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四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是发挥ICD有益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二例三台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分别对其进行了42,54个月随访。ICD储存资料证实心律失常事件148次,启动治疗程序28次。其中电击除颤12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14次,均为首次成功,成功率100%;发生误放电2次,占治疗程序的7.1%(2/28)。其余120次事件自行终止。术后口服奎尼丁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缩短发作时间。其中1例已更换ICD,原导管系统仍符合使用条件。误放电原因与突发性标准未设置及设置不当有关。患者对电击的不适感与ICD电击条件无关,系术后心理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我院所做的1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6.
2例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服用2~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而考虑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术前电生理检查均诱发了持续室速,并了解了诱发和终止条件.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装了第四代ICD.术后随访7~12个月中,2例均有室速发作而正确放电,但1例有窦性心动过速被误感知现象,经程序调整而消失.本文强调了适应症选择,术前电生理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报道 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 ,并进行随访观察 ,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 :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由于ICD放电过迟 ,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致ICD误感知。 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 ,设置ICD工作参数 ,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 ,合理设置工作参数 ,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临床上并非少见 ,其主要原因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 ,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 A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心脏性猝死首选方法 [1 ]。但因价格昂贵 ,限制了AICD在临床上的应用。我院于 2 0 0 1年 2月至 4月成功地为 2位女性患者行 AICD植入术。现将有关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2例 ,均为女性。其中 1例 77岁 ,患“冠心病”,有 2支血管病变 ,已行 PTCA十支架术 ,EKG…  相似文献   

10.
心脏猝死(SCD)在美国是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定义为心脏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绝大多数由室颤(VF)或持续性室速(VT)恶化为VF所致。在美国每年约40~50万人患此种心律失常,其中仅20~30%经急救存活。尽管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急救医学取得进展,SCD率仍居高不下。在120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0%并不能防止SCD发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为有SCD潜在危险的患者带来希望,自1985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FDA)批准ICD临床应用以来,埋植ICD已  相似文献   

11.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用于治疗高危的心律失常时 ,可使之在数秒钟内转复为正常心律。本例患者院外反复发作心悸、胸闷、黑朦 ,入院时心电图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 2 6 0次 /分 ,药物治疗无效 ,行同步电复律 ,心律转为窦性。经各项检查 ,仅提示反复性单形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5 1岁。因突发胸痛 5个月 ,反复发作意识不清 15天入院。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 (VT)、室颤 (VF)、心功能 2级。入院后 ,采用心律平、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均不能有效控制 VT,故采用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治疗。用 2 %利多卡因局麻 ,在左锁骨下 2 cm处做一 10 cm长横行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至胸大肌深筋膜 ,造一囊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置入撕脱鞘及 ICD电极于右室心尖部 ,测起搏阈值 0 .5 V,心肌阻抗 5 2 0 Ω,R波振幅 12 m V,连接电极…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最初,ICD植入的适应症范围较窄,只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目前ICD植入的适应症已经扩展到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在我国,ICD植入尚不广泛。我们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共收治15例ICD植入病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冠心病 (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 3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及Ⅰ度房室阻滞各 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冠心病及 1例心肌病患者置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置入双腔ICD。 5例均成功置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 .5 2V ,平均R波振幅 15 .7mV。随访 6~ 36个月 ,4例患者出现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16.
预防和减少心脏猝死依然是临床的重要课题[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为众多的临床试验所证明。关于这些临床试验丰富的亚组分析结果、以及最大获益的病例选择等问题国内文献均缺乏详细报道 ,本文介绍这方面的成果。1 ICD的一级预防临床试验一系列随机的临床试验开始于 90年代。早期人们认为ICD可能只是短期延长严重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1996年及1999年分别发表了下列两个一级预防试验 ,结果证明 :ICD治疗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病人的生存率[1] 。1.1 多中心…  相似文献   

17.
加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意识和术后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脏性猝死一直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的重要课题。我国虽然缺少准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但大家都明显地意识到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 ,其中又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因此 ,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 (AVID、CIDS、CASH)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因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经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心脏起搏复律除颤器(AIPCD),电极导联系统包括1根含1个顶端叉形电极和2个弹簧电极的3极静脉导管与1个位于左腋中线的皮下片状电极。检测VT复律能量需求小于或等于3J,除颤阈值小于或等于10J。AIPCD埋置于左前腹壁,经重复测试证实VT终止。  相似文献   

19.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提高患者生存率。电风暴是ICD植入后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不仅缩短ICD的寿命,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文章就电风暴的定义、发生率、长期预后、促发因素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提高患者生存率。电风暴是ICD植入后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不仅缩短ICD的寿命,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文章就电风暴的定义、发生率、长期预后、促发因素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