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孤独症儿童在有效完成训练计划后,可否提高运动协调能力和与人对视的能力及其注意力,减少恐惧,改善交往与情感障碍。方法:选择1999-01/2003-12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22例,均为男性,年龄3~8岁。①康复干预:对所有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以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为主,训练项目为运动协调训练及划数字、走迷津、指五官3项特殊训练,并注意方式方法。每天训练1次,每次2.0~3.0h,每周5~7次,20d为1个疗程。根据患儿的语言水平和交流能力,采用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一对一训练方案,并结合波特奇早期教育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及干预矫正技术,通过呼吸、发音训练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及行为规范,1次/d,30~50min/次,每周3~5次。有合并症的患儿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②疗效评估标准:语言交流:①显效:从无主动言语交流到有主动言语交流;从无交流性语言到有交流性语言;从重复模仿性语言到自主语言。②有效:从有主动言语交流到重复模仿性语言;词汇量增大;理解人称代词(你、我、他)。③无效:无改变。人际关系:①显效:从无目光对视到目光对视超过20s;从叫名字无反应到距离2m远叫名字有应答;从不合群到主动参与多人游戏。②有效:有短时间的目光对视;近距离叫名字有反应;可被动参与游戏不反抗。③无效:无改变。动作行为:①显效:从强令协助完成感统训练到自行完成;从自伤行为频发到无自伤行为。②有效:能在帮助下完成部分感统训练项目;自伤行为明显减少。③无效:无改变。个人能力:①显效:从二便失禁到便前有表示;从便前有表示到主动去厕所排便。②有效:从便前有表示到知道蹲下排便。③无效:无改变。对其治疗方案监护人知情同意参加。结果:孤独症患儿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随疗程的增加而提高,经6个疗程干预,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语言交流为91%;人际关系为91%;动作行为为86%;个人能力为82%。②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22例患儿除运动协调能力明显提高外,交往及注意力也有较好的改善。其中划数字操作训练初在语言引导下持续2min,训练后能持续18min;走迷津从持续3min提高到25min,从被动暂短对视一两秒钟到主动对视30s;唤名反应从唤10次反应一两次到应答七八次。训练前烦躁、不听指令、不主动与他人接触,训练后能叫愉快的听指令并常有主动与训练员接近的动作。结论:①随着康复干预疗程的增加,显效率逐渐提高。②康复干预有助于提高孤独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动作行为能力、个人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奖励法语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旬(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 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组8例(53.3%)交流态度良好(P〈0.01)。 结论:奖励法能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感官训练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在自闭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2例自闭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多感官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观察3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首次训练、末次训练的社交行为(语言交流、主动肢体接触、目光交流)次数。干预前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定病情严重程度,采用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定训练效果。结果 末次训练时两组患儿语言交流、主动肢体接触、目光交流次数均较首次训练时显著增多(P<0.01),研究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总分及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多感官训练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社交行为,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句(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组8例(53.3%)交流态度良好(P<0.01)。结论:奖励法能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魏轶兵  卢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89-191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 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 设计:个案分析。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 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蔓。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 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 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ASD)伴听觉注意障碍儿童语言、社交沟通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长沙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ASD伴听觉注意障碍患儿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42例。对照组接受语言训练、行为疗法、感统训练、脑仿生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1次/d,5次/周,20次/疗程,疗程间隔3~5 d,共持续治疗9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听觉统合训练,30 min/次,1次/d,20次/疗程,1个疗程/月,疗程间隔2个月,共持续治疗9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漏数字法评估2组患儿听觉注意能力;采用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评估2组患儿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采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量表》(第3版)(PEP-3)评估2组患儿沟通能力和行为;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分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估2组患儿孤独症典型症状。结果:(1)听觉注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儿听觉注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听觉注意评分明显更高(P<0.05)。(2)语言和个人社交能...  相似文献   

7.
