单纯肠内营养相比,肠外营养配合肠内营养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患者(实验组)54例,对比同时期肠外营养途径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评估指标(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排气及相关肝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营养评估方面的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肝功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早期为机体提供术后恢复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重要营养支持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的疗效.方法 将39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19)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组(SE组,n=20),两组患者术后第2~8天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SE组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50ml/d,共用7d.评估患者术后疲劳程度,并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H)、握力、IL-6、TNF-α、PGE2.结果 与EN组比较,SE组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SE组的VAS评分在术后第7、9天、术后累计疲劳评分及术后差值均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术后第9天,SE组的握力及其术后差值、前白蛋白水平及其术后差值均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E组的血清IL-6浓度在术后第9天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PGE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它可能通过促进肌力的恢复,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下调炎症反应水平,从而减轻术后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二组均给予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禁食水、胃肠减压、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感染、镇痛、抑酸治疗、抑制胰酶活性等。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治疗,观察组给予以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二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入院时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第三天、七天、十四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二组治疗第三天时APACHE—Ⅱ评分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第七天、十四天时APACHE-Ⅱ评分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3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8天维持目标量。于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7天检测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PA高于PN组,术后第7天TP、ALB高于PN组,术后第7天IL-6低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EN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IL-6的表达,对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38例。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7 d。观察两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排便等情况,以及血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AST、ALT、肌酐水平变化。【结果】P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5.8 d,E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4.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4.6 d,E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3.2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时,两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N组和EZ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第4~8天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ALT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能够早期恢复肠道功能,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在疗效上的差别.方法 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大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相较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有效、经济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