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细胞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膜的抑制作用。以Spot assay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活性的影响;酶标仪检测BAEB干预后白念珠菌细胞内渗透压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高效液相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含量;q RT-PCR法检测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256,512,1 024 mg·L~(-1)BAEB干预下白念珠菌活性逐渐降低;512,1 024 mg·L~(-1)BAEB组白念珠菌胞内甘油含量显著性增多(P0.05),与白念珠菌胞内渗透压相关的基因HOG1分别下调9.1,9.3,5.5倍;512,1 024 mg·L~(-1)BAEB组白念珠菌红色荧光细胞明显增多;1 024 mg·L~(-1)BAEB干预后麦角甾醇峰面积为35.884 95,有显著性差异(P0.05);1 024 mg·L~(-1)BAEB干预组ERG1,ERG2,ERG3,ERG4,ERG5,ERG6,ERG10,ERG11,ERG13,ERG24,ERG25,ERG251,ERG26与UPC2分别下调6.58,4.89,4.15,9.24,3.41,9.84,3.08,7.50,5.53,5.90,2.45,3.25,1.98,10.07倍。BAEB可通过抑制麦角甾醇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白念珠菌细胞膜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黄芩苷对非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96孔微量培养板上构建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微量稀释法检测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MIC);XTT减低法评价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SMIC及菌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结果:4种非白念珠菌在96孔板中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MIC分别是125,250,125,62.5 mg·L~(-1);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是>1 000,500,125,250 mg·L~(-1);SMIC80均大于或等于1 000 mg·L~(-1).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的黏附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结论:黄芩苷对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光滑念珠菌黏附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EAHD)对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XTT还原法评价EAHD对光滑念珠菌黏附作用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观察EAHD对光滑念珠菌早期黏附形态学影响;采用半定量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黏附相关基因EPA1,EPA6和EPA7的表达量。结果:EAHD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320 mg·L-1,阳性对照药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1 mg·L-1;EAHD对光滑念珠菌2,4 h的黏附的干预作用较明显,其中对4 h效果优于2 h;PCR结果显示EAHD可显著抑制EPA1,EPA6和EPA7的表达。结论:EAHD可能通过抑制光滑念珠菌部分黏附基因的表达而抑制其早期黏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评价白念珠菌的悬浮菌及生物膜对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敏感性;药物预先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黄柏、黄芩对自念珠菌悬浮菌的MIC50、MIC90以及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90与黄连解毒汤的接近:黄连MIC50、MIC90、SMIC50、SMIC90明显低于复方、黄柏、黄芩;复方、黄连、黄柏、黄芩预先包被96孔板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对白念珠菌悬浮菌与生物膜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黄柏、黄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与黄连解毒汤相近,黄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牛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 100 g·L-1,阿奇霉素200 mg·L-1,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25 g·L-1和25 mg·L-1抑菌分级指数(FIC)0.18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1,3d均为15.6 g·L-1,7 d31.25 g·L-1;SMIC801,3,7d均为250 g·L-1,形态观察提示黄连解毒汤SMIC80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黄连解毒汤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与阿奇霉素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牡丹皮等10种中药和土槿皮乙酸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0种中药为牡丹皮,黄连,丁香,肉桂,高良姜,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用水煎煮后浓缩,提取物用DMSO溶解,培养基稀释,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制生物膜50%的浓度(SMIC50)的作用。结果: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 mg.L-1,对生物膜的SMIC50是31.2 mg.L-1。牡丹皮和高良姜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MIC50分别125,250 mg.L-1。黄连,丁香,肉桂,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在2 000 mg.L-1均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到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种中药材中仅牡丹皮和高良姜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8种中药材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中药抗真菌活性的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在碱性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vulvovaginal candidiasis)临床分离株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汤不同溶剂萃取物对VVC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p H环境下VVC临床株形态;采用XTT还原法评价在p H 8.0时菌丝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代谢活力;固体培养基上观测菌落形态;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丝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菌丝特异性基因ALS3,CSH1,SUN41,HWP1和Ca PDE2的表达量。