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疾病(aortic disease,AD)指由于主动脉壁病变所致的一类疾病,往往高度致命.目前非遗传性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是主动脉壁中层的主要细胞成分,通常认为其存在收缩型与合成型两种表型,且可相互转化.V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过度转化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尽管关于VSMC表型转化研究较多,但众多调控机制如何协调运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阐明.本文就目前已知的VSMC表型转化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血管系统疾病。当纤维斑块或粥样斑块形成后,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弹性下降,甚至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主要环形分布于血管壁的中膜内,与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回缩密切相关,在生理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收缩力强的特性,保持着低增殖、低迁移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血管平滑肌细胞会发生表型转化,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促使平滑肌细胞由中膜迁移至内膜,随后在内膜中大量积聚并刺激结缔组织的形成,进而导致斑块失稳、管腔狭窄甚至斑块破裂等病理过程的发生。该文阐述了血管平滑肌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总结近十年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蛋白激酶C (PKC)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对大鼠股动脉平滑肌细胞(femor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FASMC)和股静脉平滑肌细胞(FVSMC)上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的调节作用的差异,同时观察这一调节作用在动静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选取FASMC和FVSMC的原代,四代和八代作为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容积调节性氯通道(VRCC)的变化以及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genistein、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抑制剂sodium orthevanadate和蛋白激酶C激动剂PDBu对这一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低渗溶液在动脉和静脉平滑肌细胞均可激活VRCC,且动脉平滑肌细胞的VRCC活性大于静脉平滑肌细胞.PTK抑制剂genistein对原代、4代、8代大鼠FASMC和FVSMC的VRCC活性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培养代数增加而逐渐增强;PTP抑制剂sodium orthevanadate对原代、4代、8代大鼠FASMC和FVSMC的VRCC活性均具有增强作用但逐渐减弱;PKC激动剂PDBu对原代、4代、8代大鼠FASMC和FVSMC的VRCC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逐渐增强.与同代的FASMC相比,genistein,sodium orthevanadate和PDBu对FVSMC的VRCC活性的调节作用更强.[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酪氨酸磷酸酶和蛋白激酶C对股静脉平滑肌细胞VRCC的调节作用强于股动脉平滑肌细胞.且随着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VRCC的活性及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调节作用均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蛋白激酶C对VRCC的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缺氧引起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降低的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成像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慢性缺氧培养的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情况。结果 慢性缺氧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缺氧敏感型细胞的比例明显减小,中间混合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缺氧不敏感型细胞的比例不变(P<0.05)。结论 慢性缺氧可直接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由缺氧敏感细胞向中间混合型细胞转化。这可能是慢性缺氧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同型半胱氨酸(Hcy)刺激前后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探讨Hcy引起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机制。方法: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取Hcy刺激前后的细胞提取蛋白质,利用二:维电泳的方法得到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Hcy刺激前后,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中有28种蛋白质发生了改变,其中有11种在刺激后表达量增加,1种表达量减少,4种刺激后消失,12种在刺激后新出现。结论:Hcy刺激后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发生改变,考虑这些蛋白质与平滑肌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并计测了胎儿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SMCs)从中膜向内膜迁移过程中表型的改变和细胞器占细胞面积百分比(Vs)改变。结果表明,内膜游离平滑肌细胞的Vs值略高于弹力肌层和中膜,但未见明显差异。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和Vs值的改变,考虑可能是由于细胞间某种物质的作用,使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的同时发生了表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肺血管构型重组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人体和实验动物肺动脉高压病理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肺血管平滑肌细胞(PASMC)的增生和细胞表型转化为本课题攻关的突破口。应用肺血流动力学、形态计量学、免疫细胞化学、形态学(光镜、电镜)等观察方法,动态观察实验大鼠腺泡内肺动脉(IAPA)段的构型改变与肺动脉高压发生之间的关系。发现IAPA管壁增厚、管腔变狭、无肌动脉数量减少、肌型动脉数目增多等项改变,都与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70~0.85。同时发现:(1)IAPA内皮细胞可能是缺氧和炎症损伤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滑肌22α(SM2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在人胸主动脉夹层中的表达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的变化。方法:收集人胸主动脉夹层(TAD)动脉壁组织和正常人胸主动脉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M22α、α-SMA、OP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主动脉组相比,TAD组SM22α、α-SM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OPN表达显著增高。结论:TAD主动脉壁VSMC表型由收缩型转变为增殖型为主,从而导致血管壁中膜性状改变,最终导致主动脉夹层病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发现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内c—sis和c—myc基因表达低,P~(53)基因表达高;合成型平滑肌细胞c—sis和c—myc基因表达高,p~(53)基因表达低。结果提示c—sis、c—myc和P~(53)可能参与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和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实验兔机械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变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表达的研究。方法:将3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西药组(C)和中药组(D),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来适可胶囊和高脂饲料加益气活血汤灌胃喂饲。实验第5周,B、C、D组均行右侧腹-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7周末采取球囊损伤血管以及正常组相对应部位血管在透射电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PDGF-B的表达。结果:PDGF-B模型组表达量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模型组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结论:动脉损伤后PDGF表达增加,益气活血汤组家兔PD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提示益气活血汤对PDGF表达一定抑制作用。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而益气活血汤组家兔表型转变不明显,提示益气活血汤可能通过影响PDGF表达影响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1 动脉僵硬的概念 动脉僵硬是一个血管壁老龄化的自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衰老过程。动脉(尤其是大动脉)壁弹力纤维“疲劳”(人到60yr,动脉经受20亿次心脏喷血撞击),弹力纤维变性断裂,细胞外基质胶原增生,动脉中层钙化,以及由于血管紧张素Ⅱ导致的内皮功能紊乱,减少了一氧化氮(NO)的抗增殖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增殖,从而出现动脉硬化致动脉僵硬。血管壁老龄化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其发生、发展和动脉粥样硬化大致平行,  相似文献   

12.
