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顾永群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37-163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t检验和x^2检验筛选与AMI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发病时伴有胸痛症状,下壁心肌梗死、多部位心肌梗死,患有糖尿病、脑卒中,有吸烟史,心肌梗死后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未应用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P均〈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AMI预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患者生活和治疗方式,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雪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08-220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AMIh患者96例,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心因死亡组和生存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AMI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AMI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前壁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以及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其中吸烟、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高cTnI值是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严重并发症以及cTnI值等与AMI预后关系密切,重视并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是改善AMI预后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顾永群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37-163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与AMI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影响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发病时伴有胸痛症状,下壁心肌梗死、多部位心肌梗死,患有糖尿病、脑卒中,有吸烟史,心肌梗死后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未应用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P均<0.05).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AMI预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患者生活和治疗方式,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33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45岁、〈65岁(中年组)的AMI患者就其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进行对比分帆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中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少;中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结论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  相似文献   

5.
邓瀚 《河北医药》2013,(18):2842-2843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多为急症和重症,病死率较高,发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预后较差[1]。因此,了解AMI近期预后情况,摸清影响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临床流行病学依据。本文将我院心内科确诊的AMI患者213例,根据1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影响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转归的相关因素一方法分析47例AMI患者的年龄、诱因、胸病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至住院时间、梗死部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年龄死亡组为70.76岁,存活组为62.61岁,差异显著(P〈0.05);有诱因、危险因素、并发症者死亡率较高;无胸痛者较胸痛者死亡率高;发病至住院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结论AMI住院患者的转归受诸多相关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邵莉  王爱玲 《安徽医药》2015,36(5):529-532
目的 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年龄<45岁AMI患者141例(年轻组)与同期45~64岁AMI患者(中年组)530例进行比较,根据发病高危因素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年轻组中高血压、糖尿病较少见,而吸烟和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中年组。年轻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多见,最常累及LAD,而中年组则以多支病变常见,年轻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Ⅲ°AVB及病死率均较低,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和室壁瘤差异不明显。结论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吸烟者较多,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较少见,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01年52例AMI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时间、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心电图,结果:本组70-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多数患者死于冬春季节,凌晨至午间,合并心源性恶心呕吐梗死面积较大;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传导阻滞(CB)、房颤(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者预后差;本组P波异常者占73.1%,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压低占86.5%;AMI早期QTc间期延长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心源性恶心呕吐,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CB、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QTc间期延长可作为AMI预示危险的信号,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入选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患者中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高血压病、糖尿病、尿酸、高脂血症及吸烟史并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微量尿蛋白进行分析。结果①男性发病平均年龄低,吸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冠脉病变程度较重。②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低,高脂血症患病率较高。③尿蛋白阳性组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冠脉病变程度较重。④冠脉多支病变组平均年龄较大,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病率高。⑤与平原地区相比,西宁地区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较高(P<0.05)。结论①不同性别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及病变程度存在差异。②尿微量蛋白、性别、HDL、LDL、危险因素的聚集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③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心肌梗死患者在危险因素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死亡,死亡与如下因素有关: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吸烟史,以及梗死面积大小、梗死部位,主要并发症如昏迷、肺部感染、出血性梗塞有关(均为P<0.05)。结论 发病年龄,既往血管病史,梗死面积大小、部位及主要并发症是影响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脂蛋白(a)[Lp(a)]水平状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三组青年组(<45岁)29例,中年组(45~59岁)37例,老年组(≥60岁)42例,分别测出三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Lp(a)的值,对三组间常规血脂、Lp(a)的测定值以及它们之间有无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清TC、LDL-C、HDL-C、Lp(a)的测定值水平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测定值水平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p(a)与LDL-C、TC具有相关性(P<0.05),且为正相关,与TG、HDL-C无相关性。结论血脂异常、高Lp(a)作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应进行积极预防、控制。同时对青年人的高TG血症、低HDL血症应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及不同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120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老年组88例(≥60岁,男/女,55/33)和青年组32例(〈45岁,男/女,31/1),比较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患者心血管疾病易患危险因素及有关生化检查,检测ABI、颈总动脉IMT,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数据用SPSS13.0处理。结果:老年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TG、Gensini总积分、冠脉病变程度、颈总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青年组;而青年组男性、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ABI、CRP水平高于老年组。多因素分析发现,踝臂指数、颈总动脉IMT是老年组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颈总动脉IMT是青年心肌梗死组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G异常、ABI、颈总动脉IMT为老年心肌梗死突出危险因素;而踝臂指数、颈总动脉IMT为冠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男性、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CRP水平为青年心肌梗死突出危险因素;而颈总动脉IMT为冠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广州军地中年健康体检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队与地方中年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个体集聚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2006~2007年在我部行健康体检的35~60岁的1121名部队人员为部队组,同期在我部体检的地方同年龄段人群1578人为地方组,比较2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异常、超质量、肥胖、高尿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差异,并对2组危险因素个体集聚的差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部队组的吸烟、高胆固醇、高尿酸、超质量、高三酰甘油、肥胖的比例高于地方组(P〈0.05或P〈0.01)。0、2项危险因素的个体集聚部队组的比例低于地方组,1项、3~5项危险因素的个体集聚部队组的比例高于地方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队中年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个体的集聚状况需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近10年20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规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AMI的认识.方法首次确诊的203例患者,按入院前后分为3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和/或饮酒、入院时心功能(Killip法分为4级)和住院天数,并分析入院后次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论AMI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在预防和诊断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方法收集2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老、中、青三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梗死部位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三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性显著(P〈0.05)。(2)中青年组典型胸痛者、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而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3)中青年组以前壁梗死、单支血管病变为主,老年组以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多突然起病,有典型胸痛;预后好,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症状多不典型;预后差,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冠状动脉血管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筱杉  刘明  张玉冬  季博 《天津医药》2022,50(8):844-848
目的 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危险因素,构建及验证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心功能不全患者319例,依据下肢动脉彩超结果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分为ASO阳性组(161例)和ASO阴性组(15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男性血脂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与分布特征。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48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结果: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G、HDL与年龄无显著相关,LDL、TC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校正是否吸烟后,LDL、TC与年龄相关性仍存在,相关系数为0.123~0.173(P〈0.05)。②总体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7.8%,20岁以后即有40%以上人群出现血脂异常,并随年龄增加,30—6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为54.3%~68.8%,70岁以后下降。③血脂异常的类型以TC异常与TG异常为多,其余依次为高LDL血症、高TC合并高TG血症、低HDL血症,分别为42.0%、28.7%、24.8%、19.1%、12.7%。结论:①成年健康男子血脂异常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趋势。②血脂异常的类型以TC异常与TG异常为多。  相似文献   

20.
卓琳  蔡婷  陈思婷  汪秀英  卓朗  崔景秋 《天津医药》2021,49(11):1184-1188
目的 探讨血浆黏度(PV)异常的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在健康体检者资料库中选取PV异常者(异常组)930例,匹配年龄、性别、工种后按正常组∶异常组=3∶1选取PV正常者(正常组)2 79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异常的相关因素。对应分析展示不同程度的PV与相关因素的聚集性。中介效应验证PV在代谢指标异常和肾脏功能异常之间的介导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血肌酐(S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P<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SCr、TC和TG是PV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对应分析显示,在PV逐渐升高的过程中,TC最先出现异常,TG次之,而SCr的升高最后出现。中介效应显示,在肾功能的变化中,PV对TC和TG的中介效应分别为44.0%和47.1%。结论 PV与SCr、TC和TG呈正向关联关系;TC、TG对肾功能损伤有直接影响,PV在TC、TG与肾功能损伤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