结果: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AEB)对VVC临床株的MIC为64~128 mg·L-1,低于总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MIC;p H 8.0时VVC临床株的菌丝形成能力最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512,1 024 mg·L-1的BAEB明显抑制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1 024 mg·L-1的BAEB可以降低VVC临床株的代谢活性;512,1 024 mg·L-1BAEB浓度的固体菌落未出现褶皱,1 024 mg·L-1BAEB浓度的半固体培养基内部未见菌丝侵袭;qRT-PCR检测显示1 024 mg·L-1时,ALS3,CSH1,SUN41,HWP1分别下调4.26,3.2,2.74,5.12倍,Ca PDE2上调2.38倍。结论:BAEB在碱性p H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tropicali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kis、克柔念珠菌C.Krusei、季也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抑制50%生物膜浓度(SMIC50),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分别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丝形成以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的MIC分别为64、128、256、256、128μg/m L;SMIC50分别为512、512、512、512、512μg/m L;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以及生物膜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姜黄素能抑制这5种非白念株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周边菌丝的形成。结论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鲜皮提取物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M27-A2测定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XTT法评价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细胞黏附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白鲜皮提取物作用后,ALS3、HWP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8μg/m L;对生物膜的SMIC50和SMIC80分别为256μg/m L和512μg/m 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物(16~512μg/m L)对培养1、2、3、4 h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qRT-PCR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ALS3、HWP1基因表达降低(P0.05)。结论:白鲜皮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ALS3、HWP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Ras/c AMP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五倍子有效部位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五倍子抗细菌和抗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醇提物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和水6个有效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5个种属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活性部位对受试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五倍子石油醚、三氯甲烷和乙醇有效部位均无抗细菌和真菌活性,水部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MIC为733.69 g·L-1,正丁醇部位仅对5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为2.06~32.96 g·L-1,而乙酸乙酯部位对受试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均有强的抗菌活性,MIC分别为2.88~23.07 g·L-1和0.36~27.28 g·L-1。统计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P<0.01,P<0.05),两者对同种属细菌的抑菌活性强弱相当,对耐药株和敏感株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虽五倍子乙酸乙酯部位对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5.15±96.34)mg·L-1明显高于克霉唑(8.00±8.92)mg·L-1(P<0.01),但克霉唑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为14.29%(2/14),而乙酸乙酯部位对所有临床分离株均有相似的抗菌活性(MIC为0.36~0.72 g·L-1)。结论:五倍子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提取物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XTT法和微量稀释法筛选龙胆泻肝汤各提取部位的抗菌活性并检测各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量。结果:龙胆泻肝汤用石油醚、水、正丁醇、甲醇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浮游菌的MIC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25,125 mg·L-1;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500,500 mg·L-1;SMIC8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 mg·L-1;1 000 mg·L-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结论:龙胆泻肝汤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京万红组方成分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冰片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对象,K-B纸片扩散法分别测定50,100,150 g·L-1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及制霉菌素药液抑菌圈直径;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制霉菌素分别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两两联用及3种组分联用的MIC,计算出联合抑菌分数(FIC)。结果: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MIC分别为160,1 280,320 mg·L-1;MBC分别为640,20 480,640 mg·L-1。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联用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黄芩苷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625,为相加作用;盐酸小檗碱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5,为协同作用。