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9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视力改变、眼压、滤过泡及其它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结论复合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少,疗效较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各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及改善视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122例(132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并采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控制术后浅/或无前房,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随访半年.结果 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低.术后半年,120只眼眼压控制在10.3~17 mm Hg,且术后全部形成功能性滤泡,手术成功率为98.48%.另将术前组(药物控制后)、术后组(手术后、出院前)眼压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原发性青光眼185眼,其中可调整缝线组101眼,常规手术组84眼。常规手术组方法是常规小梁切除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MMC)。可调整缝线组方法是常规手术组方法基础上联合可调整缝线法。结果可调整缝线组术后浅前房较常规手术组显著降低,术后1天全部术眼前房形成。可调整,缝线组视力不变或增进75眼(74.26%)优于常规手术组35眼(41.67%)。可调整缝线组拆线前平均眼压(17.88±3.86)mmHg,而拆线后平均眼压(10.44±3.36)mmHg,眼压显著下降(p<0.05)。而2周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预防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巩膜瓣缝线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29例(29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26例(2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前房、眼压、早期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3月、6月、1年2组间眼压差异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小梁切除术+MMC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青光眼64例(78眼),其中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紊C( MMC)28例(36眼)(对照组);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巩膜可调节缝线36例(42眼)(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和眼压的控制情况,以及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 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25.0%,观察组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5,P<0.05);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1%,观察组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61.1%,观察组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P<0.05);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为72.2%,观察组为9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P<0.01).结论 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远期效果稳定,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王晋瑛  张祺  鲁铭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50-1551
目的:观察两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羊膜和丝裂霉素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6例44眼青光眼患者分为HAM组和MMC组,各22眼,分别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及可调节缝线术、小梁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及可调节缝线术。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mo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ce integral,FI)、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检查。结果:在术后1mo,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引起泪膜功能的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mo,使用羊膜组的泪膜功能基本恢复。使用丝裂霉素C组泪膜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使用羊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及可调节缝线术式比施行小梁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术式对术后的泪膜功能的影响更小,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洪波  翁宏 《眼科研究》1999,17(4):265-267
目的 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与联合切除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84例原发性青光眼随 成3组,第1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第2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拆缝线术;第3组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4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单纯小梁切除组,可拆除缝线组,丝裂霉素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管状视野晚期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78例(93眼)晚期原发性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0.2mg/mL的丝裂霉素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技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月(7~60月),术后6月眼压〈21mmHg者86眼(92.47%),眼压〈15mmHg者72眼(77.42%)(1mmHg=0.133kPa),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管状视野晚期青光眼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保存残存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9例89眼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标准小梁切除术加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诊6-12个月。结果 89例中81眼(91.01%)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其中47眼(52.80%)在15 mmHg以下。术前平均眼压(25.17±2.58)mmHg术后降至(15.69±2.89)mmHg。58眼(65.17%)矫正视力≥0.5,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以在降低眼压的同时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2.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可拆式缝线是否能减少丝裂霉素 C(MMC)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方法 MM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 16例 ( 2 1眼 )难治性青光眼 (RG)。术后 1天、1月及 1年 ,检查纪录术眼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 ,术后早期Ⅱ度浅前房占 9.5 2 % ,持续性低眼压 14 .2 9%。术后 1年 ,保持功能性滤过泡者 76.19%。全部手术眼均无伤口漏和滤过泡漏。以眼压≤ 2 1.0 5mmHg为手术成功标准 ,手术成功率为 80 .95 %。结论 MMC可提高RG术后眼压控制率 ,而联合可拆式缝线 ,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丝裂霉素C(MMC)与调节缝线的应用的效果。方法各种类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5例(35眼),进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做小梁切除,在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调节缝线。术后随访2年。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1.14±17.0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7天、1年、2年眼压分别为(11.42±4.28)mmHg、(15.08±4.17)mmHg及(15.87±4.08)mmHg。术后1天、7天、1月、3月视力≥0.6分别为25眼(71.43%)2、6眼(74.29%)2、7眼(77.14%)2、8眼(80.00%)。随访2年,Ⅰ型滤过泡30眼,Ⅱ型滤过泡3眼,Ⅲ型滤过泡2眼。前房形成情况:术后第1日正常前房形成32眼(91.43%),Ⅰ度浅前房3眼(8.57%),无Ⅱ度浅前房发生。术后第7日Ⅰ度浅前房1眼,无Ⅱ度浅前房发生。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中联合应用MMC与调节缝线,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刘是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56-225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T+MMC)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 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 g,与T组(18.79±5.27mmH 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袁铸  张贻转  高波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55-1157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01/2006-12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口减小 丝裂霉素 前房穿刺)治疗青光眼56例68眼,术后随访3mo~2a,对比2002年以来所作的经典小梁切除术70眼,观察中和手术后的前房、瞳孔、滤过泡、眼压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7.3%,B组为38.5%;术后瞳孔:A组基本无变形,无虹膜前后粘连.B组有8眼瞳孔变形,4眼虹膜后粘连;术后滤过泡:A组后期有1眼滤过泡壁薄破裂行修补后完好,2例无功能滤过泡.B组10眼无功能滤过泡;术后眼压:A组2眼眼压控制不佳,B组8眼眼压需药物控制或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方法 对58例(78眼)青光眼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1块0.25mg/ml丝裂毒素C浸润棉片3min.缝合巩膜瓣时增加缝线跨距以备术后断线控制眼压。术后随访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成功,滤过泡形成满意,在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时眼压控制良好,与术前比P〈0.001。6月时滤过泡均为有功能的滤过泡。并发症主要有早期浅前房、少量前房积血等。结论 术中使用0.25mg/ml丝裂毒素C有利于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泡,结合术后断线可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