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p27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上颌窦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颌窦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5例上颌窦鳞癌和1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p27蛋白和PCNA表达.结果p27蛋白及PCNA染色阳性细胞均为细胞核着色.其中上颌窦鳞癌的p27蛋白阳性率为25.71%,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阳性率为73.3%.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但鳞癌各组间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上颌窦鳞癌PCNA指数为86.94±9.8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PCNA指数为46.14±2.66,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随上颌窦鳞癌分化程度的降低,PCNA指数增加,不同分化间PCNA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上颌窦鳞癌组织中p27蛋白和PCNA的表达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和评价预后,对判定上颌窦鳞癌的恶性程度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鼻腔鳞癌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别为73.33%、80.00%,均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的表达0%(P0.01)。结论 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基因治疗的靶点。Survivin的高表达,预示SNIP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转移抑制基因nm2 3 H1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2 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 (良性组 )、2 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组织 (恶变组 )和 14例慢性鼻窦炎筛窦黏膜组织 (对照组 )中nm2 3 H1蛋白表达。结果 :良性组阳性细胞表达率为 72 .0 % ,明显高于癌变组 (42 .9% )和对照组 (14 .3% )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nm2 3 H1基因的低表达 ,与肿瘤癌变及肿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西医结合疗法.方法 以正常鼻腔黏膜组织做对照,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后定期涂布鸦胆子油,免疫组化Envinsion二步法监测瘤体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联合治疗后3个月无1例复发,Survivin蛋白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表达率为83.33%,与正常组织(表达率6.67%)对照差异具显著性(P<0.05),内镜术并鸦胆子油涂布治疗3个月后其阳性表达率为10.00%,与治疗前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 鼻内镜联合鸦胆子油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较好的防治复发的方法,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该种疾病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探讨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取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分析其病理意义。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表达分别为0%、40.0%,PCNA的表达分别为25.81%、60.0%,bcl-2的表达分别为29.03%、70.0%。二者差异的组间比较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与凋亡活性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在鼻腔鼻窦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有效的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治疗 2 4例鼻腔、鼻窦肿瘤的病人 ,其中 6例结合内镜技术。该术式将传统正中翻揭术的鼻前庭环形切口改为鼻中隔的贯穿切开和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下切开。本组病例 ,筛窦骨瘤 2例 ,鼻中隔血管瘤 1例 ,鼻腔、筛窦血管瘤 3例 ,鼻腔、上颌窦血管瘤 3例 ,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 7例 ,鼻腔筛窦鳞癌 2例 ,鼻腔鳞癌 3例 ,上颌窦鳞癌 2例 ,复发性上颌窦鳞癌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 ,皆未侵犯前筛窦、前颅底及眼眶。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鳞癌术后皆行放疗。结果 :2 4例手术皆成功。该手术切口可变通 ,对鼻腔、鼻窦、鼻咽及前中颅底皆可充分暴露 ,结合内镜技术可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皆满意。无鼻前庭狭窄、鼻中隔穿孔、口鼻瘘管等 ;12例面部麻木术后 6个月均渐好转 ;5例溢泪皆行泪道冲洗后好转 ;1例复发性上颌窦癌病人再次手术后 3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术后 8个月复发。结论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是一种变通而实用处理鼻腔、鼻窦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肥厚型鼻炎,上颌窦囊肿,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顽固性鼻出血,早期鼻中隔鳞癌等236例.结果2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130例中随访97例 ,治愈好转86例;鼻中隔偏曲72例次,治愈率达97%;肥厚型鼻炎52例次,1次治愈率达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8例,上颌窦囊肿5例,顽固性鼻出血3例,早期鼻中隔鳞癌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Ag)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鼻腔鼻窦鳞癌、2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30例鼻息肉患者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SCC值,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该抗原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 鼻腔鼻窦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患者SCC阳性率分别为54.29%、35.0%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腔鼻窦鳞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与SCC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检测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SCC表达水平对判断病情、临床分期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总结12例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随访7~36个月,仅2例术后复发(16.6%),其中1例累及上颌窦、筛窦与蝶窦,1例累及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结论鼻内镜下行T3期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效的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手术方法。