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开展栀子苷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的亚急性肝、肾毒性对比研究,为栀子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组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采用ANIT造模,24 h后灌胃(ig)栀子苷。分别于给药后第7,14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活性,取大鼠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第7,14天栀子苷中、高剂量组TBIL,SCr明显升高(P0.05,P0.01);黄疸模型组大鼠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黄疸模型组比,第7,14天ANIT+栀子苷低、中剂量组AST显著升高(P0.01),ANIT+栀子苷中剂量组TBIL,BUN明显升高(P0.05)。ANIT+栀子苷高剂量组ig 7 d后陆续全部死亡。病理切片显示,栀子苷给药后肝肾组织出现极轻度炎细胞浸润和肾小管嗜碱性变;模型组和ANIT+栀子苷各剂量组动物均出现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并且有随剂量增大病变程度加重的趋势。结论:栀子苷剂量超过180 mg·kg~(-1)(约折合栀子生药量55 g·d~(-1))连续ig给药14 d可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造成肝、肾损伤;且剂量超过60 mg·kg~(-1)时即会加重黄疸模型大鼠已有的肝损伤,随剂量增加病变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栀子对大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栀子不同化学部位的肝毒性作用。方法:灌胃给药3 d后,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体重变化;称量肝脏重并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3.08 g·kg-11的水提物、1.62 g·kg-1的醇提物、0.28 g·kg-1的栀子苷导致肝重增加,肝指数增大,与空白比较P<0.05,P<0.001;ALT,AS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与空白比较P<0.05,P<0.001;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结论:栀子水提物、醇提物、栀子苷具有肝毒性,栀子苷是栀子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栀子苷对正常大鼠急性肝、肾毒性的时-毒关系,为栀子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组(0.5,1,2,4,8,12,24,48,72 h组),除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外,其余组按剂量1.2 g·kg-1灌服栀子苷。按组在灌胃后相应时间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活性,观察肝肾毒性损伤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在给药12 h后AST,ALP,ALT,TBIL,BUN,Cr明显升高(P0.05,P0.01),在给药24,48 h后AST,ALP,ALT,TBIL,BUN,Cr出现峰值,72 h后明显下降,240 h可见基本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汇管区胆管轻度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结论:栀子苷(1.2 g·kg-1)对正常大鼠存在急性肝、肾毒性且存在一定的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与细胞实验,比较栀子苷与京尼平、栀子蓝体内外肝毒性,进一步明确中药栀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为栀子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部分: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2)体外实验部分: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栀子苷、京尼平及栀子蓝的细胞毒作用;试剂盒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ALT,AST的活力。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栀子苷灌胃给药0.4、1.2 g·kg~(-1) 24 h后都表现为ALT、AST、TBIL值明显升高(P0.05,P0.01),腹腔注射0.4、1.2 g·kg~(-1) 24 h后生化指标未表现出异常。京尼平腹腔注射0.1 g·kg~(-1) 24 h后AST、TBIL明显升高(P0.05,P0.01),0.2、0.4 g·kg~(-1)组全部死亡,京尼平灌胃0.2、0.4 g·kg~(-1)组ALT、AST、TBIL肝功能指标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栀子蓝腹腔注射1.5 g·kg~(-1) TBIL明显升高(P0.05),栀子蓝灌胃6 g·kg~(-1) ALP、ALT、AST、TBIL均无明显变化。(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栀子苷给药组800、1000μg·mL~(-1)抑制人体肝细胞L-O2细胞的增殖(P0.01,P0.05),同时ALT测定结果显示,800、1000μg·mL~(-1)可以显著提高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的活力(P0.01,P0.05)。栀子蓝给药组200、600、800、1000μg·mL~(-1)可抑制人体肝细胞L-O2细胞的增殖(P0.01),ALT测定结果显示800、1000μg·mL~(-1)可显著增加ALT活力(P0.01)。京尼平给药组50、100、150、200、250、3000μg·mL~(-1)具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P0.01),ALT测定结果显示100、150μg·mL~(-1)明显提高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活力(P0.05)。结论:京尼平具有明确的体内外肝毒性,推测京尼平可能是栀子苷在体内的毒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栀子苷对大鼠的肾脏毒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栀子苷(50,100,300 mg·kg~(-1))组,每组8只。栀子苷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后收集大鼠尿液,分析肾脏损伤因子(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取血液检测尿素氮(BUN)和肌酐(CRE);取肾脏组织进行肾脏病理学分析。结果:栀子苷300 mg·kg~(-1)组肾小管细胞轻度肿胀,呈现空泡样变性,显示栀子苷在该剂量下可造成肾脏毒性;50,100 mg·kg~(-1)组肾脏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栀子苷不同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BUN,CRE无明显变化。栀子苷(300 mg·kg~(-1))组5/6大鼠的尿液KIM-1水平显著增高,3/6大鼠的尿液NGAL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栀子苷在较高剂量(300 mg·kg~(-1))水平经口给药3 d可造成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在该剂量下,常规用于检测肾损伤的指标血液BUN,CRE尚未产生明显变化,在常规的肾脏功能指标基础上增加尿液KIM-1检测可能更好地预测肾脏毒性。  相似文献   

6.
