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郑峰[1]、邓世周[2]等曾分别对近3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发现阴阳两虚(阳虚为主)、痰湿壅盛、阳虚血瘀型占高血压病全部证型的30%以上.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非阳亢性高血压的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郑峰^[1]、邓世周^[2]等曾分别对近3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发现阴阳两虚(阳虚为主)、痰湿壅盛、阳虚血瘀型占高血压病全部证型的30%以上。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非阳亢性高血压的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目前对高血压病治疗时进行辨证分型有多种,卫生部1993年关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型;有学者提出了“四型三证”的辨证分型,即在以上四型基础上提出“内风、血瘀、痰阻”三大兼证;此外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与载脂蛋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设计调查表,准确记录临床资料,并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观察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观察病例各证型的载脂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观察病例各证型TC、TG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观察病例各证型比较中,痰湿壅盛证apoA、HDL-C降低明显(P<0.01)。阴阳两虚证apoB、L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载脂蛋白A(apoA)降低可作为痰湿壅盛证的客观化辨证指标;载脂蛋白B(apoB)升高可作为阴阳两虚证的客观化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肾脏损害标志物(尿β2MG、血β2MG、尿mAlb)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4型,检测其尿β2MG、血β2MG、尿mAlb水平,分析早期肾脏损害标志物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1)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比较,尿β2MG、尿mAlb、血β2M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肝火亢盛证组与其余3组证型比较,尿β2MG、血β2M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肾脏损害标志物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临床相关性,尤其是尿β2MG、血β2MG在肝火亢盛证与其他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从而指导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121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血浆HCY检测,并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血浆HCY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血浆HCY与阴阳两虚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均值比较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结论:①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的血浆HCY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具有一定相关性。②痰湿壅盛型的血浆HCY在各中医证型中升高的程度最大,可以将血浆HCY作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相关性,以求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从而指导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121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血清β2-MG检测,并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清β2-MG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火亢盛型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血清β2-MG与阴虚阳亢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均值比较为:阴阳两虚型&gt;阴虚阳亢型&gt;痰湿壅盛型&gt;肝火亢盛型。结论:①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的血清β2-MG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具有一定相关性;肝火亢盛型的血清β2-MG则不具相关性。②阴阳两虚型的血清β2-MG在各中医证型中升高的程度最大,可以将血清β2-MG作为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证候诊断,并收集TCD检查结果,对TCD检测结果与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所选病例,各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各证型的TCD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高血压病分级的TCD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分级与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探讨上海某远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证型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性,以提高高血压的现代中医药防治疗效。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某远郊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调查。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填写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将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4型。统计患者中医证型、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741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组男女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分布,而阴阳两虚组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肥胖、体育锻炼、心血管疾病史、饮酒、吸烟等因素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证最为多见,中医辨证可以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选择178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并设725例正常者为对照组。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细胞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1290A/G、-1195G/A、-765G/C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COX-765G/C基因在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存在差异;COX-1195G/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发生有相关性,与虚证(阴虚阳亢+阴阳两虚)比较,实证(肝火亢盛+痰湿壅盛)GG、CG+CC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结论:COX-1195G/A基因变异可能是高血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发生过程的重要遗传因素;-765G/C位点GG、CG+CC基因频率可能与高血压病虚实辨证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血压病 (EH)宏观辨证迄今尚未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观化研究的进展。鉴于人们已认识到 EH的辨证现代化研究是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一项重要内容 ,加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影像学等先进方法广泛运用 ,故文献中已有不少具有一定价值的关于这方面研究报道 ,现综合如下。1  EH分期及血压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1.1 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 早期顾氏等 [1 ]对 12 6例EH研究指出 ,肝阳上亢、痰浊中阻两型与 EH 期大致吻合 ;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分别与 、 期大致吻合。张氏等 [2 ]对 6 9例研究发现 , 期以阴虚证和阴虚阳亢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彩超检测104例患者4型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并与25例正常血压者对照观察。