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宏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13-141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122例132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随访1a。结果:术后早期出现出现浅前房7眼,浅前房发生率5.3%。术后1a眼压平均16.7mmHg,118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89.4%,手术成功率98.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9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视力改变、眼压、滤过泡及其它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结论复合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少,疗效较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近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28眼近绝对期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随访观察约3~12mo。结果:选取28例患者术后眼压得到控制,11例术后视力提高,14例无变化,3例视力下降。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浅前房及葡萄膜炎反应。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近绝对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雁 《眼科学报》2003,19(2):86-8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5例(99只眼)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5个月。观察比较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眼部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低眼压、浅前房、视力下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眼科学报2003;19:86-8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对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及减少并发症的疗效。方法:186例200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结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可拆缝线、丝裂霉素C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对比。指标包括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随访12mo。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可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滤过泡渗漏、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均采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2眼中手术完全成功28眼,条件成功2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25眼视力有所提高,2眼丧失视力,其余患者保持术前视力,未有明显变化。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眼眼压在术后3个月、4个月时升高,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2眼眼压高于30mmHg(1kPa=7.5mmHg),二次手术后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59例(6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增加预置前房穿刺、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及可拆除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较好,全组63眼中,眼压≤21 mm Hg 61眼,滴降眼压药后眼压≥21 mm Hg者2眼.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者61眼.前房形成快,术后1d轻度浅前房3眼,以复方托品卡胺滴眼后,恢复正常.未出现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或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及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196例27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及羊膜植入术,对比术后与术前眼压、并发症、房水流畅系数、滤过泡形态。随访3~16mo。结果:眼压术后1wk及1a不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控制在16~21mmHg;并发症:浅前房、低眼压及脉络膜脱离发生率低于10%;房水流畅系数平均0.28Cumm/min.mmHg;滤过泡形态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及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降压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抑制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手术实施。  相似文献   

12.
高眼压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萍  陈惠英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1965-1966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眼压均比术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明显下降,11~22mmHg者17例,其中眼压26mmHg者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别采用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及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0例48眼, 术后随访1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1mo,1a平均眼压分别为11.8±25,12.2±2.1mmHg,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a均为功能性滤泡,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深度及早期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少、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1眼各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0.4g/L丝裂霉素C浸泡,时间2min。结果:随访12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3%,无持续性浅前房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创伤小、时间短,瓣的厚度均匀、表面光滑,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术后滤过道的瘢痕粘连,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07/2009-01收住我院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患者31例39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者25眼,行三联术者14眼。术后随访1~25(平均9.51±6.11)mo。结果:术后眼压:三联术者术后眼压平均(11.31±0.69)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平均(18.47±3.54)mmHg,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三联术者术后均提高,≥0.3者占78%,小梁切除术者术后5眼视力不增反降,≥0.3者占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UBM(超生生物显微镜)检查:小梁虹膜角(TIA)三联术者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小梁切除术者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中央前房深度(ACD):三联术术后平均为(3.22±0.53)mm,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梁切除术后平均为(2.21±0.41)m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三联术术后并发症少,且均无需再手术纠正,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并发症较多,部分严重且持久,需再次手术。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较单纯小梁切除术设计更合理,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的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30例(3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mo常规行视力、裂隙灯、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TCPD)和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的检查,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TCPD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远期效果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5-08/2009-08连续收治的10例12眼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患者随访3~40mo,观察其手术方法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8眼,失败眼中3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成功,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