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HBEBP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人肝细胞中与HBEBP2相互作用的基因。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BEBP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BEBP2,转化酵母菌AH109并在其中进行表达。随后与预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提取文库质粒pACT2-DNA并与pGBKT7-HBEBP2共同转化AH109酵母菌株,于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筛选以排除假阳性克隆。挑取真阳性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6种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人类线粒体蛋白、人类α-2-糖蛋白1、人类磷酸甘露糖-p-长醇利用缺陷1和人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4个已知功能蛋白及2个未知功能序列。结论筛出人肝细胞中一组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BEBP2在HB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与克隆HBeAg结合蛋白1(HBEBP1)新基因的反式激活基因,了解其可能存在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HBEBP1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以HBEBP1表达质粒pcDNA3.1(-)-HBEBP1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2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2次消减杂交及2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HBEBP1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库。库扩增后得到85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对26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5种编码基因,包括14种已知基因和1种未知基因。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信号转导、肿瘤免疫发生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推测了HBEBP1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为探讨HBe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Be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 (SD/ Trp Leu His Ade)上及X α 半乳糖苷酶 (X α gal)蓝白斑双重筛选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 ,结果获得真阳性菌落 39个 ,提取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菌落有 3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金属硫蛋白与HBe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推测金属硫蛋白在HBV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丙型肝炎病毒NS3结合蛋白基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NS3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蛋白基因,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Ⅲ技术进行筛选。构建HCV NS3蛋白诱饵酵母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选择既能在4重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Ade-His)上生长,又能在涂有X-α-半乳糖(X-α-gal)的四缺培养平皿上生长的蓝色菌落,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筛选出19个阳性克隆,包括已知功能基因17个,还有1个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1个未知功能序列有44%的同源性,初步证明了此基因与HCV NS3有结合活性。说明成功克隆了HCV NS3蛋白结合蛋白基因,为以后研究此基因在HCV致病机制以及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筛选与克隆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细胞内蛋白-蛋白的结合是丙型肝炎病毒(HCV)与宿主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HCV的非结构蛋白5A(NS5A)被认为是一种HCV基因组编码的重要调节蛋白因子,参与HCV的复制、转录和信号传导等过程,但是它在HCV的致病及耐药等方面的作用还存有争议。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多功能蛋白质与宿主蛋白的关系,作者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在酵母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型人肝cDNA文库中进行筛选,得到35个与NS5A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包括载脂蛋白、线粒体单体型基因,磷脂酸酸性磷酸酶等11种已知功能蛋白质基因和3个未知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阐明NS5A在HCV致病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X抗原基因启动子(Xp)DNA结合蛋白,为HBV复制机制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HBV-Xp的PCR产物DNA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经噬斑的PCR扩增后,构建克隆载体,最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搜索。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30个克隆中得到17个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经测序分析及序列比对,最后得到5种已知基因编码蛋白(人血白蛋白、还原型烟酰胺二核甘酸脱氢酶亚型4、激肽酶原、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睾丸增强因子转录子)和9种未知功能基因序列。结论从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多种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蛋白,与HBVX抗原基因启动子具有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作用蛋白AK026018的亚细胞定位,初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epG2细胞中扩增编码AK026018蛋白的全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AK,转染HepG2、293T细胞系,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与转染空载体pEGFP-N1的细胞比较观察。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鉴定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正确。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了重组栽体pEGFP-AK的细胞绿色荧光信号较集中分布于胞浆中。而空载体pEGFP-N1转染的细胞绿色荧光信号在整个细胞中均匀分布。结论:成功分离了AK026018全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表达产物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浆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4基因剪切体HBeBP4A基因.方法 以pcDNATM3.1/myc-HisA-HBeBP4A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经RT-PCR扩增HBeBP4A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9,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蛋白质,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HBeBP4A基因,测序结果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酶切回收的HBeBP4A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并转化入酵母细胞AH109中,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为61.37kD.结论 成功构建了HBeBP4A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肝细胞内人类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8(HLA-HA8)的反式激活基因。方法以HLA-HA8基因表达质粒pcDNA3.1(-)-HLA-HA8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HepG2细胞,提取mRNA并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dscDNA),分别标记为Tester和Driver;经RsaI酶切后,将Tester 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adapter 1和adapter 2衔接,再与Driver 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将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HLA-HA8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扩增后得到101个阳性克隆,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的插入片段。随机挑选其中28个阳性片段测序,同源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16种编码基因,其中4个功能未知。结论 HLA-HA8基因反式调节基因与细胞结构和生长、物质及能量代谢、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为HLA-HA8的功能以及HBV感染慢性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越  王琦  成军  林原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1):1154-1156