动脉钙化的发展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最新研究认为,钙磷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微RNAs的表达水平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均参与ESRD患者动脉钙化的发生、发展。ESRD患者动脉钙化有效的治疗包括不含钙的磷酸盐结合剂、低剂量活性维生素D、拟钙剂、维生素K等。该文就ESRD动脉钙化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 p5 3、bcl- 2、c- m yc表达的内在联系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选择因动脉粥样硬化住院手术患者 2 0例为观察组 ,因意外伤害手术患者的正常动脉 10例为对照组。两组标本均经病理切片证实。 (2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 (TU NEL)技术比较两组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差异。 (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脉平滑肌细胞 c- myc、bcl- 2和 p5 3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 (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及对照组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差异。 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C- m yc蛋白、P5 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Bcl- 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P<0 .0 0 1)。 结论 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生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c- myc基因和 p5 3基因促进细胞凋亡 ,而 bcl- 2基因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ERK激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对比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P21ras表达。结果实验期间,Wistar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动脉血压从(104±18)mmHg升高到实验结束时的(198±33)mmH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6周龄时的血压为(163±23)mmHg。肾血管性高血压组肾小球发生了明显的纤维化(P<0.0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小球纤维化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RK1/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09%、14.57%、29.44%和13.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RK1/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6.09%、24.17%、32.44%和18.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和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平滑肌细胞中P21ra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bloting检测可见高血压组和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磷酸化ERK1/2和P21ras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大鼠两肾一夹型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时,P21ras基因表达增加使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系统激活,导致部分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6.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变化及其功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体、肺循环的血管病变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_s)可发生表型转变(phenotypic switch)。正常成熟机体,VSMC_s几乎皆为收缩表型(contractile phenotype),主要执行舒缩功能。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一些细胞则向合成表型(synthetic phenotype)转变,与此相应,细胞的合成和分泌等功能增强,从而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恶性心血管疾病,肺动脉中膜增厚是PAH的一个公认特征,平滑肌细胞在中膜增厚中起重要作用。衰老细胞随年龄积累,最终导致机体老化以及年龄相关性疾病。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发现衰老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具有代谢活性,并显示出与该状态相关的特征性形态和生理变化,如具有扩大的扁平形状,β-半乳糖苷酶积聚,衰老相关的分泌型表型等,参与PAH的发生发展。本文就PASMCs衰老的相关标志物及衰老PASMCs诱发PAH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综述,为防治PAH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大鼠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及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方法 随机均分12只SD大鼠,6只行双肾双夹手术建造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sp),6只为假手术组。术后7个月取脑组织,使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脑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22α蛋白及细丝蛋白a改变,同时观察脑小动脉及脑小静脉血管壁基质胶原蛋白Ⅳ及层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RHRsp大鼠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型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22α蛋白显著增高,合成型标志细丝蛋白a表达也显著增高。同时,RHRsp大鼠脑小动脉及脑小静脉血管壁基质胶原蛋白Ⅳ及层粘连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结论 RHRsp大鼠脑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型标志物及合成型标志物均显著增加,提示细胞处于活跃增殖及分泌状态,导致小动脉血管管壁增厚,内径减小;脑小静脉也出现血管壁基质增生表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在功能上互相影响。VECs可通过直接(Notch信号通路)或间接(细胞因子、外泌体)方式调控VSMCs表型转变,以应对缺氧、炎症或异常机械力等刺激并维持血管稳态,该过程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动脉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VECs调控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异常增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位于血管中膜的VSMC由分化型转变为去分化型是其增殖的前提。c-jun产物是参与细胞增殖调控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已经证明,应用反义技术抑制c-jun基因表达可有效抑制细胞增殖,但对VSMC表型转化有无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可表达c-jun反义RNA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VSMC,分别以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 α-actin)和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作为分化型与去分化型VSMC的分子标志,观察c-jun反义RNA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