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21)
<正>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即使未选择溶栓药物对其展开治疗,临床仍存在一定概率表现出出血性转化(HT)风险的现象,进而使得预后受到显著性影响。通过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对于患者的出血病灶可以充分发现,但是在未表现出出血性转化前,依据患者临床病史、对患者实施脑组织影响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40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瓣膜病(56%),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5%。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5%),特别是大面积的脑梗死患者(55%)。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0%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出血(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55%,总病死率达15%。结论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最主要的风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梗死更容易发生梗死后出血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活血化淤中药等是否与出血转换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高 ,故长期以来神经内科的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治疗本病的新方法、新途径。虽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和方法很多 ,但目前公认即时溶栓是治疗该病迅速有效的最佳选择。本疗法的目的是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及时得以再通 ,减少或避免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的坏死损伤。虽然脑梗死的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借助侧枝循环可一时保留部分血液供应 ,但也仅能存活 4h~ 8h ,平均为 6h[1] ,这也就是临床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尽管溶栓疗法的疗效很高 ,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 ,在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经非溶栓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非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并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CASS)分型标准对出血性转化的病情进行分级分型,分析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不同病因卒中亚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有明确原因和原因不明的发生率分别为26.00%、45.00%、6.00%和23.00%,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0.经非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最常见的分型是HI-1型,最罕见的分型是PH-2型.不同出血性转化亚型在90 d治疗后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1型转归效果最优,PH-2最差.结论 非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病因卒中亚型、出血性转化的不同分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脑梗死病灶体积的大小和出血性转化的不同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给予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H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HT组和对照组(未发生HT),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尿激酶(UK)剂量、是否合并感染等,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水平。结果:溶栓后HT发生率为20.00%,即HT组15例,对照组60例。HT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糖尿病病史患者占比、合并高血脂症和心房纤颤患者占比、溶栓前TC和LDL-C水平、NIHSS评分、溶栓后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IHSS评分、溶栓后舒张压、合并心房纤颤、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脂症及溶栓前TC和LDL-C水平均为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结论:NIHSS评分高、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较长、溶栓后舒张压升高、合并心房纤颤、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脂症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参考上述危险因素对HT进行早期识别及给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10例,均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疗效分为良好组(n=67)和不佳组(n=43),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组间平行比较,确定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长庚医院近五年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例,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比较良好转归组和不良好转归组之间的因素差异。结果 本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共119例,总体有效(MRS评分0~2分)93例,占78.2%;完全恢复病例(MRS 0分)40例,占33.6%,总体疗效较好。良好转归组和不良好转归组之间比较,年龄、既往高血压病、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C-反应蛋白及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既往高血压病史、溶栓NIHSS评分高、溶栓前血压高、肾功能异常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亚组(n=33)和无出血性转化亚组(n=64),比较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NHISS评分、血糖、溶栓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房颤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7 d静脉溶栓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HISS评分、既往房颤病史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溶栓前血糖较高、NIHSS评分较高、既往房颤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 I)的危险因素,出血时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血糖、血压、梗死面积、出血时间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是H I主要的危险因素,出血时间发生越早,预后越差。结论对于有出血转化的脑梗死患者,及时复查头颅CT,早期诊断H I,针对出血类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H 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1)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82例经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25例)和神经功能无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或者增加,57例),并应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影响溶栓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82例患者平均(63.29±9.82)岁,溶栓前NIHSS平均分为(12.46±7.51)分,发病到用药时间平均(170.48±62.41)min。单因素分析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和无改善两组高血压例数(9例vs.36例,P=0.031)、糖尿病例数(1例vs.18例,P=0.022)、发病到溶栓时间[(145.20±7.81)min vs.(183.30±8.23)min,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只有糖尿病(P=0.044,OR=8.736)和发病到溶栓时间(P=0.038,OR=1.01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发病时间长的患者静脉溶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有病灶内继发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组(HT组)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心房颤动史、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21例,NHT组39例,出血性转化率为35%,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入院后血压、血糖高的患者易于出血转化(P =0.009、0.013、0.005、0.008、0.017);有心房颤动、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血位于皮层及总胆固醇低的患者易于出血转化(P=0.020、0.037、0.003、0.009),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冠心病史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5、0.309、0.196、0.717、0.058).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心房颤动、低胆固醇血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280例,按住院期间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52例)和非出血组(228例)。对可能导致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18.57%(52/2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脉压差、房颤史、入院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入院血糖水平、入院MR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和入院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入院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4和AQP9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成武县中医医院和单县海吉亚医院确诊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