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的模式识别算法的优化.方法本文将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的判别分析归结为模式识别问题,并首次采用偏最小二乘法 神经网络判别法,即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式特征分析,完成特征提取后利用主因子作为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实现类别预测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建模与优化分析工作.结果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以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对组织荧光光谱进行模式分类.结论该方法优于目前该领域同类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对肿瘤进行诊断。方法用Cr:LiSAF激光器诱导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分析各试验组光谱强度差异。结果在(461.3±10.1)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明显大于癌症组织,而在(627.5±9.8)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则明显小于癌症组织。结论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差异有显著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70nm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检测分析采集24例外科手术切下的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分析两者的荧光光谱差异。结果:采集了400~700mm波长范围的自体荧光光谱。400~590nm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癌组织。590~700nm癌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组织。在波长460nm、690nm有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对大肠癌进行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370 nm的激光器和荧光探测系统对临床病例进行大肠组织离体及在体实验,进行荧光光谱测定和分析.结果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谱峰位置和强度方面,在400~600 nm范围内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癌组织,尤其是480m左右的荧光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癌组织在波长(623±8)nm附近有1个突起的小峰,光谱强度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对大肠癌进行临床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发可加载于胃镜系统的光纤拉曼内窥探头,评估其鉴别胃癌组织的能力。方法 分别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光纤拉曼内窥探头获取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的拉曼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消除基线和归一化处理后,利用线性判别进行鉴别分析,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从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来评价光纤拉曼内窥探头的诊断效能。结果 光纤拉曼内窥探头能够采集到不同胃黏膜组织的典型的拉曼光谱;正常胃粘膜组织和癌变组织的拉曼光谱存在显著差异,光纤拉曼内窥探头能够鉴别出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的拉曼光谱,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0.56%、88.89%、84.72%。结论 光纤拉曼内窥探头可获取丰富的胃黏膜组织拉曼光谱,结合线性判别能够快速、有效地鉴别胃癌组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并确立判断依据。方法收集3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及相对应的大肠正常组织。采用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观察大肠癌标本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根据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规律,寻找能够区分两者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大肠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及主、次峰强度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组织(P〈0.001)。LIAF光谱主峰波长475nm,次峰波长550nm,且大肠癌组织在640nm处,荧光光谱强度高于大肠正常组织。去除背景光后取上述各点集成荧光强度比值X1=(I475-1550)/I640,X2=I475/I640,X3=I550/I640为参数,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数学判别方程√(6.184375*X1)^2+(1.987699*X2)^2+(2.965413*X3)^2+0.2,若W≥12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W〈12判为大肠癌组织。采用100个抽样标本进行模型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94%。结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可用于区分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激光激发自体荧光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有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激光荧光和病理活检的198例患者,采用医用激光荧光快速诊断仪测定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自体荧光光谱,并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0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的患者中,16例可检测到肿瘤特征峰,符合率为80.0%;22例经病理诊断为胃黏膜非典型和/或肠化患者中,19例检测到肿瘤特征峰,符合率为86.4%。156例胃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141例未检测到肿瘤特征峰。自体荧光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8.9%,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90.8%。结论激光荧光光谱测定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 对30例大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分析及Ⅳ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在460nm处自体荧光峰强度低于相应正常组织的峰强度,随着癌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的降低,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峰强度差异增大.结论 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峰强度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的峰强度,Ⅳ型胶原的降解是大肠癌自体荧光减弱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Ti:Al2O3可调谐激光器,经BBO品体倍频,获得了可调谐输出的巨脉冲激光;并利用370nm激光激发离体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组织的自体荧光实验,并作了对比和分析,获得了对结肠癌变的早期诊断的很有价值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PHC)多因素判别公式,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测定48例对照组患者,44例PHC患者血清七项生化指标。利用SPES统计软件包进行Bayes多因素两类判别分析,建立一般和逐步判别方程各两个。结果:一般判别方程诊断符合率86.96%,灵敏度77.27%,特异性95.83%。逐步判别方程诊断符合率84.78%,灵敏度79.55%,特异性89.59%。结论:通过加强对肝病患者的监测,定期检查患者各项指标,利用判别公式,可以达到准确诊断PH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LIF)诊断大肠癌的光谱诊断标准。方法:采用LIF技术对58例大肠癌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有53例(91.4%)癌标本主峰峰强度<5500u,次峰峰强度<2000u,波谷强度<1800u;而相应的非癌对照组织主峰峰强度>11000u,次峰峰强度>4000u,波谷强度>3800u。用该标准诊断大肠癌,敏感度91.4%,特异度100%,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0.91%。