李晓静  严东明  冯琴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2021,16(17):2652-2656
栀子苷及京尼平是我国首批药食两用药材栀子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尚未见到严重的不良事件报道.但是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报道栀子苷有剂量依赖的肝毒性,且其体内衍生物京尼平较栀子苷的毒性效应更甚.现从栀子苷及京尼平的结构、体内代谢、动物实验中的肝毒性效应,栀子苷及京尼平通过选择性抑...  相似文献   

7.
京尼平苷对SD大鼠,Wistar大鼠与ICR小鼠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京尼平苷对不同种系、不同月龄大鼠,小鼠的肝毒性差异。方法:不同月龄的SD,Wistar大鼠,ICR小鼠灌胃给药3 d后,观察动物外观及体重的变化;称肝重量并计算其脏器指数;测定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结果:大鼠:280 mg/kg的京尼平苷可导致各组的肝重量增加,脏器指数增大,ALT,AS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与各自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小鼠:560 mg/kg的京尼平苷未表现出明显肝毒性,1 860 mg/kg京尼平苷导致AL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结论:京尼平苷对不同月龄、不同系(SD和Wistarg系)大鼠在肝毒性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小鼠未表现出明显肝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黄疸模型比较栀子根与栀子果实的保肝作用,为扩大栀子的药用部位提供药理学依据,为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150 mg·kg-1),栀子果实和根部位不同剂量给药组(各设高、中、低3个剂量),提前灌胃给药5 d后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复制小鼠黄疸型肝炎模型,继续给药,造模48 h后处理动物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SEP),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多肽(NTCP)和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ALT,AST,γ-GT,TBIL,TBA水平显著升高,组织中SOD,GSH-Px,GSH的活性显著降低,NTCP,Cyp8b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NF-α,IL-6,BSEP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栀子果实与根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γ-GT,TBIL,TBA,明显增强肝组织中SOD,GSH-Px,GSH的活性,对肝脏病理损伤有减轻作用,且能明显增加NTCP,Cyp8b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TNF-α,IL-6,BSEP mRNA的表达(P0.05,P0.01);而低剂量组仅对单项指标或几项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栀子果实和根部位对ANIT诱导的黄疸模型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个部位各剂量对不同指标有不同影响,栀子果实保肝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而栀子根保肝作用可能主要与胆汁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技术考察栀子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其毒性代谢途径和可能机制。方法:以栀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和栀子组(给药组,灌胃栀子溶液),连续给予21 d。采集大鼠血清样本进行UPLC-MS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代谢差异表征,寻找差异代谢物及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组间代谢差异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栀子组血清样本中分别鉴定出11个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变化。结论:栀子对肝、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栀子产生肝肾毒性的机制可能与葡萄糖、尿苷、肌苷、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6:0、LPC18:2)下降有关。栀子组sn-甘油基-3-胆碱磷酸明显上升,D-谷氨酰胺、葡萄糖、尿苷、肌苷、十八碳烯酸、紫胶桐酸、十二碳六烯酸、LPC 16:0、LPC 18:2、l-α-磷脂酰乙醇胺(大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栀子对大鼠肝肾毒性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栀子不同提取物所致的大鼠肝、肾病理学变化。