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FIC指数为0.375,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对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且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热带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毒力因子细胞表面疏水性、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XTT还原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SMIC80),Time-Kill法检测BAEB对热带念珠菌活菌数的动态影响;水-烃两相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BAEB对热带念珠菌菌丝形态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菌丝及生物膜相关基因UME6,NRG1,ALST3的表达量变化。 结果:BAEB对9株热带念珠菌的MIC在64~128 mg·L-1,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80为256~512 mg·L-1,FLZ对热带念珠菌的MIC在1~1 024 mg·L-1,SMIC80为1 024 mg·L-1或以上,Time-Kill曲线显示256,512 mg·L-1BAEB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CSH实验显示128,256,512 mg·L-1BAEB均能够降低其表面疏水性,SEM观察到512 mg·L-1BAEB能够有效抑制热带念珠菌在硅胶导尿管上生物膜完整度,CLSM显示256,512 mg·L-1BAEB可以明显降低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qRT-PCR检测显示在256,512 mg·L-1BAEB作用下,ALST3,UME6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NRG1无明显变化。 结论:BAEB可以抑制热带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等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远志根、茎、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对远志根、茎、叶愈伤组织中的黄酮量进行测定分析。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以远志无菌苗的根、茎、叶为外植体,应用正交试验法确定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6-苄氨基嘌呤(6-BA)这3种激素对远志根、茎、叶不同部位愈伤组织诱导及其黄酮积累量的影响。结果:2,4-D,NAA,6-BA对远志根、茎、叶愈伤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叶的最佳愈伤诱导组合为MS+3. 0 mg·L~(-1)2,4-D+1. 0 mg·L~(-1)NAA+1. 5 mg·L~(-1)6-BA;茎的最佳愈伤诱导组合为MS+1. 0 mg·L~(-1)2,4-D+3. 0 mg·L~(-1)NAA+1. 5 mg·L~(-1)6-BA;根的最佳愈伤诱导组合为MS+1. 0 mg·L~(-1)2,4-D+1. 0 mg·L~(-1)NAA+1. 0 mg·L~(-1)6-BA。2,4-D,NAA,6-BA对远志茎愈伤组织中黄酮积累均影响显著,以MS+3. 0 mg·L~(-1)2,4-D+1. 0 mg·L~(-1)NAA+0. 5 mg·L~(-1)6-BA为最佳黄酮积累组合; NAA,6-BA对远志叶愈伤组织中黄酮积累影响均显著,而2,4-D则无明显影响,以MS+3. 0 mg·L~(-1)2,4-D+2. 0 mg·L~(-1)NAA+1. 0 mg·L~(-1)6-BA为最佳黄酮积累组合; 3种激素分别对远志根愈伤组织中黄酮积累无明显影响,以MS+2. 0 mg·L~(-1)2,4-D+1. 0 mg·L~(-1)NAA+1. 5 mg·L~(-1)6-BA为最佳黄酮积累组合。结论:在该条件下远志根、茎、叶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达100%,其中尤以远志叶愈伤组织长势最好,其次分别是远志茎和远志根。在该条件下远志根、茎、叶愈伤组织中黄酮量分别达到21. 31,24. 56,23. 61 mg·g-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G)对白念珠菌群感效应(quorum sensing,QS)及相关毒力基因的影响. 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AG干预白念珠菌不同时间后法尼醇和酪醇的含量变化;qRT-PCR检测QS调节的相关毒力基因CHK1,PBS2,HOG1的表达. 结果: 白念珠菌生长2 h时法尼醇和酪醇分泌量较少,AG作用后变化不明显;12 h后分泌量最高,24 h回落.不同浓度AG干预后,法尼醇含量降低,酪醇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1 000 mg·L-1 AG效果均最明显.qRT-PCR结果显示,1 000 mg·L-1 AG在2,12,24 h时分别使CHK1下调2.375,3.330,4.043倍;PBS2下调2.010,4.210,4.760倍;HOG1变化不明显. 结论: AG可抑制法尼醇的分泌及促进酪醇的分泌,下调QS相关的毒力基因CHK1,PBS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疆阿魏树脂不同分离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抑制作用的活性,并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 方法: 通过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与流式细胞术以细胞密度1×105个mL,药物质量浓度250,125,62.5,31.25,15.6 mg·L-1(流式细胞术药物浓度为62.5 mg·L-1),检测新疆阿魏树脂不同分离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甲醇部位)对结肠癌细胞 HCT116药物作用24 h后的增殖抑制与凋亡作用,以IC50和总凋亡率作为指标衡量其各分离部位抑制肿瘤的活性效能。 结果: 石油醚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IC50 68.7 mg·L-1,总凋亡率为(43.4±1.1)%;乙酸乙酯部位:IC5043.7 mg·L-1, 总凋亡率为(56.2±0.9)%;甲醇部位:IC5059.6 mg·L-1,总凋亡率为(46.7±3.1)%。 结论: 新疆阿魏树脂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毒性作用较强并能促进其大量凋亡,初步确定为新疆阿魏树脂抗肿瘤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苞雪莲总黄酮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体外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阳离子自由基(ABTS+·),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以及测定金属螯合能力、还原力、总抗氧化能力共8种方法对大苞雪莲总黄酮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每组实验平行3次。结果:大苞雪莲总黄酮在一定浓度下能够有效地清除DPPH·,ABTS+·,O-2·,·OH,NO,对DPPH·,ABTS+·,·OH,NO的半数清除质量浓度分别为52.52,71.71,60.38,203.95 mg·L-1,对超氧阴离子的半数清除质量浓度为271.06 mg·L-1,小于维生素C(VC,380.10 mg·L-1),半数金属螯合质量浓度为184.52 mg·L-1,并且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结论:大苞雪莲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潜力的天然抗氧化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