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复方药动学配伍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复方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中药制剂现代化已取得不少可喜收获。本文对进展中的中药制剂现代化加以概述,包括中药制剂剂型的改革、复方制剂的研究、制剂的新技术及评价中药制剂采用的现代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旋  杨明炜 《中国药师》2006,9(6):553-554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配伍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随着中药和方剂研究的不断深入,方剂配伍原理的现代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复方化学与复方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我国传统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其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药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这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成熟,使传统复杂方剂体系走向国际系统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殷锦锦  周本杰 《中国药房》2012,(47):4503-4505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对其研究方法和存在困难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体内药物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其研究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运用相关技术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内在过程,建立符合中药复方特征的药动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7.
牛楠  郝海涛 《中国药业》2011,20(7):77-79
目的 总结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疗效、提取分离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情况.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 中药复方配伍的疗效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采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运用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结论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经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并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让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河 《海峡药学》2006,18(3):207-208
目的介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其确证的困难及当前开展的工作。方法系统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报道,进行提炼和总结。结果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确证具有长期性和困难性,当前工作开展的很顺利。结论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医药理论和数学理论,构建并应用合理的数理模型是中药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研究的新模式,亦是践行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网络理论、数据挖掘、路径模型等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研究。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基于数理模型的中药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研究,以期为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深奥的中药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为深入阐释其科学内涵,并为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体系中中药复方其精髓,而中药复方被广泛使用在中医药物治疗中。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及重点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工作。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中药复方药效基础的现状、目的以及方法、思路,然后分析了中药血清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旨在通过阐明脂肪肝病因发病机制,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脂肪肝的效果,从而达到临床防治的目的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总结述评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脂、保护肝脏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来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 ;结论 中药治疗脂肪肝更为有效,适宜长期服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28):4000-4003
目的:为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以"中药""中药发展""药效物质基础""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terial basis of efficacy"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6-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后,简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并探讨建立多元化中药指纹图谱库的重要意义。结果与结论:检索到相关文献94条,其中有效文献41条。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经历了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细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现代化检测体系,结合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是筛选活性化合物群的重要手段。多种现代化检测体系结合交叉应用于中药药效基础研究,有利于筛选活性化合物群;建立多元化中药指纹图谱库,有利于实现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药物需制成适宜的剂型,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作用于机体,才能发挥临床疗效.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对指导临床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展.这里的复方,具有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单味中药含多种成分的"小复方",也包括2味或多于2味的"大复方".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而血清药物化学为进一步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方法支持,已成为近年来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发展迅速的方法之一。本文对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综述近年来其在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罗向华 《海峡药学》2009,21(9):204-206
目的介绍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思路。方法参阅文献,归纳,分析。结果中药复方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作者在对中药复方研究全面思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结论中药复方的研究可以采用多学科、多种技术综合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概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几种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血药浓度法、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及中药复方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阐明各自的特征及优缺点,并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李奇  赵奎君 《中国药房》2012,(39):3737-3740
目的:全面了解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最新研究成果。方法:概括中药调节免疫系统的机制,并从单味中药、复方中药、中药有效部位、单体成分分别与疫苗的协同作用方面阐述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成果。结果:多种单味补益类中药、中药复方、中药的有效部位和单体成分均有免疫增强作用,这些物质均可用于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结论:中药作为免疫增强剂是很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化学计量学在众多的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目前评价中药质量、中药指纹图谱解析和中药功效与复方研究等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用技术,如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灰色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中药及现代复方中药研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概述现有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复方"总量"药动学的概念,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中药药动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孔德华 《黑龙江医药》2011,24(5):771-773
中药制剂技术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成功应用,提高了中药制剂技术的水平。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中药制剂的复杂性,中药制剂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中药能否走向世界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实现中药制剂的现代化,以药效学为着眼点,采用各种新的制剂成型技术对中药复方或单味药进行精提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