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四經腧穴”就是十二經脈(即心、肝、脾、肺、腎、心包、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等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这些腧穴,是历代先輩們从“以痛为腧”(阿是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黄帝內經》中已記有295穴;迨至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記有349穴,《銅人針灸腧穴图經》、《十四經发揮》均載为354穴;后至明代杨继洲《針灸大成》記載已达359穴;南京中医学院針灸教研組于57年10月份所編著出版的《針灸学》又根据《素问》王注将中枢补入督脈,急脈补入足厥阴經,共计361穴。这些腧穴,由于它們有一定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代針丸”是采用中药复方制成的药丸,用以放置并固定在相当于針灸經穴的部位上,能够起疏通經絡、調暢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經过两年多来的临床实践,初步认为这种药丸具有相当于針灸治疗的作用。兹簡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今天日本的針灸医学大概可分为“古典”、“科学”兩派。“古典派”是根据“难經”,“甲乙經”等的十四經絡而施术的。“科学派”是由澤田健氏發明太極針法,傳徒代田文誌氏發展而成,此派排除古籍,否定經絡,采用自律神經刺激学說来解釋針灸治病原理的立场。但兩派的治疗,都获同样收效,因此,兩派的爭論到現在还不曾得到正确的解答和定論。由于兩派經络存否的爭論,对于針灸学术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卫生厅最近发出在全省卫生人員中普及針灸技术的紧急通知,号召全省卫生人員在1959年“五一”前放出普及針灸的“卫星”。通知說:針灸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經济、簡便、应用范围广、疗效高、奏效迅速、易学、易懂、易用的优点。在中西医各种医疗方法中,針灸是最符合多快好省的一种方法。許多急、慢性疾病,都可使用針灸疗法,而且有許多用药物、手术不能治好的疾病,可以用針灸治好。因此,普及針灸,对发揚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5.
針灸是我国偉大的祖国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許多疾病有治疗和預防作用。但是,学习不好使用不当会发生差錯,因而产生不良后果,如:針扎感染、晕針、出血、折針、挫伤神經与組織,引起內脏破裂、穿孔等晕覀兗坛泻头⒀镒婀窖?推广針灸医学是必要的。但是操作过程还应該认真严肃提高疗效,严密防止差錯,使病人对針灸治疗增加信任。现介紹六个病例,由于針灸差錯,处理經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辨証論治是中医正确診断、决定治疗措施的一种診疗法則。这个診疗法則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針灸也不例外。因此学习与研究針灸疗法,就必须掌握四診、八網,懂得阴阳、五行、脏象、經絡等有关辨証論治甚本理論,尤其是十四經的循行线路和驗穴在各經的分布以及各經所主的病候,才能更好地掌握針灸療法的精神。一、八網辨証与针灸疗法的关系在錯綜复杂的疾病中,要作出正确的診断和治疗,就必须运用四診八網来分析归納。通过辨証得出正确的結論后,才能决定針灸治疗方針。在《内經刺法  相似文献   

7.
4.針灸方面: 各地应用針灸治痢的研究为数不少:疗效頗显著。近年来在針灸治疗的基础上发展了压痛点針刺,药物穴位注射、电針疗法等。它們的优点是經济、簡便、不受药物供应的限制,值得应用。 (1)針灸辨証治疗:由于本病的形成系由湿热之邪內郁,致使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挾积滞酝酿肠腑而成滞下,故其取穴以手、足阳明、任脉三經为主。各作者常用主穴为足三里、天枢、合谷、气海、关元、中脘等,并随  相似文献   

8.
神经系統在现代生理学、病理学及一切临床专科的范畴中都占着首要的地位。新針灸学写道:“針灸疗法,不是直接以外因为对手,因而也不着重对患部組织直接的治疗,而是激发与調整神經机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神經系統的地位既如此重要,任务又如此繁重,那么要发掘針灸学的宝藏,对于祖国医学中有关神经系統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就有研究、整理和提高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針灸能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实驗观察也指出針灸确能对某些器官发生影响。但是,这种疗效和影响的发生,究竟通过經絡、神經体液抑其它途径,至今还无較为滿意的答复。近年来,我国各地医学科学工作者对此已作出了不少优异成績;此外,国外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些都将为今后全面了解針灸經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在此,謹将近年来有关針灸經辂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10.
魚际穴,是手太阴肺經中的五俞要穴之一。这个經穴的位置,在古今針灸文献里很不一致,是一个久恳未决的疑問!尝讀《中医杂志》1963年5期,盛燮蓀同志“魚际、神門、养老三位穴置討論”的文章,他在結論中指出:“魚际穴之位置应在手大指本节后(卽指掌关节后),赤白肉际陷中取之。”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64年1—9月应用針灸引产15例,取得滿意的疗效。本組病例全部經我院妇产科以麦角,脑垂体、奎宁、催生素、灌腸引产等法处理无效后转針灸处理,其中初产妇2例,經产妇13例。取穴与手法穴位选用合谷、三阴交、太冲、配穴选至阴、独阴。操作手法:合谷用补法(不留針)。三阴交、太冲用泻法,朮毕留針15分钟以上,并于針刺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轉一分钟,留針五分钟  相似文献   