结果①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阻力指数(RI)及血流指数(P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4型中医证型EDV由大到小排序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IMT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P<0.05),以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最为显著。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中,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是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即分为肾气亏虚型、气血瘀滞型、寒湿痹阻型进行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痛点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3周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0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跟痛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提供检查依据作为参考,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施治及个体化防治提供相关证据.方法 将98例明确高血压病2级的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个证型组,并行动态血压检查,以血压变化程度,对比分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动态血压比较.①肝火亢盛证的24h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值均高于其他三型,差异显著(P<0.05);而阴阳两虚证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值均低于其他三型,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肝火亢盛证24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最高,阴阳两虚证24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最低(P<0 05),尤其是舒张压负荷明显低于其他三型,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阴阳两虚证夜间血压下降率最高,痰湿壅盛证夜间血压下降率最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动态血压是高血压病最常用的监测和检查手段,其监测的各项参数在四个证型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IR)与人体内环境的内在联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8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以空腹血糖值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判断IR。结果患者中空腹血糖值、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各证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高低顺序为: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表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及IR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实证存在明显的IR和高粘滞血症,这种认识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及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庆阳地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市有代表性的三家医院门诊和住院高血压病患者220例,根据西医诊断标准诊断高血压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把入选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4组。分别给患者测量静息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阳两虚证患者约68例(占30.9%),痰湿壅盛证患者60例(占27.3%),阴虚阳亢证患者47例(占21.4%),肝火亢盛证45例(占20.5%)。从年龄分布可见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阴虚阳亢型多见于女性,阴阳两虚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甘肃庆阳地区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以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较多见。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辩证分型原则的演进对高血压病采用辨证分型论治的方法始于五十年代,早期的文献中曾将本病分为肝热上冲型、阴虚肝旺型、怔仲型、胸痹型、肝风型、肝肾两虚型、中风型、妇女冲任不调型八个证型;郭氏等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三种分型原则:1.以阴阳虚实为纲进行分类;2.结合八纲理论与脏腑经络分类;3.按照中医对“中风”病因学说分类,并划分为六类十一型。目前的分型原则主要以肝肾二脏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动态不平衡为依据,虚则主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分型治疗湿热型、寒湿型、瘀热型老年戊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护肝降酶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老年人戊肝42例,与对照组应用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治疗30例对照。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体征,每10d化验肝功能,30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7.60%、76.19%,优于对照组83.33%、46.66%(P<0.05)。治疗后10d、20d、30d降酶、退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证实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戊肝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浅淡中医治疗肺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近 16年中以每年 11.9%递增 ,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 。近年来 ,中医药在防治肺癌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已为世人嘱目 ,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颇具特色[2 ] 。通过文献学习和临证实践 ,我们体会到中医药在治疗肺癌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辨证与辨病由于肺癌的病因病机复杂 ,目前尚未制定出一套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 ,大多数学者仍从各自认识的角度辨证分型和处方用药。如唐氏将晚期肺癌分为 4型 :肺脾气虚型、肺阴虚型、痰湿瘀阻型、气阴两虚型[3 ] 。黄氏将晚期肺癌…  相似文献   

20.
谢庆华 《西部医学》2017,48(6):45-46
<正>林玉芬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临床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能明显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甚至避免痛风反复发作,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现介绍如下: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猝发关节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元代朱丹溪正式创立"痛风"病名, 《丹溪心法》中记载“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中医学将痛风归属于“痹症”“历节病”范畴。现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的认识尚不统一,如朱良春[1]认为痛风似风非风,因浊毒瘀滞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邓运明教授[2]认为痛风以脾胃失和,湿热痹阻为主要病机,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之法治疗本病。牟淑敏教授[3]治疗本病主张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辨证治疗,将其分为湿热壅盛型、阳虚寒凝型、脾虚湿盛型、肝肾亏虚型。李海昌等[4]认为脾虚人群易出现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痛风的体质基础,故从调节痰温体质方面着手治疗。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大多辨为虚实夹杂证。林玉芬教授认为痛风以阳虚为本,湿浊凝聚为标,治疗上应慎用苦寒之品,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多有奇效,且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