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熊克仁 《针刺研究》1996,21(1):70-72
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扣带皮质前部24区、32区、25区和后部23区、29区的分布,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2h后,再观察各区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为扣带皮质前、后部的5个区均有NOS阳性神经元。其前部的24区NOS阳性神经元较多,后部的23区和29区次之,前部的32区和25区较少。夹闭双侧颈总动脉2h后,再观察的结果为扣带皮质前、后部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  相似文献   

2.
益气养血法对小鼠胃肠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以益气养血法组方药物对正常及便秘模型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用酚红法检测胃排空功能;墨水推进法检测小肠、结肠运动功能;用NADPH.黄递酶(NDP)组化技术和分层铺片方法检测结肠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用复方地芬诺酯制备便秘动物模型。结果:益气养血法组方药物3个剂量组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和结肠推进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便秘状态下3个剂量组的小鼠胃排空率,结肠推进率和结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与模型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结论:以益气养血法组方药物对小鼠胃肠动力具有促进作用,可调节便秘小鼠结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糖尿病小鼠脑内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刺的效应。方法 :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神经原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结果 :糖尿病可引起小鼠脑内各区 (包括大脑皮层、海马、下丘脑和杏仁核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多 ,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内的nNOS表达增加有显著性意义 ,在杏仁核和梨状皮质过度区也有大量nNOS阳性神经元分布 ,而针刺能抑制糖尿病引起的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加 ,这种抑制作用在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具有显著性意义。另外在糖尿病小鼠的海马、下丘脑中可见到nNOS阳性神经元 ,也较正常组多 ,针刺右侧“太溪”对nNOS阳性神经元的增加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均未达显著性意义。结论 :糖尿病可增加脑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 ,针刺可抑制这种nNOS阳性神经元的增加 ,有类似NOS抑制剂的作用 ,可拮抗nNOS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4.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四逆散对NOS阳性神经元,NO、Ach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探明四逆散促胃动力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NADPH-黄递酶组化法染色显示大鼠胃窦部NOS阳性神经元,医学彩色图象分析仪图象定量分析;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NO,Ach含量。结果:四逆散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黏膜肌内NOS阳性神经纤维及其末梢的面积及平均吸光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四逆散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组织中NO含量明显减少,Ach含量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均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逆散可显著减少胃窦组织中NOS阳性神经元,降低NO含量并同时增加Ach的含量,从而促进胃肠运动,缓解胃肠动力障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5.
下瘀清痰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OS及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组织c fos表达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活性的变化,观察下瘀清痰汤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采大鼠自体血注入脑内制成脑出血模型,造模后分批采集标本,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 fos的蛋白表达,用NADPH d组化法测定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用双重染色技术观察fos/NOS双标细胞的变化,分析下瘀清痰汤的干预结果。结果:造模后 1h,脑组织即有fos出现和NOS活性的增强;造模后 3hfos表达达高峰; 6hNOS阳性神经元活性增强、数目增多达高峰;约 10% ~15%的N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现fos表达阳性。而以下瘀清痰汤干预的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时间点N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fos表达以及NOS/fos双染细胞数均明显低下。结论:c fos和NOS参与了脑出血的病变过程,而下瘀清痰汤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 fos表达、减弱NOS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对SNI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n=8)。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并用平均光密度来定量表示脊髓背角NOS的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SNI手术可显著降低大鼠机械痛阈,损伤侧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及非伤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电针干预后大鼠伤侧脊髓背角的NOS阳性神经元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此同时大鼠机械痛敏状态显著改善,甚至痛行为消失。结论: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痛过敏可能与其调控脊髓NOS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磨汤对寒冷束缚应激小鼠脑肠肽NOS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组,采用寒冷束缚等多种刺激方法,制备胃肠功能紊乱小鼠模型,分别给予蒸馏水、得舒特和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脑内NOS的阳性表达,用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NOS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NOS阳性表达减少,平均OD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四磨汤组NOS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磨汤可调控模型小鼠结肠组织Nos mRNA,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磨汤调节脑肠肽NOS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致痫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根据行为学和形态学观察 NOS阳性神经元在正常、致痫和针刺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的分布 ,对一氧化氮 ( NO)在癫痫发作和痫波汇聚与传播中的意义以及针刺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强直电刺激海马诱导癫痫模型 ,脑组织进行还原型辅酶 II依赖性黄递酶 ( NADPHd)染色。结果 :( 1 )建模鼠全部出现癫痫发作 ,而针刺治疗组则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时间缩短 ;( 2 ) NOS神经元弥散分布于大脑皮层 ,尤以皮质内、外中央前区 ,第 1、2感觉运动区 ,纹状皮质 1 7、1 8区和颞叶、听区第 II、III和 VI层数量最多 ,细胞胞体较大并借突起相互交织层网。梨状皮质区和内嗅皮质区也明显可见 ;( 3)建模组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针刺治疗组则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 P<0 .0 5 )。结论 :( 1 )癫痫发作伴有脑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癫痫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 NO介导的痫性放电的发生、传播和汇集有关。 ( 2 )针刺大椎、百会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 ( NOS— NO)途径而抑制大脑皮层神经毒性作用和痫波的启动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于德钦  殷盛明  彭岩  高溪  赵杰  唐一源  张万琴 《中草药》2006,37(9):1359-1362
目的观察蝎毒耐热蛋白(SVHR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协调性和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反应(IR)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颈部scMPTP20mg/kg,连续8d造模型。同时设立SVHRP治疗组,测定小鼠爬竿和游泳时间以检测其运动协调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脑内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MPTP致模型小鼠在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后,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同时在尾核的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数较正常组增多。治疗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改变,尾核的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SVHRP可以保护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改善MPTP引起的运动协调性降低,逆转MPTP引起的尾核nNOS免疫反应活性增强。而NO可能参与其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白术汤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然后将便秘模型分为2组,模型治疗组给予复方白术汤灌胃,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并分别与对照组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组小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OS神经染色。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照组NOS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少;模型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NOS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减少;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白术汤能够改变STC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flaxseed and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on cardiovascular risk parameter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ree intervention groups to receive either 1,000 mg of omega‐3 fatty acids from fish oil or 1,000 mg of omega‐3 fatty acids from flaxseed oil or placebo (n = 30 each group) twice a day for 12 week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nsulin levels (.04) was observed following flaxseed oil and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02) was seen after flaxseed oil supplem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nitrite (.001) was seen after flaxseed oil and fish oil intake compared with placebo. Additionall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p < .001) after consuming flaxseed oil and fish oil compared with placebo and glutathione levels (.001) after consuming fish oil compared with flaxseed oil and placebo was observed. Overall, our study reveal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flaxseed oil and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on few metabolic profil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 of flaxseed oil in reducing insulin and increasing total nitrite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is similar to fish oil.  相似文献   