目的 对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1(HBEBP1)进行克隆,并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得HBEBP1基因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双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以获得HBEBP1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证实融合蛋白的特异性.结果 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372bp的HBEBP1基因片段,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经IPTG诱导后,成功获得大小约为33kD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构建了pET-32a( )-HBEBP1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了HBEBP1融合蛋白,为研究HBEBP1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防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改进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HbcAg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后,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经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His-Ade)及X-gal双重筛选,获得真阳性菌落16个,PCR扩增出靶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菌落有2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金属硫蛋白与Hbc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推测金属硫蛋白在HBV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前-前-S编码区ORF上游是否具有启动子活性,选取其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77bp的DNA序列,将其克隆至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中,构建pCAT3-前-前-S-promoter表达载体,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结果发现,质粒pCAT3-前-前-S-pmrnoter能够激活CAT的表达,吸光度(A值)是pCAT3-basic的10倍,说明pCAT3-前-前-S-promoter具有启动子活性,为在HBV基因组DNA序列中界定、研究新的前-前-SORF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将前S1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板,经过“包被-吸附-洗脱”筛检过程,获得前S1蛋白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并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互比较,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结合蛋白的全长序列。共经过4轮生物淘洗过程。结果提示,神经胶质瘤抑制子修选基因区基因(GLTSCR)2上游部分序列存在于HBV前S1结合的重组T7噬菌体中,多个克隆的测序结果发现前S1蛋白结合蛋白具有KxPxKSGxxxL结构域,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可能是GLTSCR2的编码产物。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非结构蛋白 5B(NS5B)是病毒复制酶 ,但是对其生物学特性还不十分清楚 ,我们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NS5B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于涂有X α 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 Trp Leu His Ade)上筛选生长。挑选蓝色克隆 ,筛选出 33个与NS5B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克隆 ,其中有 31个已知功能基因及 2个未知功能基因。所克隆到的基因对以后研究NS5B的功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并为研究这些能与NS5B相互作用的基因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两种长度的HCV核心基因片段在E.coli中的表达结果。从HCV感染者的血清扩增出核心区基因,利用表达质粒pQE-30,构建了两组重组质粒,其插入片段分别为HCV的全长核心区基因(c573)和“截断型”基因(c375)。经IPTG诱导,含两种质粒的菌株都表达了目的蛋白,c573表达的蛋白子分量为22kD,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8.7%;c375表达的蛋白分子量为19kD,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39.9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特征,并为进一步研究 的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采用丁酸钠诱导B95-8细胞产生高滴度EBV,并感染A(ATL比正常升高2倍)、B(ATL正常)两组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表明,EBV感染后4-8周,建立了1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A组患者的B细胞形成集落的时间明显晚于B组2-3周;细胞系冻存复苏后,活性良好:分别有88.34%和37.48%的永生化B细胞膜上表达CD19和CD20;永生化的B细胞中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 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时间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B细胞永生化后,HBV DNA不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并最终丢失。  相似文献   

17.
利用长距离精确聚合酶链反应 (LA PCR)扩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来源的 5个全长的HBV基因组DNA ,在分析不同克隆之间的序列变异程度时 ,发现所获得的 5个克隆在X区之前可能还存在一个开放读码框架 (ORF) ,长度 16 8bp ,编码 5 6个氨基酸残基(aa) ,并将其暂时命名为前 X(pre X)。为了解前 X编码区上游DNA序列是否具有启动子活性 ,选取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 2 2 5bp的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至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中 ,构建pCAT3 前 X promoter表达载体 ,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 ,用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编码产物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的表达活性。结果发现 ,质粒 pCAT3 前 X promoter能够指导CAT的表达 ,吸光度 (A值 )是pCAT3的 3 5倍 ,提示pCAT3 前 X promoter中插入的DNA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 ,说明这一段基因序列中存在新的启动子区 ,为研究、界定前 X的ORF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对表达蛋白的抗原性进行检测。将HCV E2区N端的一段基因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和真核表达载体pEF1/HisC中进行E2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和WB对表达蛋白的抗原性进行检测。结果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均表达了预期大小的蛋白,能同HCV感染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提示该段E2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均能表达出具有抗原活性的蛋白,其中真核细胞表达的蛋白可被糖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