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了解应力松驰接骨板固定对固定段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应力松驰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于兔胫骨干中段,采用CT扫描及CT值测定和力学测试,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固定后8~12周,两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均逐渐变薄,伴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下降,以对照组为明显.24~36周,实验组板上皮质骨厚度、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逐渐恢复,接近正常;而对照组呈现松质骨化,36周时最大三点弯曲强度仅为正值53.9%.结论:应力松驰接骨板减轻了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不去除接骨板的情况下,可使疏松板下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应力遮挡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螺孔部衬有不同数量、不同厚度聚乙烯垫圈的316L不锈钢接骨板置于20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拟骨中段。分别在固定后不同时期测定不同载荷下接骨板内二螺孔间的外表面及接骨板对侧模拟骨中段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应力遮挡率。结果发现,有垫与无垫接骨板组在术后10周内的应力遮挡率无统计学差异,10周以后两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无垫组保持不变,有垫组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在垫圈厚度相同时,衬垫数量越多(本实验最多采用4孔4垫),后期应力遮挡率下降越明显。表明应力遮挡率的变化与垫圈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应力遮挡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螺孔部衬有不同数量、不同厚度聚乙烯垫圈的316L不锈钢接骨板置于20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拟骨中段。分别在固定后不同时期测定不同载荷下接骨板内二螺孔间的外表面及接骨板对侧模拟骨中段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应力遮挡率。结果发现,有垫与无垫接骨板组在术后10周内的应力遮挡率无统计学差异,10周以后两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无垫组保持不变,有垫组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在垫圈厚度相同时,衬垫数量越多(本实验最多采用4孔4垫),后期应力遮挡率下降越明显。表明应力遮挡率的变化与垫圈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局部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兔72只,8只正常对照。64只在左胫骨作不锈钢固定,其中40只于术后2月取钢板,然后在取钢板当时及取钢板后1,2,3和4个胃8只动物处死。另有24只动物不取钢板,至内固定后3,4和6月份分期处死。取材作光镜,定量组织分别有8只动物处死。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及对局部皮质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材料,尺寸完全一致的模拟骨,分别用两种有板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扭转移实验比较二者的力学性能,另用14只山羊,4只正常对照,10只行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术后3天,2周,4周和9周处死动物,用放射性微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接骨板下和对侧皮腩骨血流量。结果发现:两种接骨板的抗弯能力无显著差异;当转角大于1  相似文献   

6.
7.
新型迭形接骨板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低应力遮挡效应接骨板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骨折的治疗中,接骨板的应用最为普遍,接骨板种类繁多,出现问题也较多,比如断钉、断钢板、骨折不愈合、骨质愈合不良等问题。为了有效降低上述问题发生,促进骨愈合我们研究设计了低应力遮挡效应接骨板。1构造1.1低应力遮挡效应接骨板的螺孔为长方形或长椭圆  相似文献   

9.
10.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 (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3 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 ,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 (SMC组 ) ,对侧用 4孔加压接骨板 (DCP)固定 (DCP组 ) ,分别在术后 2、4、8、12、16周时取材 ,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 ,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术后 8周开始 ,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 ,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P <0 .0 5或P <0 .0 1) ,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 4周开始 ,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SMC与DCP相比 ,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 ,在本器固定下 ,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 ,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自行研制的新型前置肱骨中下段解剖锁定钢板(以下简称新型钢板)的力学特性,为改进设计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例防腐肱骨标本,进行肱骨中下段骨折钢板构件的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新型钢板(A组)与4.5 mm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B组)在压缩、弯曲(正向、侧向)和扭转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新型钢板固定肱骨中下段骨折在4种不同载荷下的刚度、强度和应力遮挡的结果均优于4.5 mm LC-DC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型钢板能够满足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 000和30 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果 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2.87,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m/°,高于B组的(1.45±0.39)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 000次时,1例模型出现钢板折弯变形,2例模型出现锁定螺钉松动。结论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Y型钢板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差别。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5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Y型钢板组和双钢板组,每组29例,术后采用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Y型钢板组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1例患者没有骨性愈合,其他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者术后无迟发性尺神经炎、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无异位骨化。两组患者对比均显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采用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者,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双钢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粗隆下接骨板在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粗隆下接骨板治疗,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月,平均12月。参照韩一生等的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优良率88.2%。结论粗隆下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安全可靠,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侧钢板(锁定钢板)与双侧钢板(锁定钢板+重建钢板)治疗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5年5月治疗且获随访的72例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其中32例患者采用单钢板治疗,40例患者采用双钢板治疗,随访12~36个月,平均19.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开手术/微创手术、植骨/未植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结果单钢板组与双钢板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切开手术组与微创手术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植骨组与未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单钢板治疗手术时间短,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结合微创技术、必要时植骨,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运用解剖型胫骨远端腓侧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32例,合并骨质缺损者行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合并皮肤损伤者采用皮瓣或皮片移植。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或骨感染发生。结论 解剖型胫骨远端腓侧钢板可作为治疗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软组织损伤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