方法:灌胃给药3 d后,解剖大鼠,肝、肾组织称重,福尔马林固定,HE染色,光镜下病理学观察。结果:栀子水提物、醇提物、京尼平苷大剂量组肝重量增加,指数增大,与空白组相比(P〈0.001),肾脏重量轻度增加;光镜下可见各给药大剂量组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部分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毛细胆管增生;肾曲管不同程度肿胀。结论:大剂量的栀子水提物、醇提物及京尼平苷导致明显的肝、肾病理学改变,具有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次碱对肝肾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Rutecarpine(Rut)在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的影响,采用共培养体系初步比较Rut对肝肾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选用小鼠进行整体验证。方法:①采用MTT法检测Rut在肝肾细胞单独培养或共培养体系中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采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②给予Rut后,检测肝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③整体实验观察静脉给予Rut对小鼠肝肾功能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①MTT法显示,2,4μg·mL-1的Rut使肝肾细胞活力均下降,且相同浓度下的Rut对肝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肾细胞;②4μg·mL-1的Rut使肝细胞上清液中的AST,ALP,LDH水平均升高(P<0.01);③整体实验表明,小鼠静脉给予10 mg·kg-1 Rut 7 d后,血清中的ALP水平有极显著的上升(P<0.01),ALT,AST,BUN,Cr水平只出现升高的趋势,病理学检查发现约1/3的小鼠肝脏出现肝细胞核分裂象增多,仅有1只小鼠肾脏出现嗜碱性病变。结论:大剂量Rut可能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肝肾细胞共培养体系与细胞单独培养体系均可用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黄肝肾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作为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下、燥湿解毒、保肝利胆、抗炎、抗细菌内毒素和降糖等作用,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防治便秘、黄疸、消化性溃疡和细菌性痢疾等多种疾病。然而近几年随着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滥用和误用大黄等情况频繁出现,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因此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文章,主要从大黄的肝、肾毒性作用和毒理机制以及合理应用减毒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对有关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药理、毒理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分别从肝肾生化指标、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等多个方面对大黄的肝、肾毒性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并从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两方面对大黄的减毒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从而较为客观全面地理解大黄的肝肾毒性,阐明大黄造成肝肾损伤的毒理机制,为大黄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大黄在"毒性问题"方面更具说服力,从而对大黄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乳香没药对大鼠肝脏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乳香和没药对大鼠的肝脏毒性。 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乳香没药(1 ∶1)组、乳香组、没药组,各给药组剂量均为2.1 g·kg-1,连续ig 12周。禁食12 h后水合氯醛麻醉动物,取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解剖称取肝脏湿重计算肝脏系数,并测定肝组织中MDA含量,光镜下对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乳香没药组和乳香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组大鼠肝系数均明显升高(P<0.01),肝系数乳香组>乳香没药组>没药组。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乳香组2只大鼠肝脏中度脂肪变性,而乳香没药组和没药组则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乳香对大鼠的肝脏毒性强于没药。  相似文献   

14.