12.
經絡是人体中气血运行的道路,它和阴阳、五行、脏象、营卫气血等共同組成了中医的理論体系,在生理、病理、診断、医疗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經有“径”的含义,犹如主要的径路一样,是生体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道路;絡有“联絡”和“网罗”的含义,犹如支路、小路一样,起着分支联系作用。从《內經》上看,經所包括的范围有經脉、經筋、經水等;絡所包括的范围有經脉、別絡、血絡、孙絡等。熟悉經絡,不但是掌握針灸疗法的主要关键,而且在研究針灸机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子午流注針灸之法,是一种按时定日、舍症截时的古法針术之一。它是以十二經的井荣俞原經合六十六穴为基础,凭借着天干地支的进退,根据身体之气血的周期性盛衰及母子經和母子穴的五行相生,阳日阳时开阳經的穴位,阴日阴时开阴經的穴位,旺則为开取而針之,衰則为闔閉而不取,它的組織結构相当严密,逐日流注很有規律,成为針灸施治的一种独持操作法,也是千百年来許多医家奉以为法、历代相传,并且認为是有其特殊价値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針灸疗法,在治疗头痛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的。由于头痛种类很多,以及針治原則各家不同,所以在学术及临床治疗上,也多不一致,为了将某些观点方法,提供讀者参考,特将我院針灸治疗脑神經痛47例分析如下: 一、治疗原則 1.病例选择: 47例中,不論与脑神经痛有关的全身症状合併与否,尤以明显的“头部”突出疼痛做为主要选择对象。并将已經診断的神經性头痛,机  相似文献   

15.
膻中穴属任脉,横量两乳間陷中,仰而取之。“难經”曰: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灸五壮。据各家載述,膻中穴主治:上气短气,咳逆、喘息、噎气、鬲气、胸中如塞等。一切属“气”类之症。但据一般文献記載,大都将此穴列为禁針穴。有的主张只灸不針。笔者屡用此穴針治哮喘,胸悶,痰饮之病,均获良效。令将治愈二例虚性气喘患者的經验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針灸疗法”种类很多,其作用机制都是一样。根据祖国医学理論,主要是在于疏通气血,調和經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人又认为人体經脉气血有一定循行規律,有一定流注时辰,称为子午流注。按这种規律进行針灸治疗,对疏通气血調和經气的效果較好。我們选择了“腰痛”病30例,15例用子午流注法針刺进行試驗(下称第一組),15例用一般針刺不按子午流注法作为对照(下称第二組)进行观察,初步小結,子午流注组疗效較高。茲将临床观察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針灸疗病全賴取穴之能否正确与补泻手法之能否恰到好处,二者如能一致,則在临床上可收預期之效,否則欲收良效当感困难。針灸书籍,上自素灵甲乙,下迄近代各家,对穴位之記述每不一致,致使学者莫衷一是而兴叹。仆尝考各家所述穴位之有出入者,有数十穴之数,誰是誰非,难凭臆断,拙意根据实践辨証法,通过临床实践探索观察,抱存異求同之心,以探討穴位是否正确,实有所助,茲将“复溜”交信”經过探討,記述如下: 一、主“复溜”在后,“交信”在前者有以下数  相似文献   

18.
试论针灸处方配穴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針灸治疗疾病,除了辨証詳明,診断准确以外,掌握适当的刺激时机、刺激手法和刺激部位是关系着疗效好坏的三大关键。关于刺激部位的問題,除熟悉經絡的循行及病候,穴位位置及主治作用以外,經穴的配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問題,自《灵樞》以下历代針灸专著中对針灸处方配穴积有丰富的經驗,如百症賦、行針指要赋、四总穴歌、馬丹阳天星十二穴訣等,都是我們針灸处方取穴的准绳。在近代針灸論著中,对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中医学院全体員工响应党全民办厂的号召,經过三昼夜的苦战,于9月3日創办了針灸器材厂,并已部分投入生产。該厂生产范圍为制造各种針灸器材及教学标本,目前已开始生产及計划生产的有:新式簡便电針机(內有全套針灸器材及穴道相片),纯不銹鋼毫針(大中小三种),人体孔  相似文献   

20.
小词典     
得气当針刺入穴位后,病者感到痠、胀、重、麻的感觉,医者觉得針下沉紧,这种現象叫做“得气”。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是針灸配穴方法之一。以十二經的井、榮、俞、原、經、合共六十六个穴位为基础,根据天干地支配属十二脏腑,按日按时以阴阳开合的規律而取穴的一种方法。子为阴,午为阳,“子午”便是从时間概念上表示阴阳的变化。“流注”便是十二經气血运行,結合井、榮、俞、原、經、合各穴的开合,成为子午流注法的理論基础。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