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为探讨氧自出基(OFR)在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对5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从发热期开始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升高,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变化最显著,三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在同一病期中,病情越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变化也越明显。尤其在少尿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变化与少尿持续时间分别呈一定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在多尿期及恢复期有恢复的趋势。这提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氧自由基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病理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上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可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3.
巩晓峰  王小云 《吉林医学》2011,32(23):4773-4774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60例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铁蛋白含量改变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有关,94.4%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最高值,且自发热期即明显升高,持续至多尿期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同时对估计病情轻重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沈卫新  徐培娟 《吉林医学》2010,31(28):4887-4888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对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SOD和MDA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SO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随着血压的升高,SOD含量有下降的的趋势,呈显著负相关(r=-0.48);而MDA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随着血压的升高,MDA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54)。结论:血清SOD、MDA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进行测定,探讨CHE在EHF各期程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用速率法检测215例EHF患者血清中的CHE活动,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各期与正常对照组,中重型与轻型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同时各期的肝肾功能与正常比较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EHF患者测定CHE,对判断其病情及预后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RRI患儿血清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自1980年起,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市流行,病例逐年增多,误诊为数不少,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肾脏疾病、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等。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获得了减少误诊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观察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的改变。发现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全血粘度的均数都高于正常对照的上限值。五期中少尿期升高不明显,发热期和多尿期明显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期均有显著性升高,提示出血热整个病程是DIC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观察临床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可及时正确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治疗,干扰素(IFN)在体内及体外的细胞培养中均具有抗病毒作用。我们使用国产人白细胞干扰素(HLI)治疗EHF早期患者,似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66例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NDV全血法诱生IFN,以WISH—VSV系统、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是,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较正常人明显增高(7.60±1.36 vs 6.35±1.02,P<0.001),不同病型、病期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无明显差别,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氢化可的松)不影响EHF病人IFN系统激活。作者认为EHF病人IFN系统处于活跃状态与病毒感染有关,但IFN不能完全阻断EHF病程及免疫病理损害。可采用IFN和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治疗EHF,以期获得增强抗病毒能力及减轻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病理损害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EHF患者尿中检出融合细胞,其数量随病程进展而变化。即发热后期量少,少尿期次之,多尿期较多;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融合细胞有EHFV抗原。提示EHF患者尿中融合细胞形成与EHFV直接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54例流行性出血热男性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少尿期血清泌乳索水平明显升高,尤以重症组更显著。左旋多巴抑制试验仅两例重症组病人未被抑制,其余患者均被抑制;灭吐灵兴奋试验,轻、重两组受试者全部呈阳性反应。上述资料提示绝大多数患者下丘脑与垂体前叶泌乳素分泌细胞之间仍保持着良好的功能联系,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86~1988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小静脉活检工作,获取发热期患者小静脉标本8份、休克期患者标本20份(其中14份重度休克)、对照组小静脉标本8份。测定了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能力及其6-酮-前列腺索F_(1α)(6-k-PGF_(1α))含量。结果表明,重度休克患者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抑制作用,而其他各组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测定各组浸液中6-k-PGF_(1α)含量,发现浸液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能力与其6-k-PGF_(1α)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出血机理,我们将31例出血热患者各病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涂片,用羊抗人IgG和C3荧光素作荧光染色后,再用出血热单克隆荧光抗体作特异性染色。血小板、红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在发热期即出现,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5.8%,至休克少尿期仍存在,到多尿和恢复期则基本消失。发热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均显著下降。各病期血标本纤维蛋白原半定量测定的结果均属正常。但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在发热期已有增高,休克少尿期增高显著,多尿期仍高于正常。直至恢复期渐趋正常。本文资料提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细胞表面沉积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的广泛损害,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及循环障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腹痛型EHF则以腹部各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为著,特别表现在肠壁及肠系膜的充血、水肿或溢血,以及腹膜后组织的严重水肿,这可能是导致本病腹痛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对腹痛型EHF采用了口服甘露醇——肠道脱水疗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对72例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血清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4.4%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最高值,且自发热期即明显升高,持续至多尿期后部分患者才恢复正常。血清铁蛋白含量改变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有关。研究结果提示,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同时对估计病情轻重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