16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孤独症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 1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内容根据年龄和感统量表制定 ,以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为主。结果经过 6个疗程的治疗 ,16例患儿在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动作行为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改善交往能力和行为问题 ,以适应社会 ,具备和完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孤独症患儿的模仿情感、视听觉、语言交流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孤独症患儿采用系统的综合干预措施2个月,于干预前后应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综合干预后孤独症患儿在模仿、情感反应、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视觉反应、听觉反应、焦虑反应、语言交流诸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lt;0.01);在躯体运用能力、浅感觉、反应活动水平诸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5)。而在人际关系、对环境的适应、非语言交流、智力功能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模仿情感、反应视听觉、语言交流诸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1/2005-12在天津市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进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训练的孤独症患儿85例,年龄2岁2个月~6岁1个月,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运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进行训练,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内容包括:语言、模仿、自理能力、社交技能、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7个方面。每周训练30~40h,3个月为1个疗程,患儿训练3~12个月不等。分别于训练前、后应用Gesell发育量表(包括5个能区,计算每个能区的发育商及平均发育商,发育正常儿童的平均发育商≥85)、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分5大因素57条项目,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记4,3,2,1分,相加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表明孤独症行为严重程度的高低)、孤独症评定量表(共设14项行为表现,每项根据表现的程度及频率记0,1,2分,相加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表明疾病程度的高低)对患儿进行评估。于治疗后3个月对完成训练后能联络到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结果:85例孤独症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孤独症患儿训练后Gesell发育检查各能区发育商及平均发育商均高于训练前(P<0.01);训练后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训练前(P<0.01);训练后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低于训练前(13.96±3.81,20.96±3.48,t=-11.18,P<0.01)。②训练完成后3个月对能联系到的48例当地患儿进行随访发现,有43例仍继续进步,其中29例入正常幼儿园或小学。结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24例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于训练前及训练6个月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患儿在训练6个月后,CABS的13种目标行为有明显的改善(P〈0.01),ABC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生活自理、躯体运动、感觉、交往、语言能力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239-2241
87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结合仿生海豚音的视听觉统合训练,每天45min,15d为一疗程,间隔2个月后开始下一疗程,评估其治疗前后的孤独症特征性症状,结合治疗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比。结果经比较第一、二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研究对象的特征性症状可见,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模仿语言以及重复和刻板动作5项指标差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相较于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后不同指标的改善率为8.0%~26.4%,第二疗程相较于第一疗程结束后改善率为42.5%~64.3%,综合连续两疗程改善率为50.6%~67.8%,连续两个疗程前后的ABC分值显著改善(P0.01),且年龄越小,改变分值越大。数字化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模仿语言,减少重复和刻板动作,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比较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在典型自闭症儿童训练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1例5岁自闭症男孩进行两年的认知-行为训练,包括游戏治疗、行为干预、认知和非言语交流训练、行为矫正.结果:患儿主动和被动对视有明显的增长;发音训练没有效果;非言语交流训练效果虽然明显,但因为训练的短期中断而退步,而且恢复训练后进步缓慢.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训练效果,其中行为干预起主要作用.个别化训练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孤独症患儿的模仿情感、视听觉、语言交流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孤独症患儿采用系统的综合干预措施2个月,于干预前后应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综合干预后孤独症患儿在模仿、情感反应、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视觉反应、听觉反应、焦虑反应、语言交流诸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躯体运用能力、浅感觉、反应活动水平诸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人际关系、对环境的适应、非语言交流、智力功能方面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模仿情感、反应视听觉、语言交流诸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9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惠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始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主要行为特征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刻板行为、感觉异常、发展不平衡等。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存在着:①很少说话或完全不会说话,不愿意与别人说话;②瞬间言语或复述仿说言语,缺乏语法逻辑性;③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的退化等。就以上问题我院于2003年开始采用孓S法(sign-significance法)对140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评价及康复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儿童的生物学因素及家庭因素分析和多学科训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儿童孤独症已成为儿童心理疾病的第一大疾病,目前中国对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专业机构不多。探讨孤独症的病因、诊断、训练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1—11/2004—05,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并建立完整病历档案资料的8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病历主诉、发病年龄、确诊年龄、辅助检查作统计分析,并对其中55例患儿的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孤独症在生物学因素中存在的异常较普遍,尤其是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突出。病历主诉以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主,脑部CT,EEG,BAEP和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大脑局灶性血流灌注量降低。确诊年龄晚于发病年龄29个月,多学科参与是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训练患儿的有效率为100%,效果与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结论:异常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临床易误诊,以语言发育迟缓伴非言语性交流障碍为主诉的儿童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训练是目前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的干预过程。方法对1例孤独症患儿运用接受式和再创造式的音乐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中、后期测量语言及相关能力。结果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及情绪、感知觉、沟通、行为、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结论音乐治疗对于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干预有效;患儿的情绪、感知觉、沟通、行为、认知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家庭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1例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行为、语言及药物等方面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护理方法治疗,应用儿童适应量表、儿童孤独症量表等方法在训练前以及训练后2个月、4个月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2个月后患儿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等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训练4个月后,患儿各方面改善显著,与训练前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的同时采用家庭综合干预辅助治疗儿童孤独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效果随着实施时间的推延而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减少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并诱导出主动语言的训练方法。方法运用补缺法、重音法、节奏提取法与口形对照法对1例具有鹦鹉学舌语言特点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结果经5个月训练后,患儿的鹦鹉学舌式语言显著减少,主动回答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多种教育训练方法通过各种感官对孤独症儿童的鹦鹉学舌式语言进行全方位矫正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