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lden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1den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机器人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帕余森病廉者下肘话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CIMT疗法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PNF技术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方法、10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lhel指数分别评定患者的手功能、步行速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方法、10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疗法结合PNF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手功能、步行能力和ADL,效果明显优于CIMT疗法,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TD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ADL能力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随机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TD平衡仪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分别对两组患者平衡功能、ADL能力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Bathel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3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观察组提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TD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ng CS  Wang J  Pan XY  Yu ZZ  Wang G  Gao LP  Huo C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35-2638
目的探讨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下肢Brunnstrom分级为3或4级、在不使用拐杖和矫形器情况下可独立步行10m以上的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60min,试验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30min基础上附加倒退步行平板训练治疗30min,每周5次,连续3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3周治疗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usl—Meyer法)、平衡功能评估(Berg平衡量表)、步行速度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量)。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改善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01和0.034。结论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MOTOmed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治疗组20例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2次/d,30min/次)加常规PT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PT训练。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法;FugI-Meyer评价法;步行功能性分级及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张力、步行速度较对照组亦明显改善(P〈0.01);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为(2555±752),对照组为(20.53±3.45),FugI—Meyer平衡功能评分治疗组(10.43±2.99),治疗后为(8.98±3.18);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加常规PT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灵活性、缓解痉挛;有助于下肢运动、平衡功能的明显改善,促进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除均接受常规药物治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定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步速进行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各项运动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及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1,P =0.0342)。结论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下肢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除接受上述治疗外,病情稳定后早期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l)对两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肢体感觉(27.38±7.6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3.06±7.26)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MBI能力(74.98±14.65)分;对照组患者肢体感觉(18.92±5.7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17.49±4.86)分、MBI能力(43.21±12.57)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稳定后48 h)尽早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患者的QOL有显著提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接受Frenkel训练法。康复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训练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应用Frenkel训练法,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康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例患有轻、中度抑郁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2组患者分别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 Fulg-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表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1]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HAMD、FMA、MBI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