12.
河豚鱼肝脏中鱼油的提取及EPA和DHA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以养殖河豚鱼肝脏为实验材料,对其鱼油的提取工艺和EPA、DHA的检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对鱼油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设计L9(34)正交表,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以鱼油提取率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超声时间、正己烷用量、提取次数对鱼油提取率均有影响,其中超声时间和溶剂用量有显著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用河豚肝脏4倍量的正己烷,超声提取2次,每次30m in。超声提取法优于传统法,且鱼油的理化指标均符合标准。结论:按照最优处方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鱼油是可行的,且用超声法提取的鱼油中EPA和DHA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荜茇挥发油和水溶性部分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外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与分子中化学官能团的关系.方法:使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经Brdu标记和CD44染色及两者双重染色鉴定后,观察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荜茇挥发油及其水溶性部分的条件下MSC的生长变化.应用形态学、MTT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荜茇挥发油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MSC增殖活力和增加Brdu、PCNA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经GC-MS检测,荜茇挥发油含C=C(50.66%)、-OH(27.02%)、多种官能团(5.05%)等;而荜茇水提物对MSC无增殖作用.结论:荜茇挥发油明显促进MSC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分子中C=C、-OH等官能团有关.  相似文献   

14.
荆芥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荆芥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确定其最小杀伤肿瘤细胞的剂量;同时观察诱导细胞凋亡的最小剂量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方法: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时间,分为24h、48h、72h三组,每组分设不同剂量(0.125mg/ml-16mg/ml)。以吐温-80作为助溶剂对荆芥挥发油倍比稀释,对人A549肺癌细胞进行抗肿瘤试验,采用SRB方法和形态学确认细胞杀伤率,并采用荧光染料Hoche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大于或等于4mg/ml以上剂量的荆芥挥发油提取物对A549具有较高的抑瘤率,最低可达91.2%;最低抑瘤浓度为1mg/ml,抑瘤率为43.3%。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被杀伤的细胞体积萎缩、细胞膜皱缩、成活细胞数稀疏、数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不同给药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作用时间为24h组比较,48h及72h组的杀伤作用效果更佳(P<0.05或P<0.01)。以低于杀伤浓度的剂量(0.125-1mg/ml)作用于A54972h,利用Hochest33258观察其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g/ml-1mg/ml剂量的荆芥挥发油提取物作用于细胞72h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高浓度(4mg/ml-16mg/ml)的荆芥挥发油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杀伤作用,低浓度(0.25mg/ml-1mg/ml)的荆芥挥发油对A549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肉桂挥发油对阿魏酸透皮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肉桂挥发油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昆明种小白鼠皮肤为渗透屏障,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应用Tp-6型透皮吸收扩散仪和HPLC检测方法,考察肉桂挥发油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肉桂挥发油对阿魏酸的透皮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强于氮酮,其中1%肉桂挥发油对阿魏酸的促进作用优于2%肉桂挥发油。结论:肉桂挥发油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6.
降脂I号治疗高脂血症1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晋桐  张新德等 《新中医》2001,33(12):20-21
目的:观察自拟方降脂I号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治疗组124例口服降脂I号,对照组81例口服多烯康,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C、TG、HDL-C下降,总有效率86.29%,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I号治疗高脂血症有效。  相似文献   

17.
舒络油的抗炎镇痛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舒络油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大足肿胀法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用扭体法和热板法等进行痛实验,结果:舒张油对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结论:舒络油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猪苓多糖(PPS)对膀胱癌 T24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 PPS 对 T24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PPS 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改变,较多细胞伸出伪足。PPS 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细胞周期分布中 S期细胞增加,G_2期细胞减少。结论:PPS 有抑制 T24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 T24细胞由 S 期进入G_2期所致。  相似文献   

19.
油茶树嫩枝挥发油皮肤毒理及其促透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油茶树嫩枝挥发油的皮肤毒性及对尼群地平、黄芩苷、尼美舒利等药物的促透效果。方法:通过活体大鼠皮肤毒理实验和离体小鼠皮肤渗透释药实验,评价皮肤毒性并测定不同浓度挥发油对尼群地平、黄芩苷、尼美舒利的促透效果。结果:不同剂量挥发油均无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和急性毒性,对尼群地平、黄芩苷、尼美舒利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明显,其作用接近或超过氮酮。结论:油茶树嫩枝挥发油无皮肤毒性,并具有明显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将为新型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黄酸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永青  杨公社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5):1148-1151
 目的研究大黄酸(rhein,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积聚量的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充脂率、充脂程度及形态变化。结果RH在5~160μmol·L-1内,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变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脂肪细胞凋亡。结论Rh可抑制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潜在的减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