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通心络胶囊每次3拉,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对照纽15侧偏头痛患者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7%,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很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服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能够对偏头疼的治疗起到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倒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通心络胶囊每次3拉,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每晚5roger服,治疗2个月。对照纽15例偏头痛患者仅采用氛桂利嗪治疗,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7%,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很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服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能够对偏头疼的治疗起到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口服氟桂利嗪联合穴位针刺对典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其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典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针刺治疗60d。对照组仅服用氟桂利嗪治疗6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疗效评定、TCD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TCD检测均有在头痛发作间期有较明显的脑血流速度增高造成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治疗后治疗组Vs改善率更为明显,2组相比(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联合穴位针刺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控制偏头痛发作,改善血流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对照组15例偏头痛患者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7%,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很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服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能够对偏头疼的治疗起到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对照组15例偏头痛患者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每晚5mg口服,治疗2个月。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7%,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很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服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能够对偏头疼的治疗起到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联合应用利脑心胶囊和氟桂利嗪胶囊,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2.544,P<0.05)。结论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氟桂利嗪胶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晓娟 《现代保健》2011,(17):165-165
目的观察正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正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仅用氟桂利嗪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氟桂利嗪联合穴位针刺对典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其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典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针刺治疗60d。对照组仅服用氟桂利嗪治疗6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疗效评定、TCD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TCD检测均有在头痛发作间期有较明显的脑血流速度增高造成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治疗后治疗组Vs改善率更为明显,2组相比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联合穴位针刺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控制偏头痛发作,改善血流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为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所选患者均依据2018年版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中偏头痛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痛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无先兆性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变化及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老年科于2017年1月 - 2018年4月确诊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 = 45)和对照组(n = 45)。联合组给与头痛宁和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给与盐酸氟桂利嗪,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TCD(经颅多普勒)情况和对偏头痛的防治情况。结果 头痛程度与TCD异常率呈正相关(Cramer’s V系数为0.293,P<0.05);治疗后,联合组改善脑血流变化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联合组HIT-6(头痛影响测定-6)、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下降、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669,P = 0.008;Z = -3.757,P<0.001;Z = -2.172,P = 0.03);联合组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为86.70%,对照组为77.80%,联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 = -2.586,P = 0.010);联合组缓解率为91.10%,高于对照组缓解率(71.10%,χ2 = 5.874,P = 0.01)。结论 头痛宁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用药能更好地改善大脑血流情况,防治偏头痛的作用优于盐酸氟桂利嗪,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患者偏头痛缓解期内餐后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液10 ml/次,3次/d;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 mg。对照组仅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 mg。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发作频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VAS、发作频率观察组治疗前分别为(6.96±1.09)分、(3.83±1.28)次/月,治疗后分别为(2.72±1.33)分、(1.92±0.59)次/月;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6.86±1.01)分、(3.36±1.56)次/月,治疗后分别为(3.96±1.18)分、(2.26±0.92)次/月。两组治疗前后VAS、发作频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VAS、发作频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率观察组64.4%,对照组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67%,对照组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优于单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氨酸在偏头痛中发病机制的作用及水平变化。方法抽选珠海市平沙医院门诊或者住院诊断为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组分为预防性药物治疗组(应用西比灵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各30例。同时选择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药物治疗。测量所选对象体内血清谷氨酸水平,比较偏头痛及对照正常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8 w血浆中谷氨酸水平及用药前后头痛发作时间。同时对比治疗组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结果药物使用前,治疗组患者谷氨酸水平为(235.6±25.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8 w,治疗组谷氨酸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预防性药物治疗组患者谷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血清内谷氨酸水平明显提高,预防性药物明显能够降低谷氨酸水平,降低头痛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番禺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为本区结核病健康教育及创建全国结核病防治示范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013年1—8月在番禺区登记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病防治信息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结核病患者783人,收回有效问卷760份,密切接触者1972人,收回有效问卷1905份。调查对象中结核病患者对防治核心信息总体知晓率为66.3%,男性总知晓率为68.锄,高于女性的63.1%(X^2=11.531,P〈0.01)。密切接触者的总体知晓率为69.9%,男性总知晓率为72.7%,高于女性的68.2%(X^2=21.263,P〈O.01)。结核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61-88岁组的知晓率分别为55.6%和60.5%,低于其他年龄组(X^2=16.488、28.197,P均〈O.01);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知晓率分别为53.3%和60.3%,低于其他组(X^2=36.967、115.504,P均〈O.01);农民及无业者的知晓率分别为61.3%和60.1%,低于其他组(X^2=21.760、128.625,P均〈0.01)。结论结核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60岁以上者、农民及无业者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低,应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空腹血糖阳性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探讨HC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1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清的抗HCV。结果丙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空腹血糖阳性率分别为13.41%与25.61%,对照组分别为3.42%、8.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X^2=5.97,P〈0.05;X^2=15.82,P〈0.005)。年龄〉50岁丙型肝炎患者,其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57,P〈0.02);〉40岁丙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45,P〈0.05)。糖尿病组HCV感染率为1.27%,与对照组0.6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19,P〉0.50)。结论在未发生肝硬化情况下,对于年龄〉50岁的人群,HCV感染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以后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从2012年9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关于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本社区70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效果将从心理调整、服药依从性、遵医行为、随访分类控制是否满意4个方面进行说明。采用Х^2检验、Logistie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随访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的结果显示,心理调整与职业(Х^2=19.48,P=0.003),兄弟姐妹高血压(家族史)(Х^2=8.56,P:0.014),锻炼频率(Х^2=11.29,P=0.023),健康评价(Х^2=14.59,P=0.001)有关;遵医行为与职业(Х^2=19.84,P=0.003),兄弟姐妹高血压(家族史)(Х^2=8.15,P=0.017),健康评价(Х^2=9.64,P=0.008)有关;服药依从性与婚姻状况(Х^2=6.87,P=0.009)。健康评价(Х^2=24.09,P〈0.001)有关;随访分类控制是否满意与职业(Х^2=11.44,P=0.010),每次锻炼时间(Х^2=13.83,P=0.001),饮酒频率(Х^2=5.11,P=0.078),随访间隔时间天数(Х^2=12.48,P=0.002),健康评价(Х^2=54.91,P〈0.001)有关。把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职业、家族史、锻炼频率、健康评价均能影响随访的效果。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效果与职业、家族史、锻炼频率、健康评价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治疗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给予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头痛程度、头痛频率、眩晕缓解率、远期疗效观察,并进行疗效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头痛程度(χ2=10.152,P<0.05)、头痛频率(χ2=11.322,P<0.05)、眩晕缓解率(χ2=10.152,P<0.05)、复发率(χ2 =6.15,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治疗偏头痛性眩晕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银杏达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