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步文 《养生月刊》2013,34(7):646-650
"十八拍",原为蔡文姬创作的胡茄曲名,这里说的是作为健身方法之一的拍打十八个经络穴位。《黄帝内经》推崇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它认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在起作用,可以说经络是"决生死,治百病"的。并具体讲述了每条经络在人体的循行规律,其云:"夫十二经脉者,内藏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也就是说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四  相似文献   

2.
韩德鑫  杨育林  曹毅 《光明中医》2010,25(11):2095-2096
<正>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灵枢·经别》中就指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针灸及其他  相似文献   

3.
五脏是组成人体的核心, 五脏的生理功能发挥是否正常,与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伤寒杂病论>序云:"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在中医学诸多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是较为重要的辨证方法.五脏各有其特性, 在辨治过程中, 抓住各脏的特性,在"顺其性而治"原则的指导下选方用药,方可纠正病理的偏性,恢复生理特性,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六经辨证在眼科辨证方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洁 《陕西中医》2008,29(1):125-126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来归纳证候,确立治法,施以方药的一种辨证论治系统,它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篇》)说明经络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著名的中医学家都无不重视经络学说的研究。明·马元台说得好:“十二经之脉,学医之第一要义,不可不究……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并非言过其实。笔者只列举在学习经络理论并逐步用来指导临床过程中的部分经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等各个方面,被历代医家推崇和重视,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入门捷径和造诣高低的标准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途径。《内经·灵·枢》:"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土之所止也。"《黄帝内经·素问》:"静脉者,所以初百病,决生死者也……。"《扁鹊心书》:"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转变……经络为治病之要道"。经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主体部分的十二经脉中,有六条通过下肢,而膝部位为其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遍布于人之全身,如蜘蛛网络,无处不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在内部联系五胜六腑;外部联系筋肉皮肤等组织。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贯注无阻,从而维持和保证了人的整个机体能很好  相似文献   

8.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我们祖先的一种伟大创造。几千年来,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起着指导的作用。不论是中医的内、外、妇、儿、伤、推拿、针灸等科,或者是运用什么治疗方法,一旦没有经络学说的指导,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的根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所以灵樞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明朝马元台先生也说:“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据此可见,经络学说乃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丢开了它,中医学就会显得残缺而不全,失去纲领;反之,经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各脏器、组织、器官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  相似文献   

10.
络病理论为什么能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一般人都知道什么是经络。但是,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络病怎么治,就是学中医的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  相似文献   

11.
内科杂病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即古代医家所说"久病人络".<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瘀血既是杂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不论何种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肿块、舌有瘀斑,脉涩、沉、结等,均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运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加以归纳,明确病位病性,指出病属何经何证的诊断方法。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生理情况下运输气血,濡养全身,快调人体阴阳平衡;在病理情况下能够抗御外邪,反应症状。因此经络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标幽赋》曰“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笔者复习古今文献,将经络辨证归纳为四种方法,用于临床行之有效,总结如下:1、根据经脉循行路线及分布特点进行经络辨证《灵枢·经脉篇》、《…  相似文献   

13.
御苑 《养生月刊》2012,33(7):592-595
《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中医经络养生,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依照经络与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交通阴阳而最终实现祛邪扶正,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4.
浅谈循经辨证在中医临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韶冰  刘懿 《中国针灸》1999,19(10):609-611
经络学说,其实用价值不仅仅是指导循经取穴治疗,还有用于诊断的重要作用。但对循经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往往易被忽视,从而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1 循经辨证依据1.1 沟通维系周身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外、左右、上下、表里之间的沟通和维系者。脏腑通过它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周身各部,从而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功能。正如经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2,外络于肢节”,“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1.2 病邪传注途径《灵枢》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相似文献   

15.
经络辑要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迄今仍作为分析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依据。明代医家马玄台说:“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一、经与络的意义及区别经络是气血运行联系的通路,它贯穿于脏腑体表组织和官窍之间,使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经与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经是主干,络是旁支,络的旁支为孙络。即“直行日经,横行为络,支而横者为孙络。”经多分布于机体深层,络多分布于机体浅层;络多而经少,经和络虽然不同,但由于络附于经,经的旁支为络,本经之络交于他经,他经之络交于本经,彼此相交,互为联系,故称经络。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功能及特殊联系规律的认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分布全身,内联五腑六腑,外连四肢躯干和五官,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系网,把人体的各部统一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络活动维持和调节人体机能,就病变而言,经络病变可影响到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经络,清代医家喻嘉言指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1临床资料笔者在临床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对50例病例通…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中医学称为"口僻",俗称"吊线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呈急性起病,往往一觉醒来即发现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病侧不能做蹙额、皱眉、鼓气等症状.任何季节,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多见."盖中风之候,有真中,类中之别,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近期笔者采用化痰通络法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此病.本方所治者,乃真中风范畴,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由于风痰阻于经络,治当祛风痰,疏经络.医治过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骨伤科内治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儒 《河北中医》2012,34(2):213-214
骨伤科之内治法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突显了中医学的治疗优势.明·薛己《正体类要·序》云:"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于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骨伤疾病外在局部损伤,但同时也伴随着人体气血运行变化,进而影响人体阴阳动态平衡,所以中医学在骨科临床中少有只注重治其外,不调治人体脏腑气血而愈者.  相似文献   

19.
<正> 祖国医学将人体视为一整体,认为经络联系着体表与内脏。有“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记载,这种体表与内脏相联系的观点是临床诊断的依据,也是祖国医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这种联系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临床实践的需要. 近年来临床不断出现这方面报道,内脏患病时,病人体表出现所谓过敏点、结节、丘疹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