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非肝病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 用法国Sebia公司产的Hemalaser--3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了41全我胃溃疡(GU)患者、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U)患者合并大出血都 同血后24小时内及出血停止后第4天时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并进行配对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因24小时内及出血停止后7天时GU、DU、SU各组间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出血停止后4天时各参数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出血24小时内各参数与出血停止后4天时、及对对照组比较均为BPC、PCT降低,MPV增大,PDW无差异;出血后24小时内PBC与PCT呈正相,BPC与MPV呈负相关,PCT与MPV间及BPC与出血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差异。结论 GU、DU及SU患者本身对血小板参数影响不明显,合并大出血后24小时内血小板丢失,BPC、PCT下降,而MPV代偿性增加,但代偿不完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方法:用MICRO-OT-18型全自动自细胞分析仪对52例AMI患者的BPC和MPV进行测定,并与50例健康者体者的检测值做对照。结果:发现AMI患者的BPC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MPV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AMI患者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可能与MPV增大有一定关系,而与血小板的  相似文献   

3.
巴静  吴伟 《辽宁医学杂志》1996,10(3):134-135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与血小板数量(BPC),在临床上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我们对30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系统测定了MPV和BPC,以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2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重点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度及α-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ITP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CFU-MK和总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正常者BFU-MK和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GPⅡa和GMP-140阳性细胞的黑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此表明CITP患者  相似文献   

5.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2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重点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度及α-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ITP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CFU-MK和总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正常者BFU-MK和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GPⅢa和GMP-140阳性细胞的黑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此表明CITP患者的巨核细胞存在一定的成熟障碍,α-2a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作用是抑制集落生长。  相似文献   

6.
对116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ITP)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抗GPII_b、III_aM_cA_b)、血小板相关抗体Ig及C_3(PAIg、PAC3)、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和血小板聚集率(PAR)、骨髓巨核细胞进行了分析,提示慢性ITP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综合征,其中有否多种亚型值得澄清。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Bakers810型血小板分析仪,测定了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观察了化疗过程中MPV变化特征及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结果提示,患者MPV低于正常,化疗抑制巨核细胞造血时对血小板数和MPV的影响不同,巨核细胞造血存在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8.
应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ITP患者脾动脉栓塞前后不同时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栓塞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呈负相关,但PLT恢复正常后,MPV仍高于正常。提示脾动脉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增高的机理不同于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采用SysmexK-1000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地68例肝炎肝硬变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PLT)、平均上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P均〈0.01)。合并上消道出血的患者,MPV及PCT比无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显著降低(P〈0.05)。提示血以分析4项参数对肝炎肝硬变口才血以功能及出凝血机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对患者PLT及MPV减少的机理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体积,压积、分布宽度和计数的变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Abbott CD-16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78例糖尿病患者和75例健康者MPV、PCT、PDW、PLT均进行测定;UAER测定是用磺基水扬酸法;FP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糖尿病患者MPV、PCT、PDW、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微血管病变者更为明显,MPV与FP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儿童紫癜性肾炎急性期血小板参数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小板参数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5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结果: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有肾脏损害组BPC和MPV均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P<0。01)。结论: 血小板参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过程,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联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有可能防止或减轻过敏性紫癜的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病人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4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50例正常人与108例肝硬化病人的外周血BPC、MPV、PDW、PCT。结果肝硬化病人BPC、PCT低于正常对照组,MPV、PDW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4.63~6.54,P<0.01)。随着肝功能减退、Child-Pugh评分升高,BPC、PCT等明显下降,MPV、PDW明显上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502,P<0.01)。结论肝硬化病人BPC、MPV、PDW、PCT 4项参数的异常与肝脏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关,肝硬化病人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积(PCT)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120例T2DM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BPC、MPV、PDW、PCT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空腹血糖水平(FPG)。结果: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DG水平显著增高(P<0.01);BPC减低(P<0.01);MPV、PDW显著增高(P<0.01);PCT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FD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血管病变组BPC比无血管病变组减少(P<0.01),而MPV和PDW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PCT测定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BPC和MPV、PDW对监测T2DM患者是否发生血管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对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按照脑梗死诊断标准精心选择98例,在脑梗死后48小时内采血,立即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结果脑梗死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在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8例,另取我院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样本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lt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对照组MPV、PDW及P-LCR显著低于ITP组(P<0.01)。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lt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减低(P<0.05),然而MPV、PDW及PLCR则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P<0.05)。ITP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MPV、PDW及PLCR则显著减低(P<0.01)。结论 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小儿紫癜性肾炎中血小板参数与肾间质血管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紫癜性肾炎中血小板参数与肾间质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39例紫癜性肾炎患儿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并行肾活检观察肾间质血管损害情况。结果紫癜性肾炎肾间质血管损害中~重度组BPC和MPV均明显高于无~轻度损害组(P<0.05)。结论血小板参与过敏性紫癜肾间质血管损害的过程,联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有可能延缓或减轻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5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半量组28例,标准剂量组27例,分别给予免疫球蛋白200mg.kg-1.d-1、400 mg.kg-1.d-1,同时予地塞米松0.2mg.kg-1.d-1静滴,第8d开始改为泼尼松1mg.kg-1.d-1口服。结果: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相近,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上升的速度、峰值、达到峰值的时间、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量免疫球蛋白也可迅速提高ITP患者血小板水平,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