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姜的生品,炮制品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范围及药理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姜 ,药食兼用 ,入药分为生姜、干姜两种。生姜多由患者自备 ,干姜为药房常用中药。目前市场上常见有形质迥异的两种干姜饮片 :一种外形肥大 ,质坚体重 ,色泽明亮 ,折断面黄白色 ,粉性大 ,辛辣味浓 ;另一种外形瘦小 ,质松体轻 ,色泽土暗 ,折断面土褐色 ,粉性小 ,纤维性强 ,辛辣味淡。二者优劣十分明显 ,但临床均作干姜配方 ,实有正名辨伪之必要。调查表明 :劣质干姜主要由菜姜 (食用鲜姜 )切片晒干而得。质优者系四川药姜炕干而得 ,药姜和菜姜在植物学上虽系同种— Zingiberofficinale Rosc .,但在产地、栽培方法、采收季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姜的生品 ,炮制品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范围及药理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临床应用以干姜、炮姜或姜炭入药。近年来 ,临床存在干姜、炮姜、姜炭代用或混用的情况 ,这种混用 ,势必影响临床疗效 ,也有违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 ,笔者将三者的不同炮制工艺和作用浅议于下。1 炮制工艺1 .1 干姜 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2 炮姜 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加热 ,炒至灵活状态 ,再加入姜片或块 ,不断翻动 ,炒至鼓起 ,表面棕褐色 ,取出、筛去砂、晾凉。1 .3 姜炭 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加热 ,使细砂至 2 5 0℃以…  相似文献   

5.
姜类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是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的根茎,为民间常用的调味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入药史。以姜入药首载于《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用到姜,堪称用姜之冠,他所创立的三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生姜汤治疗胃肠道功能失调,为后世应用姜类药治疗胃肠疾病开了先河。笔者将几年来应用姜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6.
姜炙厚朴闷润条件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姜炙厚朴的最佳闷润条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姜炙的最佳闷润条件.结果 姜炙厚朴的最佳闷润条件为:生姜用量10%,姜汁体积与药材的用量比为60 L/100 kg,闷润时间60 min.结论 该工艺条件为制定厚朴饮片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外观性状、标准汤剂出膏率及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比较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计算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姜汁用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姜厚朴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厚朴姜炙的最佳工艺参数,再以水代替姜汁,比较分析厚朴、姜厚朴、水厚朴三者差异,初步探讨厚朴姜炙的炮制机制。结果显示采用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确定外观性状、标准汤剂出膏率及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含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34、0.287、0.579。厚朴姜炙的最佳工艺为姜汁用量8%、闷润时间120 min、炒制温度100℃、炒制时间7 min。厚朴经姜炙后紫丁香酚苷和木兰花碱含量均降低,厚朴、姜厚朴及水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姜厚朴>厚朴>水厚朴,推测厚朴姜炙后临床疗效发生变化与内在成分变化相关。优化所得的厚朴姜炙工艺稳定、可行,可以为其现代化生产加工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灸与炙法为蒙医 5种外治法中的 2个峻烈的治疗方法。早在奏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故灸炳者亦从此方来”。成书于 8世纪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可见此法在蒙古地区至少已应用了千余年。蒙古民族自古繁衍生息在北方寒冷地域。故多见因阴冷寒湿引起的气滞血凝 ,经脉久阻所致的各种痼疾顽症。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借助火力 ,助阳散寒的灸、炙之法。今因社会发展、生活条件、饮食起居的好转 ,尤其改革开放 2 0年后的今天 ,风寒巴达干类的疾病明显减少 ,加之艾灸治疗后伤痕大…  相似文献   

9.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临床上药用配伍生姜、干姜、炮姜、姜皮,用药有鲜、干、生熟之分,故应根据疾病特点,适当选用配伍。  相似文献   

10.
11.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属于药食两用品,作为中药首次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生姜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干姜、炮姜分别是生姜经干燥加工和砂烫后的炮制品,三者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在药物属性和作用特点上却有所不同。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医家对三者的性效和应用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该文从古籍本草考证、现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生姜、干姜、炮姜(三姜)进行了总结,以系统地综述三姜的性效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其临床应用范畴,为三姜性效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亦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个性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中生姜、干姜与半夏的配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洁  李浩 《中医杂志》2015,(7):628-630
张仲景擅用生姜、干姜与半夏相配伍,尤以《金匮要略》为其代表,临证时根据邪气盛衰、药性特点、患体强弱等情况灵活运用,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从选药、用量及煎煮、服用四个方面探讨其配伍应用的思路,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励双娜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59-759
用酒处理药材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酒制丸、酒送服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时代则出现了“酒浸”“酒煮”药材的炮制法。从古至今,用酒炮制中药,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4.
《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F0002-F0002
由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和上海市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暨灸法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日-2日在浙江省台州市成功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施杞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兵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梁繁荣教授、余曙光教授,  相似文献   

15.
数十年来,姜春华教授对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配伍,活血化瘀与扶正固本的配伍,以及活血凉血法、活血理气法、活血化痰法、活血利水法、活血软坚攻坚法、活血祛风通络法、活血攻下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这些对于血瘀证的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将老师活血化瘀法配伍经验分3个方面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生姜与干姜的基原是同一种植物(姜)的根茎,因加工方法稍有不同而药效不同。生姜的主要成分为姜酚类、姜烯酚类、二芳基庚酸类及其磺化衍生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6-gingesulfonic acid(6.GS)。有的干姜含有磺化衍生物,但姜的新鲜根茎中则无。因此认为磺化衍生物是硫磺熏蒸过程中的产物。本次为确认磺化衍生物的来源,检测了市售生姜、干姜、姜的新鲜根茎及调味品中的磺化衍生物6-GS。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炙法是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药物通过不同种炙法炮制后,可扩大临床药用范围,还可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栀子姜炙过程中的外观性状、含量变化进行客观量化,以此优选出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建立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考察炒制火力、炒制时间、姜汁用量3因素对姜炙过程的影响;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从外在角度测定栀子姜炙后的颜色变化(同时辅以姜炙后的气味变化综合得分);选取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2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作为内在指标,结合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组合加权评分,以评分作为响应值,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并用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功率400 W、炒制时间4.5 min、姜汁用量10%。最佳工艺的色度范围为L*:44.600~45.500,a*:21.800~22.700,b*:23.500~23.700,Eab*:55.300~56.600。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饮片经姜炙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的含量均有上升,西红花苷...  相似文献   

19.
药典法姜半夏与正交法姜半夏药理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皓  吴利平 《中成药》1998,20(4):16-18
通过两种不同炮制工艺炮制的姜半夏对动物刺激性、镇咳、胃排空、肠蠕动、催眠诸项药理实验比较表明:药典法姜半夏和正交法姜半夏的各项药理作用基本一致,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但就炮制工艺而言正交法姜半夏有炮制时间短,辅料用量少,工艺易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盐炙法是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目前研究较多.文章对其药效学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盐炙法可引药入肾,同时增强药物作用,如温肾壮阳、镇痛、缩尿、止泻、滋阴以及现代药理作用降糖、调节骨代谢等,还可减轻药物燥毒,使药物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