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P<0.01),糖尿病和缬沙坦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血管组织中TLR4和Myd88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缬沙坦组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均P<0.01).结论 缬沙坦降低糖尿病大鼠动脉血管组织中TLR4和Myd88表达,可能对糖尿病血管早期的炎性改变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使用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结合+STZ注射(40mg/kg体重)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造膜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盐水组和糖尿病+缬沙坦组,分别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或缬沙坦10mg·kg-1·d-1灌胃,持续8周后,处死动物取胸主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检测各组血管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及血管生物化学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盐水组大鼠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下降,表现为Emax值下降和EC50显著升高,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与糖尿病+盐水对照组相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而硝普钠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由基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引起血管组织发生自由基损伤,表现为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同时一氧化氮含量下降,舒血管功能受损。缬沙坦干预使一氧化氮生成增加,自由基损伤减轻,显著改善了糖尿病造成的血管损伤。结论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胸主动脉、肾动脉及肠系膜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均有显著保护作用,作用与其抗自由基生成、促进内皮一氧化氮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中的表达以及缬沙坦对ACE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12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SHR组和缬沙坦组,每组各12只,另设12只同龄雄性血压正常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缬沙坦组大鼠给予缬沙坦30mg.kg-1.d-1灌胃,SHR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10周后,截取胸主动脉,光镜观察血管的病理变化,测定中膜厚度与血管腔内径之比;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主动脉中ACE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R组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变窄,且血管中ACE2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下调;而缬沙坦组ACE2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SHR组。结论:高血压时血管重构可能与ACE2的表达下调有关,缬沙坦可能通过增加血管中ACE2的表达而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Wen H  Lin S 《中华内科杂志》1999,(3):157-160,I005
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缬沙坦疗组。检测各组第2、4、8周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胰岛素,血肌酐、尿白蛋白、肾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及肾脏肥大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及苯那普利、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ACE2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ACE2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月龄的SD雄性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糖尿病模型组、苯那普利治疗组[10mg/(kg.d)]、缬沙坦治疗组[10mg/(kg.d)],SD雄鼠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3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肾脏中ACE和ACE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比较肾脏中AC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ACE、ACE2 mRNA表达分别下降30.7%、50.1%(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ACE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ACE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ACE mRNA的表达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而ACE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68.7%和69.8%(P<0.01)。结论1)肾脏局部ACE2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2)ARB可能是通过增加肾脏局部ACE2的表达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及苯那普利、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ACE2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ACE2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月龄的SD雄性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糖尿病模型组、苯那普利治疗组[10 mg/(kg·d)]、缬沙坦治疗组[10 mg/(kg·d)],SD雄鼠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3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肾脏中ACE和ACE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比较肾脏中AC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ACE、ACE2 mRNA表达分别下降30.7%、50.1%(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ACE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ACE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ACE mRNA的表达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而ACE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68.7%和69.8%(P<0.01).结论 1)肾脏局部ACE2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2)ARB可能是通过增加肾脏局部ACE2的表达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对糖尿病(DM)大鼠胰岛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胰岛的保护机制。方法分别用培哚普利、缬沙坦对DM大鼠干预8周,检测胰岛形态与功能的改变。结果培哚普利组、缬沙坦组大鼠胰岛形态改善,TGF-β1表达减少,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加。结论阻断RAS可改善DM大鼠胰岛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 (STZ) 30mg/kg制作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缬沙坦治疗组 ,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血胰岛素、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肾脏肥大指数的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PAI 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缬沙坦治疗组较非治疗组尿白蛋白明显减少 (P <0 .0 1) ,尿素氮水平下降 (P <0 .0 5 ) ,肾脏肥大指数改善 (P <0 .0 5 ) ,免疫组化显示 ,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PAI 1蛋白表达增多 ,治疗组PAI 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 缬沙坦对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PAI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平苏(西拉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建立STZ所致的糖尿病大鼠血管体外灌流模型,以八道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肠系膜血管反应持续时间及灌注压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肠系膜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持续时间(9.4±3.1vs5.2±2.1,P<0.01),最高灌压显著降低(5.12±0.87vs7.81±0.92kPa,P<0.01);口服一平苏8周的糖尿病组大鼠血管反应性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缬沙坦的降压效果及其对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14周龄的SHR分为生理盐水组、苯那普利组、小剂量缬沙坦和大剂量缬沙坦组,另用6 只同龄雄性WKY大鼠对照.观察用药4周前后的血压、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苯那普利组比较,缬沙坦的降压效果明确;大剂量缬沙坦平均下降41.7±4.93 mmHg,明显大于小剂量组的降压幅度27.7±4.46 mmHg,(P <0.01).SHR与WKY大鼠比较,血浆肾素活性仅在大剂量缬沙坦组明显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大剂量缬沙坦组更为明显升高,而苯那普利组有所下降.