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1999~2001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登革热疫情实行预警监控,以防止福州市登革热再次流行。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测定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开展蚊种构成及蚊媒孳生地类型调查,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结果:二年采集登革热病人血清3份和发热待查患者血标本186份,蚊媒标本4000余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收集健康人群血标本1920份,除18份登革热抗体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标本。登革热病家周围环境孳生白纹伊蚊幼虫为最多。幼虫对不同材料容器孳生地类型调查结果所占比例陶瓷类高于玻璃类和水泥类。刺叮率以晋安区和仓山区为最高。布雷图指数最高为仓山区,其次为恶安区和台江区。结论:福州市周边的6个区(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O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郴州市2008-2009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郴州市登革热相关蚊媒密度动态及登革热病毒感染情况、人群抗体水平,为预测登革热(DV)暴发流行提供基础资料,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收集血清学、登革热蚊媒等监测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健康人群血清323份,DV-IgG抗体阳性的16例,总阳性率为4.95%,2008年阳性率为1.26%,2009年阳性率为8.54%;蚊幼监测,各监测点5-10月份平均阳性率均超过5%,成蚊监测,2008年白蚊伊蚊密度为0.09只/h,2009年为0.45只/h,媒介孳生地调查仅发现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结论登革热在郴州市部分地区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2005年福州市台江区登革热媒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媒介密度监测,预防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定人每月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以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4~11月份平均布雷图指数为8.53,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分别为11.18、3.32,最高调查点布雷图指数达46。[结论]通过监测,在有关部门努力下,通过降低蚊媒密度,可以控制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通过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蚊媒密度监测资料和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分析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海曙区共15个疫点,报告登革热病例43例。望春街道病例和疫点最多,病例29例占67.44%,疫点5个占33.33%。流行曲线呈多峰分布,8月14日—22日为发病高峰,17例占39.53%。布雷图指数为0~175.00,中位数为5.00;叮咬指数为0~20.00只/(人·h),中位数为2.00只/(人·h)。不同地区的布雷图指数和叮咬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与布雷图指数(r=0.743,P=0.002)和叮咬指数(r=0.543,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例数与蚊媒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8—2014年建德市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为登革热疫情预警与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建德市2008—2014年登革热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4年共调查3 750户,6 678个容器;其中永久性容器1 299个,暂时性容器5 379个。平均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分别为18.96、10.65和11.28。各监测点年均BI,2008—2011年均20,2012—2014年均20。6—10月的月平均BI均10,9月份最高为22.80。仅新安街道的永久性容器的CI高于暂时性容器(P0.05)。监测期间仅发现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为2.17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在7—9月份达到高峰,与幼蚊密度消长一致。结论建德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极易造成登革热暴发甚至区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效果。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及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采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蚊媒密度监测。结果首例病例于8月22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0月16日发病,疫情持续55d,共发生登革热病例1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9例、临床诊断5例。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月份(11例)。登革病毒分型结果:检出2个血清型(Ⅲ型和Ⅳ型),其中Ⅲ型1例,Ⅳ型6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40,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积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标准值(5.0)以下,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起疫情为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主要由Ⅳ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快速杀灭成蚊、彻底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潮州某驻军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虫媒病综合防制效果,为预防和控制虫媒病毒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发热可疑患者和健康人血标本及蚊虫标本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调查;按全面或随机法调查营区内蚊虫孳生情况,人诱法监测成蚊叮刺率;用C6/36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鉴定;用IFAT调查健康人群登革热和乙脑抗体;以“治本清源”为原则,普及防病知识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针对不同孳生地类型和栖息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经监测发热待查病人和媒介蚊虫均未分离出病毒;健康人群登革热和乙脑的抗体水平不高;处理前蚊类优势种为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有少量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其中自纹伊蚊的容器指数(CI)为24.1,百户指数(BI)为30.0,均高于规定的危险地区界限20.0。结论该驻地存在登革热和乙脑暴发流行潜在危险,蚊虫密度较高,人群抗体水平低,采用综合防制措施后,经3年连续观察,蚊媒已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对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发热病人血清25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阴性;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阳性。57个媒介调查点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5.09、10.48、8.87、43.15。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义乌市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密度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义乌市的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义乌市近6年共报告194例病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和10月,主要集中在义亭镇和佛堂镇,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发病数稍多。布雷图指数(BI)2007年最高为28.00,其次是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为24.00和16.40,2010年为5.47,明显下降。结论义乌市居民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蚊虫密度较高,具备登革热暴发的潜在条件,必须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数学模型在输入型登革热暴发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参考Newton登革热传播模型及SIR仓室模型,建立登革热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输入型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建立当时实际相吻合的登革热传播模型,模拟描述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登革热暴发流行,同时结合当时实际研究登革热流行情况。结果根据模型可得出总的人均蚊媒密度阈值为2.4只,登革热人群免疫抗体水平〉67.8%时,才有可能在登革热病原体输入后不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暴发。结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比较接近,特别是暴发的中后期相对较为吻合,在实际的现场流行病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南通市赴缅甸.马来西亚某团组9名成员有5名在境外患登革热,并由国外首次传入南通地区.提出对登革热传入并造成蔓延的趋势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7.
广西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登革热疫情的动态变化和流行特征,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1980年-2009年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LISA法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M抗体检测。结果:1980年-2009年广西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47例,其中1980年和1986年广西局部地区发生了登革热暴发流行,共报告病例1619例,死亡2例,1987年后广西无登革热原发病例报告,2006年-2009年报告输入性病例26例。结论:广西近几年报告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增多,应加强边境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或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