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有一则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征兵广告,既幽默又智慧。这则征兵广告出台后,收效十分明显。它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征兵局面,使许多青年踊跃应征入伍。征兵广告的内容如下:“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无非有两种可能:有战争或没有战争,没有战争有啥可怕的?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上前线后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这…  相似文献   

2.
朋友喜得贵子,初为人母的巨喜过后,望着甜笑的婴儿,朋友惶惶地说:“真不知这小家伙以后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我戏说:“有一位教育家不是说过,襁褓中若是小男孩的话,今后就长成男人,襁褓中若是小女孩的话,今后就长成一个女人吗?”朋友听后,苦笑着问:“你能告诉我,除了生理上的区别,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吗?说实话,我真的是不懂得啦,你没看到现在的人,男人越来越多地像女人,而女人又越来越多地像男人吗?不是都说现在要找一个纯粹的男人或女人已经如大海捞针了吗?唉!真不知这是人性的一种进  相似文献   

3.
小莹是在父母打架的阴影中长大的。在记忆中,爸爸总是喝得醉醺醺的深更半夜才返家,回来后不是倒头睡觉就是没头没脸地打妈妈。每当他们的“战争”爆发,小莹会躲在角落里,蜷缩着抱着自己发抖战果的身体,  相似文献   

4.
就业迷茫折射理想教育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有新人”第一个便是“有理想”,而下面的调查却让人很尴尬: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应届毕业生在回答“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是怎么看的”这一问题时,10%的选择“没想过”,47%的同学表示“想过,但是没想清楚”。对即将到来的就业或者没有想过,或者没想清楚,这是职业定位的不清晰造成的就业迷茫。问题不只是如此,深层原因是理想的迷失,是人生目标的迷茫。逆向看,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设计,就算不会太明晰具体,心中也会有一个基本发展方向,面对就业困境,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心态。如今社会,…  相似文献   

5.
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后,虽然都在一个城市,但离父母的老房子较远,平常总是靠电话联系二老,有时间了就去那儿看看。每次去父母家我总是带点礼品,和他们坐在一起出顿饭。临走,我也是走过场似地嘱咐:“我们都不在身边,照顾好自己啊!有事打电活。”可父母真正“有事”了,能克服的就自己克服了。  相似文献   

6.
来访者的话 “怎么还要到你的诊室去呀?要不我们找个茶馆坐坐,或者到哪家餐厅一起吃个便饭,顺便就把事情给谈了。”“医生呀,您不知道,我说服不了孩子到这里来做咨询。我想请您上门服务,到我家去跟孩子聊聊,车接车送不是问题,费用您只管提。”“咱们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从此咱们也就是朋友了。往后您有什么需要就说一声,人与人之间不都得相互照应吗?”  相似文献   

7.
赵英良 《医学信息》2002,15(9):543-543
“军卫 1号”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多是由于误操作引起的 ,但也有一些是由于后台数据库的繁忙而导致的。下面就解决办法介绍如下 ,供同行们参考。1 问题描述收款员结帐时忘记打印交款单 ,后在“结帐查询”中补打。补打时发现“结帐序号”为“95 0 0 2 3 1”的收据张数只有一张 ,总收入金额为“3 45 0 .0 9”元。但实际上收款员有两张收据 ,收据号分别为“95 0 0 10 3”、“95 0 0 10 4”,金额分别为“3 45 0 .0 9”元和“10 15 2 .5 9”元。且点击“结帐查询”中的“收据”时 ,发现也有两张收据 ,收据号分别为“95 0 0 10 3”…  相似文献   

8.
任玲娟 《校园心理》2005,3(1):34-35
安妮有部小说叫《七年》,七年空前绝后的等待,不同的泪水相同的宿命,海藻般浓密的长发浸泡在冰凉的池水,连同的还有她的命运。她抽到一支签,是“是同彼岸”,她说她活不过今年,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与你相遇,见到你了,也就够了。  相似文献   

9.
一位20多岁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说了他心中的苦恼。 他最怕别人议论,指指点点。干农活时,如果看到有些人凑到一起说句话,他就怀疑这些人在评论自己,心里很不舒服。“我的感觉是,我好像是一个什么怪物,成为人们任意观赏、随便指点的对象,这成了我的一个包袱,一块心病。” “在其他场合你也有这种感觉吗?”我问。 “走亲戚或者串门的时候,这种感觉也很明显。有时我想,亲戚总不能像外人那样,尽找我的  相似文献   

10.
笑口常开     
各有解释 一学生就“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文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作用力,被打是反作用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相似文献   