茜草醇提物对大鼠肝、肾及结肠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茜草70%乙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对大鼠肝、肾及结肠毒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在SPF级实验条件下,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茜草高、中、低剂量(30,10,5 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人拟定剂量的36,12,6倍)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给药60 d。给药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饮食量,毛色光泽,大小便颜色);停止给药后,观察动物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茜草各剂量组大鼠肝,肾及脾脏器指数明显增大(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雄性大鼠β2-微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Cys-C)明显升高(P0.05,P0.01),雌性大鼠仅茜草高剂量组β2-MG显著升高(P0.01),胱抑素C(Cys-C)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茜草各剂量组尿素氮(BUN)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茜草各组肝、肾组织形态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茜草各剂量组雌雄大鼠的结肠组织形态、结肠黑色素染色和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茜草70%乙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剂量≥5 g·kg~(-1),具有轻微的肝、肾毒性;对结肠无毒性作用,不能导致大鼠结肠黑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大鼠、小鼠长期毒性实验,探究补骨脂不同提取物对大鼠、小鼠肝毒性的影响,寻找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药物因素。方法:以炮制、工艺、剂量、疗程为考察因素,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各实验分组,220只SD大鼠与22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分别分为正常组与实验1~8给药组,每日灌胃相应补骨脂(盐补骨脂50%醇提物大鼠2.57 g·kg~(-1),小鼠5.14 g·kg~(-1);生补骨脂95%醇提物大鼠0.51 g·kg~(-1),小鼠1.02 g·kg~(-1);盐补骨脂70%醇提物大鼠1.71 g·kg~(-1),小鼠3.42 g·kg~(-1);生补骨脂水提物大鼠1.03 g·kg~(-1),小鼠2.06 g·kg~(-1);盐补骨脂水提物大鼠1.03 g·kg~(-1),小鼠2.06 g·kg~(-1);生补骨脂70%醇提物大鼠1.71 g·kg~(-1),小鼠3.42 g·kg~(-1);盐补骨脂95%醇提物大鼠0.51 g·kg~(-1),小鼠1.02 g·kg~(-1);生补骨脂50%醇提物大鼠2.57 g·kg~(-1),小鼠5.14 g·kg~(-1)),每周测定大鼠、小鼠体质量及摄食量1次。各疗程给药结束后,大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小鼠采用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大鼠、小鼠肝脏及脑,计算脏器系数,取其血清测定肝功能相关指标,取其肝脏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3组雌性大鼠肝组织脏脑比明显升高(P0.05),雄性小鼠实验1~3组的肝脏质量、脏体比、脏脑比明显升高(P0.05,P0.01);小鼠组织病理学表现较大鼠明显,主要表现为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肥大,以实验3组最为明显;根据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工艺与炮制、剂量、疗程均存在交互作用,工艺与肝毒性病理评分呈正相关,综合直观分析以及其他指标结果,工艺因素与补骨脂肝毒性最相关。结论:补骨脂具有肝毒性,其肝毒性与乙醇提取工艺有关,醇提工艺肝毒性大于水提工艺肝毒性,70%醇提肝毒性最大,且存在种属差异,小鼠肝毒性表现较大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含栀子及京尼平苷类药物的非临床评价和临床应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灌胃给药 4 d 后,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体重变化;称量肝肾重并计算脏器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中 ALT、AST 的活性以及 UREA、CRE 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肝重及肝重指数显著增加,ALT、AST 活性升高;而肾重及肾重指数与 UREA、CRE 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在小剂量京尼平苷干预后,可降低肝重指数及 ALT、AST 的活性,而对肾重指数及 UREA、CRE 的含量无降低作用。结论小剂量预适应对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致大鼠肝损伤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异硫氰酸-α-萘酯(alpha-naphthylisothi,ANIT)大鼠黄疸模型为载体,探索茯苓多糖退黄作用。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ANIT处理组(40只),2%的ANIT按照6 mL·kg-1 ig,48 h后ANIT处理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茯苓多糖低、中、高剂量(5,50,500 mg·kg-1),每组10只。模型大鼠每天ig给予生理盐水。茯苓多糖组ig给药1周,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检测大鼠肝功能及实时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 结果: ANIT处理组大鼠肝功能紊乱,与正常组相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显著升高(P<0.01),为正常组的52.7倍,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P<0.01),为正常组的6.31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活性显著升高(P<0.01),为正常组的8.31倍。茯苓多糖退黄疸保肝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增高,中剂量组退黄有一定作用,高剂量组退黄作用最为显著。ANIT造模组IL-1β, TNF-α mRNA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P<0.01),分别为正常组的14.24,10.65倍;而模型组IL-4 mRNA表达仅为正常组的0.33(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茯苓多糖显著抑制IL-1β,TNF-α的mRNA表达(P<0.01),茯苓多糖高剂量组显著提高IL-4 mRNA表达(P<0.01)。 结论: 高剂量茯苓多糖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发挥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