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朐县冶源镇原是黑热病的老疫区。自50年代初防治后已无现症病人。1989年11月24日~28日,由省、市、县3级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黑热病调查,现报告如下。调查点设在50年代初黑热病发病率较高的冶源镇。共查重点人群1178人,其中男717人,女461人,年龄在0~50岁之间。有黑热病史者17人,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男14人,女3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不同职业人群黑热病发病趋势,为重点人群防治对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5-2010年四川省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四川省2005-2010年于不同人群中共确诊黑热病病例372例,病例均有流行季节疫区居留史.疫区居民以丸寨沟县发病最多,其次是黑水县和茂县,分别占疫区发病的52.09%、23.26%和18.60%;农业人口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4∶1,发病年龄15岁以下占53.37%;非农业人口病例男女性别比2.08∶1,发病年龄18岁及以上占81.08%,乡镇干部和居民占59.46%.非疫区流动人口病例以到过省内九寨沟、黑水县和外省甘肃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非疫区发病的31.21%、18.47%和22.93%;男女病例性别比为8.81∶1,以到疫区务工的农民工为主,占76.43% (120/157),其次为旅游者等人员.结论 疫区农业人口15岁以下人群应是重点防治对象,非农业人口乡镇干部和居民应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非疫区流动人群发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地震后进人疫区的大量农民工,应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疫区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与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上控制黑热病感染.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汶川县、理县、茂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治效果评价汪少英1高斌1李国茹1吴远祥1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以双翅吸血昆虫白蛉为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四川省的内脏利什曼病以家犬感染为主,易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病易误诊、漏诊、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1990~1995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薛梅,汪立茂,付清培,蒋和柱,李富忠,王晓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早在50年代末即在我省得到细菌学证实,主要在甘孜、阿坝自治州各县流行,省内盆地及周边山区部份县畜间也有存在,遍布48个疫区县。自70年...  相似文献   

5.
<正> 正阳县为我省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老疫区,1963年首发于该县的王勾桥乡。1980年后,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范围不断扩大。1985年入冬以来,该县出现了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为查清流行的原因,地、县立即组织调查组进行了流行病学、血清学和传染源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 d~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 d~2年。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我省流行范围广泛,发病人数多,流行菌群、疫源地分布及传染源构成均较复杂,是我省主要传染病之一[‘j,近年来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概况介绍于下。一、人间疫情监测工.流行概况:我省从1956年首次确诊钩体病后,疫区不断扩大,疫情上升,流行呈波浪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闽南沿海平原地区发生多起特大洪水型钩体病流行,以1972~1973年发病率最高,达10/10万~16/10万,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明显下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疫情又有所回升,主要是闽西、闽北山地稻田型及雨水型流行。近几年疫情趋于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为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文献,对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四川属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是四川省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区家犬的感染率较高。1990年汶川县家犬的感染率达36.80%(46/125)。1991年汶川县绵池乡家犬的感染率达12.50%(9/72)。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1997年再对汶川县绵池乡家犬进行检查,家犬感染率降低到3.23%(1/31)。1990-1993年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的黑热病流行区展开了灭犬工作,累计灭犬数分别为3 4144、482和715只,灭犬后第2年黑热病发病率均下降显著。由此可见在黑热病流行区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的远期防治效果巩固;未采取或灭犬不彻底的流行区出现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近几年黑热病呈回升趋势,黑热病流行区县应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使流行区扩大。应及时采取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降低白蛉叮咬人群和犬,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是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经调查证实我省有5个地理小区16个市县为疫区,4个地理小区11个县(市)为潜在疫区。从15个市县中捕获11种小兽查到6种鼠带EHF病毒抗原,7种鼠查到抗体。以林家鼠抗原阳性率7.44%,感柒率16.81%最高。发病以春季为高峰,病人症状较轻而确定我省为家鼠型出血热流行区。潜在疫区的局部地方正常人群隐性感柒率比疫区高,出现潜在流行趋势。1983年~1956年发病率呈直线上升。85.47%病例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丘陵小区。1987年对疫区和潜在疫区开展大规模灭鼠运动,迅速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84—1987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研究。1、确定了我省有野鼠型、家鼠型二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血清型和三种 EHF 疫区及其地理分部,即予东南的野鼠型疫区,予西北的家鼠型疫区,予中部的混合型疫区。2,核实了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25个县市为 EHF 疲区。1个县为潜在疫区。3、从11种啮齿类小兽中查出8种鼠携带 EHFV 抗原,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且带毒率最高,分别为7.68%和3.68%,证实了这两种鼠为我省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余鼠种次要。并证明各疫区发病率与这二种鼠数量增多有关,与其带毒鼠数量增多呈密切正相关。4、发现我省 EHF 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在自然发展情况下野鼠型一般相隔5-8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家鼠型一般相隔3—6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5、摸清了野鼠型和家鼠型各具特点(见表18),但其疲区类型有转化趋势。6、我省 EHF,特别是家鼠型有与铁路交通明显有关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布鲁菌病流行及防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自 5 0年代末经细菌学证实存在布鲁菌病 (简称布病 )以来 ,经过调查发现畜间布病在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主要以羊种及牛种布病交替流行为主 ,犬种布病在农区散发存在 ,局部地区尚有零星的猪布病感染 ;人间布病主要在凉山、阿坝及甘孜自治州散发流行。现将流行及防治情况分析如下。1 流行情况1 1 布病疫区分布  196 0年以来 ,通过调查证实我省布病流行县 (市、区 )共计 48个 ,其中重度流行县 2 0个 ,中度流行县、区 13个 ,轻度流行县 15个 ,另据调查温江、青神、资阳等县市尚有犬种布病流行。1 2 布病疫情1 2 1 畜间疫情 农垦、卫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至今已有27个省市有流行性出血热局部流行,且疫点一经出现即很难消除,并随鼠密度上升而反复出现流行高峰。浙江省的流行性出血热白60年代初首先在嘉善报告,此后每年均有病例,80年代中期发病明显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丽水市1973年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0年代开始疫情不断蔓延,疫区不断扩大,目前全市9县(市、区)均属于疫区。为了更好地为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丽水市1982—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病例曾2次以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治疗;后转至无锡市新瑞医院经PET-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伴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和红巨二系均增生低下,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序列数174 02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在黑热病疫源地打工;诊断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黑热病在我国仍有散发,因人口流动性增强,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的黑热病流行和诊断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区自1985年再次发现黑热病以来,至1993年底共发现245例,我们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灾后恢复初期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为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理县CDC、13个乡镇卫生院及其他有关单位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与结论震前理县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尚未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