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范胜坤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44-274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4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资料.结果:54例成人肠套叠的原因分别为:恶性病变包括结肠癌15例,淋巴瘤5例,转移瘤1例,共21例;良性病变包括脂肪瘤30例,平滑肌瘤2例,结肠息肉1例,共33例.表现为小肠-结肠套叠22例,小肠型肠套叠5例,结肠-结肠型肠套叠27例.CT直接征象:靶征48例,彗星尾征3例,肾形征3例,其间肠系膜脂肪套入形成半月形或环形征象35例,如套入部与鞘部肠壁间的气体则形成偏心或外周气泡18例;间接征象;肠壁增厚47例,近侧肠腔不同程度的扩张40例,肠梗阻39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21例.结论:肠套叠的CT表现较有特征性,其原发病变CT检出率较高,对脂肪瘤等尚可作出可靠的定性诊断.因此,CT检查是成人肠套叠较理想的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6例成人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 2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为:靶征11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9例、肿块样改变6例.26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15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2例,息肉3例,阑尾炎4例.按套入部类型分为结-结套15例,回-结套6例,回-回套5例.结论 螺旋CT对肠套叠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尤其增强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儿肠套叠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小儿肠套叠术前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MPR技术重建.结果 13例中,小肠型肠套叠3例,小肠结肠型10例.出现靶形征9例,慧星尾征8例,双晕征3例.结论 小儿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所以CT可提高肠套叠诊断正确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MSCTE)检查对小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确诊为小肠病变的CTE影像资料,评估患者肠壁异常增厚,肠壁分层(靶征),肠黏膜异常强化,肠腔狭窄,木梳征、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和数量及肠外并发症如瘘道、溃疡、脓肿等情况,并进行CTE综合评价。结果 100例患者中未发现异常10例,小肠肿瘤40例,小肠间质瘤20例,其中良性15例、恶性5例,十二指肠腺瘤5例,回肠淋巴瘤10例,回肠系膜淋巴管瘤2例,卵巢癌小肠转移1例,回盲部黏液癌1例,乙状结肠癌并穿孔、脓肿、溃疡1例;炎症性病变或小肠其他病变50例,克隆恩病(CD)16例,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回肠及肠系膜结核10例,十二指肠球部植物性粪石5例,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并小肠缺血坏死,7例回肠憩室并脓肿形成。100例患者中外科手术、内镜检查或穿刺活检90例,10例影像检查患者为内镜检查并随访以上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小肠病变的重要手段,有着高度的准确性,此项检查提供内镜所不能提供的优势,包括观察黏膜等全层肠壁的结构和肠外并发症病变,也可透过近端肠腔扩张的表现以提示肠道狭窄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特点和诊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共15例(100%),有腹部肿块者8例(53.3%),有血便者7例(46.7%);②术前确诊为肠套叠者6例(40%),肠梗阻13例(86.7%),腹部包块疑消化道肿瘤5例(33.3%),急性阑尾炎1例(6.7%);③引起肠套叠的病变有:小肠肿瘤7例(46.7%),小肠憩室2例(13.3%),盲肠游离症1例(6.7%),结肠肿瘤4例(26.7%)等;④本组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①成人肠套叠大部分继发于小肠病变,且以小肠肿瘤最多见;②钡剂灌肠摄片、B超、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CT为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③治疗首选手术,腹腔镜也可以作为诊断与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贾永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47-48,52
目的探讨成人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肠扭转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漩涡征"7例,"靶征"3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腹水征6例,肠壁积气征2例。结论 "漩涡征"是诊断成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征"、肠壁积气征,是诊断肠缺血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进行分析。方法对65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60例(92.3%)、腹部肿块23例(35.4%);血便15例(23.1%)。手术前诊断为肠套叠患者17例(26.2%)、肠梗阻24例(36.9%)、腹部存在肿块疑似为消化道肿瘤患者13例(20.0%)、急性阑尾炎患者6例(9.2%)、卵巢囊肿扭转3例(4.6%)、肠系膜血管畸形2例(3.1%)。导致患者发生肠套叠的病变为:小肠肿瘤39例(60.0%)、美克尔憩室7例(10.8%)、结肠肿瘤6例(9.2%)、盲肠游离症7例(10.8%)。其中只有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采用纤维结肠镜进行切除手术,其他患者都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大部分成人肠套叠患者都是继发于小肠病变,并且主要以小肠肿瘤为主。患者发生成人肠套叠的主要部位为回盲部以及近端空肠。CT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手段,是最有效方法,但是要对其回盲部以及近端空肠进行必要的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24例,对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结果 经CT检查,24例患者中发生肠壁增厚者20例,分层强化呈靶征者18例,肠壁菲薄、无强化者3例,肠腔扩张、存在积液与积气征象者18例,肠系膜浑浊者19例.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对小肠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对肠壁病变、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管异常进行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CT在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6例肠套叠中,小肠套叠6例,结肠套叠7例,回盲部套叠3例,本组13例可见"靶征",9例同时可见"彗星尾征",3例可见"双肠管征",6例肠壁增厚,4例不全梗阻,4例可见腹水。