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能够从多种生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非造血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组织修复能力故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治疗中。然而MSCs归巢效率低下,无法在靶组织中达到足够的归巢数量。这一缺点明显影响其治疗效果。提高MSCs的归巢率进而提升其疗效是当下研究以及应用再生医学治疗的重点所在。本文对MSCs的归巢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MSC最初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多种组织中,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己经成为治疗多种组织损伤性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存在于骨髓中,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神经等部位的组织细胞.MSC与肿瘤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MSC具有取材容易、体外培养及扩增简单的优势,在体内可以迁移到组织损伤的特定位点并参与组织的修复与重建,它的这种肿瘤靶向迁移且参与肿瘤生成的能力,使得以MSC为载体的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被认为是肿瘤基因治疗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手段,已成为当前干细胞领域中研究热点[1].MSC参与肿瘤间质形成,组成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生长、生存,能够恶性转化,有潜在致癌性.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n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干细胞.它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对于细胞的扩增、归巢以及免疫调节均有重要作用,现将其在干细胞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受体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作用。方法取C57BL/6(B6)小鼠骨髓,培养BMSCs。体外诱导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实验组(10只)于制模后第9天注射BMSCs,对照组(10只)未予处理。注入BMSCs后第5天,取血动态观察CD4+T-regs亚群、CD8+T-regs亚群及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结果成功培养出BMSCs,并建立AA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注射BMSCs后第5天的血象未出现继续下降,第14天时造血已基本恢复。实验组CD4+T-regs和CD8+T-regs亚群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外源性BMSCs注射通过对T-regs的调节,从而促进AA的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分化及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和MSCs移植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拴线法建立,术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及大脑组织切片观察比较。结果缺血1、7 d MSCs移植组大鼠NSS与另外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4、21 d时MSCS移植组NSS均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 MSCs在损伤后的脑组织内能够存活并且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等,对动物神经损伤后组织重建及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通常会引起损伤区域神经元数目减少,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截瘫或四肢瘫。目前,脊髓损伤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脊髓损伤长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缓解疼痛,控制痉挛及预防并发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利用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神经退行性变并且增强修复效果、为损伤的神经系统提供营养支持,这使它成为临床应用热点。笔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重点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以及rMSCs在临床移植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rMSCs表面ratLA-ABC、ratLA-DR、CD80、CD86分子,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含量;免疫组化法rMSC表面MHCI、Ⅱ类分子的鉴定。结果:ratLA-ABC分子在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的表达率为13.08%,同时ratLA-DR以及CD80、CD86分子在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均未有不表达,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的表面对ratLA-ABC、ratLA-DR、CD80、CD86这些分子的表达率分别为92.71%、22.39%、14.08%、9.0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细胞核中有棕黄染色者为阳性细胞。结论: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性稳定;MSC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不表达或极低表达MHCI类分子,能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异基因MSC可以进入宿主细胞,并能长期存在。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临床上大大降低移植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提高临床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17.
骨组织工程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方面:①种子细胞的研究;②支架材料的研究;③组织工程化骨的临床应用,其中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首要的、最基本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全球性常见病,其高复发率仍是当前PU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ADSC)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生长因子的特性.因此,利用ADSC移植治疗胃溃疡,或可增强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屏障,有望成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手段.本文就PU的治疗现状、ADSC和HGF的生物学特性、ADSC和HGF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与神经血管的可塑性密切相关,可以促进脑缺血损伤区域神经血管的再生和修复。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由骨髓或其他组织分离出来的成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组织细胞并具有自我复制、免疫原性低、易于分离等特点。研究发现脑缺血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运用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加强脑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本文介绍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修复相关概念,并对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雨蛙素联合脂多糖导致的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雨蛙素联合脂多糖造成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经静脉移植体外扩增培养并用Hoechst33258标记的异体大鼠MSCS,检测损伤后0.5,2,4,6,12 h大鼠血浆中的TNF-α,IL-6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观察标记的MSCS在胰腺,肺脏和肝脏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S能降低治疗组大鼠血浆中各个时间点的TNF-α,IL-6的水平,同时降低肺湿/干重比值,减轻胰腺和肺脏炎性损伤,标记的MSCS在胰腺,肺脏和肝脏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结论 MSCS移植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