11.
“妈妈,小明今天打我了。”“爸爸,丽丽抢小朋友的玩具。” 孩子“告状”,这差不多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事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呢? 我们只要认真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告状一种是和自身有关的,如“××骂我了”;另一种是和自身无关的,如“××欺负小朋友了”。 有的家长在遇到第一种情况时,会因觉得自己孩子吃了亏而不问青红皂白拉起孩子就去找人  相似文献   

12.
我终于对“英年早逝”这个词引起了高度重视。 好几年前,“英年早逝”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了。在报刊上晃,在电视里晃。那时候还是一个小伙子的我,总觉得这是别人的事,和我不沾边儿。可转眼之间,我也就进入“英年”了。 一进入英年就大病一场——甚至还在医院里出现了让医生对我进行紧急抢救的场面。幸亏我及时住进了医院,若是“紧急情况”出现在远离医院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医院的门诊部,常可看到有些老年医师的诊室“门庭若市”,而有些年青医师的诊室却“门可罗雀”。尤其在医院的改革浪潮中,许多医院实行“名医挂牌应诊”制度,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这对那些资历不高的青中年医师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在这种现象面前,有些人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惊慌而无所适从。为了掩饰这种心情,有的故意“正襟危坐”,故作镇静,或者看书读报,有的年青医师却蓄起胡子,或者特意戴上一副黑边眼镜,打扮得“老”一些,有的则装模作样抽香烟,尽量使自己变得有“派头”,有“风度”……如此等等。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有现实意义的医学心理方面的问题,既关系到医院的改革,也关系到青年医师的成长问题,各级领导应予以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爱的尊严     
很多人用“围城”来形容婚姻,以为“城内”狭小简陋、风景单调沉闷,乏善可陈,而“城外”却是山清水秀、风情万种,让人止不住怦然心动。其实,“城内”本来也是有风景的,只不过是朝夕相对,习惯了、麻木了,也就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藏“私房钱”历来是妇女的专利。许多妇女都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那样背着丈夫,或明或暗地藏“私房钱”,以防将来不测。在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心情和做法是不难理解的。可是现在,不少丈夫们也悄悄地开始藏起“私房钱”来了。这些“私房钱”或者存在银行里,或者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据丈夫们私下里相互交流的情况估算,有“私房钱”自勺丈夫约占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小朋友,回家向父母抱怨:“×××欺侮我,还打了我一顿。”而父母没有耐心听他说明其中的原因,就一味地说:“你是犯到他什么事了吧?”或“这没什么啦!当年我也曾碰到过啦!”结果孩子再也不想和父母说话了。另外还有一个小朋友对父母说:“明天要考试  相似文献   

17.
安宁 《校园心理》2006,4(11):9-9
隔壁4岁的糖糖,见我每日里行色匆匆,神情淡漠,连招呼都懒得跟她打,便撅起小嘴向我抱怨:阿姨,你得学会懂礼貌,这样才有小朋友喜欢你。我笑问她:怎么才算有礼貌呢?她便立即学了幼儿园老师的语气,笑眯眯地教育我说:见了朋友要开心地问“你好”,下班的时候要对周围的人一一说“再见”,路上有老伯伯看着你微笑,你也要甜甜说一声“伯伯好”。  相似文献   

18.
掌声响起来     
过去,我实行的教子方法是“棍棒底下出人才”。一是骂,二是打。女儿稍不如我意,我就铁青着脸,狠狠地骂:“你这个弱智!”“你这个蠢材!”“你这个没出息的!”等等。我还动手打人,手总是忍不住,似乎打青她的脸打红她的屁股才解恨。 女儿很怕我,见了我就像老鼠见了猫。时间一久,她对我产生了敌对情绪,其实心里不服我,背着我还是老样子。老婆也骂我,说我不懂养儿育女,靠恶言冷语和拳脚相向,深深伤了女儿的自尊心。我才不管那么多呢,反正我的想法是:三句好话,当不得一马棒棒。  相似文献   

19.
要介绍人格障碍,首先要澄清的是“人格”这个词。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人格,在汉语中主要的意思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常会评论某人人格高尚,或者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也会批评某人人格卑劣。但是在心理学里,“人格”主要是指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所以,有心理学家主张用个性来替代“人格”一词。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由于遗传特质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其人格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气质、能力、兴趣爱好、对待自己及旁人的态度上,也都不尽相同。人格本身并无好坏、高低之分。而我们所说的人格障…  相似文献   

20.
能打孩子吗?     
教 育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地 成长,离不开表扬与批评、奖赏与惩罚。为了教育好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我的主张是:尽量不打,更不能常打。这里说了三点:一、先要用不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要多想点办法,多下点功夫,耐心启发,从正面引导教育孩子;二、尽量不打,不等于一次也不能打。对一时无法管好的孩子,或者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