结论 CT在诊断肠套叠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8例,所有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患者CT表现为"靶征",12例CT表现为肠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1例显示腊肠样肿块影,2例显示"慧星尾征";按肠套叠的部位分为小肠型肠套叠7例,小肠-结肠套叠8例,结-结型肠套叠3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冠状和矢状图像显示肠套叠的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及鞘部,结合MPR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佳,对提高肠套叠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Intussusception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had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mainly a disease of adults. This paper reports on both a decrease in frequency of the disease in the adult as well as a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large bowel involvement. Sixteen adults were treated for intussusception in Ahmadu Bello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Zaria in 10 years. The 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in one patient prior to operation. Eight intussusceptions were of small intestinal origin and eight were colonic. One patient in the enteric group and three in the colonic group had benign tumours. One colonic tumour was malignant. Eleven intussusceptions were "idiopathic". Four patients in the enteric group had resection; one for neoplasm and three for irreducibility. Four patients in the colonic group had resection, all for neoplasm. Morbidity was minimal and there was no death. A treatment strategy at variance with that advocated in the Western world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病例的临床及X线表现。方法 X线荧屏下行结肠注气整复小儿肠套叠150例,成功132例,失败18例。结果 空气灌肠整复失败18例均经手术复位,其中复杂型6例,器质性肠套叠4例,1例肠坏死,4例阑尾被套,3例肠壁损伤。结论 透视下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对于复杂型肠套叠及伴有肠管畸型,肠腔坏死等症,则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晓东  鲁明典  闫强  张尚鑫  李永翔 《安徽医药》2020,41(10):1139-1142
目的 分析成人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确诊为胃部疾病并行手术的患者9 82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其余患者中选择36例患者(1:4)作为对照组,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分析术后小肠套叠与性别、体质指数(BMI)、吻合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中位BMI为21.67(19.81,23.09)kg/m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3例(33.33%)患者发生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对照组2例(5.56%),两组患者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是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OR=7.508),而BMI则是术后小肠套叠的保护因素(OR=0.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BMI高的患者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风险更低,而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小肠套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儿童小肠套叠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60例小肠套叠患儿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非手术)、B组(手术);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60例小肠套叠病例中,非手术在治疗45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组所有患儿均为一过性肠套叠。平均复位时间为25~79min,手术组患儿为原发性的8例、小肠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例、小肠畸形1例、美克尔憩室1例。两组患儿超声下套入的小肠长度及直径较比较(t=5.22、5.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套叠时间不超过70min,无机械形性肠梗阻可自行复位,超声检查小肠套叠长度大于5cm和或套叠直径〉2.5cm时,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提高对成年人肠套叠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成年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35例.恶心呕吐者16例,肛门排气排便停止或减少者10例,黑便或血使者8例,腹部包块者3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术前确诊23例;31例行手术的患者中28例为肠道肿瘤,其中良性肿瘤占20例,恶性肿瘤占8例。结论病理因素是成年人肠套叠的主要戍因;CT检查的特异性征象对成年人肠套叠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成年人肠套叠首选手术治疗:腹腔镜可作为成年人肠套叠的首选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梗阻.旦X线和CT资料齐全的病例,把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6例(约76%)手术结果与CT表现相符。包括肠肿瘤10例,肠粘连5例.肠套叠5例(含3例肿瘤),肠扭转2例,炎性病变3例,3例肠壁缺血即肠绞窄(含2例肠扭转)。结论CT能确诊肠梗阻,快速显示梗阻部位和病因,提示肠绞窄,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