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语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三十七条谓:“然热陷血室之证……往往久延,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两条皆言逆传心包,但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病位、治法方药等均有显著差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而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其病理传变规律,掌握温病病理传变,就能了解病邪进退,正气盛衰,从而得知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吉凶,并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对用中医中药诊治急性外感热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宗仁 《医学争鸣》1996,17(4):307-308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辨析王宗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西安7l0033)关键词温病,心包络,逆传,下焦,医学,中国传统中图号R254.2“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37条:...  相似文献   

4.
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逆传心包”这一杰出的创见。后世诸贤,对其解释,见仁见智,所论不一,余不揣浅,略陈己见以就正。一、各家之言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王梦英说:“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温热论新编》说:“可见‘逆传’者,是捐肺、气、卫分的病直入心、血、营分的一种情况。”三版教材《温病学》说:“逆传心包病在  相似文献   

5.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6.
<正> 读贵刊1984年第4期李滨同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溯源与质疑》一文,(以下简称李文)觉得该文虽名为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首语质疑,但实际上对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亦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这样来看待与评论叶氏著作不够公允,亦欠妥当。现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兼与李滨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道传或内陷心包,则易出现神志改变,轻则嗜睡,恍惚,甚则昏迷谵狂。救不及时,则神机幻灭,故辨明神昏之病因病机、病变阶段殊为重要。医著论文言及神昏多责之邪陷心包,而径投“三宝”未必应手。实际上,卫、气、营、血均可出现神志失常,兹结合《温热论》及临床实际略言一二。1 邪在卫分 一般而言,温邪初起,邪浅易治,较少出现神志改变。但温邪、暑湿侵袭肺卫,一旦不得及时外解,骤逼人里,肺卫失宣,闭塞气机,邪热扰乱神明则致神昏。1.1温邪在卫《温热论》19条…  相似文献   

8.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他虽不  相似文献   

12.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13.
路志正(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病毒性心肌炎,似属中医学中之“胸痹”、“心悸”等范畴。病因是感受外邪,或温热、疫病之邪毒侵袭,内以饮食不节,七情劳倦,正气不足而致。 初起多见形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肢体酸楚,脉浮数等症,轻者无特殊征象,偶尔有胸闷不适情况,往往按一般外感处理。若治不及时,或误用苦寒,失于表散,易致邪气深入,而成本病。因此,医者对于时行感冒、风温等病,应予高度重视。以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特别是温热疫毒,感人之后,传变甚速,故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实瞩  相似文献   

14.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16.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就温病发病学提出的总纲。这个提法是对《内经》理论的突破,虽离经但不叛道。“温邪”概念始于内经,“寒温不时”(贼风),“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岁露论),已认识到温邪是传染性致病因子。“上受”概念也附和“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至真要大论)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太阴阳明论)的思想原则。但作为外邪侵入,“首先犯肺”已与经义抵梧。《内经》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初起多见表证,温病学称为卫分证。临床以发热与恶寒并见为基本特征,与“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是一致的。因感邪与患者体质各不相同,证候表现便有差异。一、风温初起,咳嗽明显,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首条提纲中列为必有之证,显示肺失宣降。此时,“肺”是病变的重心,可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20.
自《内经》提出反治法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内经》的思维方式,对反治法的认识也应大道至简,将其理解为在逆向思维指导下,采用与常规相反的治法即可。王孟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其深得《内经》反治法的精髓,临证从不先入为主,如针对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辨证纲领,认为“苟无其顺,何以为逆”,提出了温病顺传的理论。结合其医案对反治法进行研究,能开阔临证思维,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