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过去认为脑梗死是公认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老年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的逐年提升,关于中青年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正成为关注焦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老年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基础,也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其中斑块性质特别是易损斑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机制包括易损斑块所致管腔狭窄、易损斑块的易损性、易损斑块继发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紊乱。本文就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概念、颈动脉易损斑块在中青年脑梗死中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经证实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是ACS的主要发病机制。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ACS的病理基础,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则是ACS发生的始动环节。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中一些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等对易损斑块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有助于早期发现ACS高危人群及将来发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作者就检测易损斑块的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CT诊断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及分析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行64排CTA和冠状动脉造影的112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其血清内皮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64排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51例)和非易损斑块组(61例),分析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64排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88.6%,特异度为89.2%,阳性预测值84.1%,阴性预测值92.3%。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的MMP-9、IL-6、hsCRP、冠状动脉病变数及诊断、性别和糖尿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5.231 ng/L(P=0.0215,OR=2.33,95%CI 1.13-4.79)、hs-CRP3.583 mg/L(P=0.0008,0R=4.32,95%CI 1.84-10.15)和不稳定心绞痛(P=0.0339,0R=4.33,95%CI1.12-16.77)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64排CT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易损斑块,MMP-9、hs-CRP和不稳定心绞痛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质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9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分别检测2组LP(a)和CRP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LP(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LP(a)和CRP提示可能存在稳定斑块向易损斑块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将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预测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 然而仅依靠狭窄程度预测卒中风险是不充分的, 更多的研究表明脑卒中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表征颈动脉易损斑块成为可能。MRI是目前颈动脉斑块解剖成像的金标准, 可准确识别易损斑块的成分特征。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作为表征斑块活动性的重要工具, 可提供斑块代谢活动的信息。PET/MRI结合了MRI和PET的优势, 可同步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 有望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治疗决策和脑卒中预防提供直接依据。本综述概述了MRI、PET以及PET/MRI技术在研究颈动脉易损斑块过程中的进展, 并探讨了当前PET/MRI的挑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最主要诱因,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并及时诊断和积极有效地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本文就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情凶险、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ACS的重要启动环节即为易损斑块的破裂,而炎症机制在易损斑块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多种血清炎性因子参与了易损斑块的形成、失稳定性以及破裂,这对于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ACS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64排CT的冠心病患者164例,根据CT检测结果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组(CT值<50HU的斑块,70例)和非易损斑块组(CT值≥50HU的斑块,94例),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及64排CT检查,计算64排CT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P<0.05)。64排CT的诊断灵敏度为76.43%,特异度为94.79%,准确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0%和79.30%。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64排CT检查结果,对高危患者再进行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便减少非必要的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玉龙  光雪峰 《医学综述》2006,12(8):487-48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预后较差。现在已证实它是由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并加以适当干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最新检测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性血管疾病,许多炎性细胞和分子参与斑块的形成及发展.斑块的组成成分决定斑块的易损或不稳定型,MRI能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评价斑块的成分,进而区分易损斑块与不稳定型斑块,并可体内检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现就易损斑块特异性的炎症靶向分子成像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易损斑块破裂可触发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造成高病死率。过去的数十年,医学家们致力于对易损斑块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希望找出能准确发现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稳定或消退斑块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董春红 《包头医学》2018,42(1):16-1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将100例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1)、斑块组(n=69)、易损斑块组(n=28)、非易损斑块组(n=19)和混合斑块组(n=22),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无斑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低于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发现斑块组复发率(23.19%)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5%),复发时间(10.12±2.28)月显著短于无斑块组(11.61±2.38)月(P<0.05);易损斑块组复发率(39.29%)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10.53%),复发时间(9.51±1.27)月显著短于非易损斑块组(11.31±2.36)月(P<0.05);混合斑块组复发率(22.73%)和复发时间(10.22±1.23)月与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尤其是易损斑块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7个颈动脉斑块,术前行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检查,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与稳定斑块组(t=1.581,P<0.001)。易损斑块的灰阶中位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t=5.076,P<0.001);易损斑块的标准化管壁指数高于稳定斑块(t=2.314,P=0.025);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最大面积狭窄率、厚度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灰阶中位数值34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8.0%、特异性81.8%、准确性74.5%、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69.2%,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标准化管壁指数0.645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0.0%、特异性81.8%、准确性70.2%、阳性预测值78.9%、阴性预测值64.3%,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结论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利用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定量评估斑块成分、血管负荷,对诊断易损斑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SP70和细胞凋亡在兔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作用,寻找稳定斑块的方法。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斑块不同部位的HSP70表达情况;通过TUNEL技术,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凋亡细胞。结果兔动脉易损斑块中,在纤维帽区平滑肌细胞HSP70表现为高表达,与其余三区差异均有显著性;在脂核区平滑肌细胞TUNEL阳性细胞百分数增高,与其余三区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表达HSP细胞分布与细胞凋亡关系,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易损斑块稳定性,提供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在判定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给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加高脂饮食喂养16周,建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存活的大白兔通过中国斑点蝰蛇毒和转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行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和周围组织的表面温度差测定.结果16只实验兔顺利完成模型建立,在这些模型上共发现斑块24处.共进行54次斑块表面温度测量.14只兔有17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符合易损斑块的特征,共进行了37次测量;6只有7处符合纤维性斑块特征,进行了17次表面温度测量.易损斑块的表面温差水平为(0.94±0.25)℃,而纤维斑块的表面温差为(0.15±0.14)℃,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大于0.3℃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5.2%.结论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差的测定有助于识别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6.
樊泽元  季汉华 《重庆医学》2018,(5):647-649,653
目的 探讨民航飞行员空腹血糖(FBG)水平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易损斑块关系,以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20例民航飞行员冠心病患者根据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结果,分为非易损斑块组(对照组)和易损斑块组(观察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民航飞行员FBG水平更高(P<0.05);FBG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是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FBG水平与斑块坏死核心构成比呈正相关(r=0.44,P<0.05);ROC曲线诊断易损斑块效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CI:0.66~0.81),当FBG切值取6.39时,敏感性为71.35%,特异性为76.15%.结论 FBG水平是冠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辅助民航飞行员易损斑块识别.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早期识别并干预易损斑块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磁共振成像(MRI)的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和序列对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和分辨率。但传统的MRI对易损斑块存在的炎症反应、微血栓形成、新生血管等重要特征无法进行良好的识别。近几年MRI与分子显像技术的结合提升了易损斑块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这其中包括了基于自然靶向和主动靶向的MRI分子显像技术,也包括融合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分子显像技术的PET/MRI混合成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为易损斑块的无创检测评估提供更多信息,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易损斑块是引起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磁共振成像具有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多序列多对比成像等优势, 能够识别易损斑块的组织特征, 是无创易损斑块识别的有效工具。近几年磁共振成像与分子靶向技术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易损斑块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特征的识别能力。本文将从常规磁共振技术在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纤维帽破裂评估应用, 以及自然靶向和主动靶向两种磁共振分子靶向显像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 简要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已被认为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现代医学通过西药与手术治疗易损斑块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等问题。中医认为瘀、毒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该文通过梳理总结中医古籍中的“瘀”“毒”理论,并结合易损斑块的现代病理研究,认为“瘀”“毒”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始终,“瘀毒互结”为易损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病机。早期外毒引动,浊瘀郁脉,伏毒渐生;中期热毒炽盛,毒损瘀破,“苛毒”流散;后期虚毒内生,腐瘀溃疡,积癥成瘀。“活血解毒”应为易损斑块的治疗大法,在疾病早、中、后期分别理气活血解毒、清热活血解毒、补气活血解毒,并列举方药,以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