结论:缬沙坦的降压效果优于苯那普利,苯那普利使血浆AngⅡ水平减低,而缬沙坦使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在长期用药过程中,较高的血浆AngⅡ水平对人体的影响或对器官的影响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AAC)大鼠心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用AAC法建立动物模型,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AAC对照组,AAC低剂量缬沙坦组(1mg·kg-1·d-1),AAC高剂量缬沙坦组(30mg·kg-1·d-1),每组8只。药物经灌胃6周后通过颈动脉测定收缩压,同时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用图像分析仪检测出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比值。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血管中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结果无显著降压作用的低剂量缬沙坦能抑制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中膜肥厚及左心室肥厚,但明显降低血压的高剂量作用更显著,AAC高剂量缬沙坦组上述各项参数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缬沙坦能抑制AAC大鼠心血管重构,其可能机制是与抑制了心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了解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2K1C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培哚普利组;低剂量培哚普利组。给药8周后,计算心重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ACE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ACE2表达。结果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治疗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经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大鼠ACE2表达明显高于2K1C高血压组(P<0.05)。高剂量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P<0.01)。2K1C高血压大鼠心重指数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1)。结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中ACE2表达降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心律失常是心肌I/R损伤中一种最常见的表现 ,特别是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和心室颤动(室颤 )。动物实验已证实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具有抗I/R心律失常作用。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 )拮抗剂缬沙坦在心肌I/R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大鼠心肌I/R模型 ,观察缬沙坦对大鼠心肌I/R心律失常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 :4 8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 ,体重(2 98± 2 2 )g ,随机均分三组 ,灌喂给药。缬沙坦组 30mg·kg-1·d-1,苯那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发生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缬沙坦治疗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4天和30天取主动脉组织,通过逆转录酶连反应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蛋白表达。结果主动脉球囊损伤大鼠术后14天和30天血管内膜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厚,给予缬沙坦干预14天和30天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较手术组明显减轻。手术组较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缬沙坦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缬沙坦逆转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可能与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表达和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 ,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能合成与分泌醛固酮〔1,2〕。为探讨糖尿病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与自分泌醛固酮的相关性 ,以SD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的平均灌流压、血管反应时间、恢复时间为指标进行实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作 :SD雄性大鼠 40只 (第一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 ,分为 4组。两组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 (STZ) ,制作成糖尿病大鼠。2 .肠系膜血管网体外灌流模型的制作和灌流压测定 :肠系膜血管网体外灌流模型的制作按本实验室的方法〔2〕,行离体灌流 ,分别灌流K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病大鼠肾脏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mRN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mRNA的表达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n=10);生理盐水 阿霉素组(n=10);阿霉素 缬沙坦组(n=10).RT-PCR法检测肾、心肌组织中ACE2 mRNA、ACE mRNA的表达,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 结果:阿霉素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肾脏及心肌组织中ACE2 mRNA(3.35±0.39对2.21±0.18,P=0.000;2.50±0.29对1.25±0.13,P=0.000)、ACE mRNA(2.31±0.38对1.19±0.12,P=0.000;1.77±0.09对0.84±0.11,P=0.000)的表达均明显增高,缬沙坦治疗组大鼠肾脏及心肌组织中ACE2 mRNA(2.65±0.34对3.35±0.39,P=0.001;1.72±0.32对2.50±0.29,P=0.000)、ACE mRNA(1.68±0.1 5对2.31±0.38,P=0.004;1.21±0.10对1.77±0.09,P=0.000)的表达较阿霉素组明显降低. 结论: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病大鼠肾脏及心肌组织中ACE2mRNA、ACE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缬沙坦对于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病大鼠肾脏及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大鼠作为糖尿病血管成形术模型的可行性及小剂量胰岛素对其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大鼠被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形成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成三组:A组(血管成形术组)、AI组(血管成形术+胰岛素组),C组(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血糖、体重、死亡率变化。术后14 d处死大鼠并取其胸主动脉测定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结果 三组间血糖及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死亡率显著高于AI组(P<0.01);AI组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鼠适宜作为糖尿病血管成形术模型,但小剂量胰岛素的应用是此模型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剥脱后内膜增生时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C-myc及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单纯损伤组与损伤+药物治疗组(简称药物治疗组)各18只。药物治疗组术前6天至术后14天给予缬沙坦20mg·kg-1·d-1,余2组不给药。术后从7、14天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CNA、C-myc、p53蛋白在血管中的表达。结果:内膜损伤后,术后14天药物治疗组的内膜面积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药物治疗组中PCNA和C-myc癌基因的表达均低于单纯损伤组,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高于单纯损伤组。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C-myc癌基因的表达,升高抑癌基因p53的表达,而防治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 (STZ- Wistar大鼠 )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 (Ag- )含量及 Ag- 受体亚型 1(AT1受体 )基因 m RNA表达和卡托普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应用对心脏病变可能的保护作用进行了观察。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和放射免疫的方法。结果 未经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大鼠 (DM组 )在 4个月病程时 ,心重 /体重 (HW/ BW)比值增加 ,心脏组织中 Ag- 含量 DM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N组 ) ,有显著性差异。 DM组 AT1受体基因m RNA表达亦明显增强 ,显示为升调节。在经卡托普利治疗的 DM- C组 ,虽同样因糖尿病影响体重低于 N组 ,HW/ BW比值及心脏组织 Ag- 含量和 AT1基因 m RNA表达则保持与 N组相近 ,且低于 DM组。结论 ACEI的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病变有保护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与迁移及磷酸化P42/4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TT)分析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42/44MAPK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1)AngII能明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该作用可被缬沙坦和MAPK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所抑制。(2)Ang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5min时,磷酸化P42/44MAPK的表达量最大,该作用也可被缬沙坦和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