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1(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1,FBP1)基因在结直肠腺癌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q PCR技术检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新鲜结直肠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46例中FBP1基因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结直肠腺癌及癌旁对照组织的蜡块标本30例中FBP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q PCR技术检测结果表明,FBP1基因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t=2.934,P=0.006);FBP1基因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着结直肠腺癌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增加(F=13.267,P=0.000)、Duke’s分期的增加(F=15.864,P=0.000)、远处淋巴结的转移(t=14.285,P=0.000)而降低;FBP1基因在男性患者的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女性患者的表达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4,P=0.16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BP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低表达甚至缺失,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高表达,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1,P=0.000)。结论:FBP1基因及蛋白质的低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潜在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an J  Xia C  Gao J  Xing C  Yang X  Tang X  Qiu F  D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81-48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 (FCM)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进行VEGF的测定 ,结果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表示。结合临床资料探讨VEGF和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5 7%± 2 9%、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2 4 %± 11% ,在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4 2 %± 2 4 %、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16 %± 7%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VEGF的阳性表达和结直肠癌Dukes分期相关 (P <0 0 1)。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 ,但与结直肠癌生物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Fas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大肠癌组织和1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肠粘膜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2.3)%、(73.3±2.5)%和(6.7±1.0)%,而大肠癌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2.6)%、(41.7±2.7)%和(77.1±2.7)%;大肠癌组织nm23-H1和Fas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而FasL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nm23-H1、Fas低表达和FasL高表达均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均<0.01)。结论nm23-H1、Fas低表达和FasL高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癌变肠道局部卟啉浓度差异并阐述其在自体荧光光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30例大肠癌病人,30例正常人血原卟啉Ⅸ浓度差异,以及60例大肠组织(30例正常;30例异常)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癌症病人血液中血原卟啉IX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大肠癌组织原卟啉IX含量大于大肠正常组织的含量(P<0.05)。结论:癌变肠道局部卟啉含量异常升高,是大肠早期癌症自体荧光诊断技术(644.3±5.7)nm 处特异荧光峰值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份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组织蜡块(观察组)及80份距癌肿边缘5cm以上经病理证实无癌细胞残存的正常大肠组织(对照组),SP法检测VEGF、MIF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MIF在观察组中阳性率为77.50%、82.50%,在对照组阳性率为22.50%、27.50%,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MI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化无关。结论VEGF、MI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金属硫蛋白(MT)在大肠癌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T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大肠癌新鲜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MT在大肠癌及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对53例存档大肠癌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果按不同大肠癌肿块大小、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进行比较。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分析MT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生存、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MT在大肠癌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MT阳性表达与大肠癌肿瘤大小、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P>0.05)。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较阴性表达者低(62.5%比87.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37例完成术后辅助化疗者分为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两组比较,两组无病生存率(52.9%比64.7%)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6.9%比91.3%)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大肠癌MT阳性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与术后辅助化疗相对不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SFRP2)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荧光定量PCR(MethyLight)技术检测44例散发型大肠癌和20例癌旁组织中SFRP2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状况,20例健康志愿者大肠组织作为对照组.同时分析SFRP2基因超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4例大肠癌组织中检出SFRP2基因超甲基化36例(36/44,81.8%),20例大肠癌旁组织中检出SFRP2基因超甲基化8例(8/20,40%),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没有显示SFRP2基因任何甲基化条带.大肠癌中SFRP2基因甲基化较正常黏膜和邻近的正常黏膜更频繁.并且SFRP2基因超甲基化与任何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期、位置、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结论:SFRP2基因超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SFRP2基因超甲基化可以作为大肠癌筛检的高潜力标记.  相似文献   

20.
Zou J  He HC  Yao YB  Dai QS  Han ZD  Zho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6):2544-2546
目的 寻找紫外激光诱发膀胱癌组织荧光特征光谱并探讨其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全固态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波长355nm),检测膀胱癌组织特征荧光光谱。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膀胱癌组织自发荧光在445~490nm处存在双峰状组织特征蜂,经光敏剂孵育后癌组织药物荧光谱除出现组织峰外还在628.65nm处出现特征药物峰。结论 紫外激光诱发膀胱癌组织药物荧光光谱性质稳定,强度佳,特征药物峰处于可见光范围,肉眼易识别,有望提高早期膀胱癌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