方法:利用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治疗24列鼻腔,鼻窦肿瘤的病人,其中6例结合内镜技术,该术式将传统正中翻揭术的鼻前庭环形切口改为鼻中隔的贯乇开和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下切开。本组病例,筛窦骨瘤2例,鼻中隔血管瘤1例,鼻腔,筛窦血管瘤3例,鼻腔,上颌窦血管瘤3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7例,鼻腔筛窦鳞癌2例,鼻腔鳞癌3例,上颌窦鳞癌2例,复发性上颌窦鳞癌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皆未侵犯前筛窦 ,前颅底及眼眶,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鳞癌术后皆行放疗。结果:24例手术皆成功。该手术切口可变通,对鼻腔,鼻窦,鼻咽及前中颅底皆可充分暴露,结合内镜技术可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皆满意。无鼻前庭狭窄,鼻中隔穿孔,口鼻瘘管等;12例面部麻木主后6个月均渐好转;5例溢泪皆行泪道冲洗后好转;1例复发性上颌窦癌病人再次手术后3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是一种变通而实用处理鼻腔,鼻窦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上颌窦鳞癌、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炎性粘膜中ras、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上颌窦鳞癌临床病理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上颌窦鳞癌、2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上颌窦炎性粘膜中ras、p53、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ras基因表达与上颌窦鳞癌分化程度有关,其表达多见于高分化鳞癌中;p53基因表达只出现在上颌窦鳞癌中,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炎性粘膜中无p53基因的表达;高PCNA指数上颌窦鳞癌较低PCNA指数者预后为差。结论p53基因表达可能作为上颌窦鳞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PCNA指数可作为上颌窦鳞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并可作为指导上颌窦鳞癌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总结28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28例随访7个月~5年,仅6例术后复发(21%),其中2例累及筛窦与蝶窦,4例累及上颌窦.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鳞癌两种癌基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检测上颌窦鳞癌、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炎性粘膜中ras、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上颌窦鳞癌临床病理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和化学方法检测40例上颌窦鳞癌、20例上颌窦内翻必 状瘤、10例上颌窦炎性粘膜中ras、p53、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基因表达与上颌窦鳞癌分化程度有关,其表达多见于高分化鳞癌中;P53基因表达只出现在上颌窦鳞癌中,在上颌  相似文献   

14.
导读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专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5)王广科,史凌改,马崧,等.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观察赵仁伍,汪永干,史前妹,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及复发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性Meta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asc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鼻腔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Fascin的表达水平,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MVD。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ascin的表达分别为56.6%和83.3%,均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20.0%(均P<0.01)。CD34标记的MVD值在下鼻甲、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鳞状细胞癌分别为23.64±2.74、45.10±5.45、74.76±7.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ascin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Fascin的高表达以及血管生成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Fasc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cin可能与血管生成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先切除鼻腔、筛窦、蝶窦、额窦口、上颌窦口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侵及上颌窦者经柯陆径路内镜下于骨膜下分离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2.5~7年,平均3.8年。治愈28例(90.32%),复发3例(9.68%)。结论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确切。切除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对侵及上颌窦者联合柯陆径路内镜下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上颌窦鳞癌、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炎性黏膜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P2 1WAF1/CIP1和P2 7KIP1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表达与上颌窦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0例上颌窦鳞癌、2 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上颌窦炎性黏膜中cyclinD1、cyclinE、P2 1WAF1/CIP1和P2 7K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在上颌窦鳞癌、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炎性黏膜中 ,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2 5 0 %、4 8 0 %(P <0 0 5 ) ;cyclin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35 0 %、5 8 0 % (P <0 0 5 ) ;P2 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0 %、6 5 0 %、4 0 0 % (P <0 0 5 ) ;P2 7K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0 0 %、75 0 %、4 0 0 % (P <0 0 5 ) ;②cyclinD1、cyclinE、P2 1WAF1/CIP1和P2 7KIP1阳性表达率与上颌窦鳞癌的性别、T分型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P2 1WAF1/CIP1在高、中和低分化的上颌窦鳞癌中阳性表达分别为 11/15、11/19、4 /16 (P <0 0 5 ) ;cyclinD1、cyclinE和P2 7KIP1在高、中和低分化的上颌窦鳞癌中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①在上颌窦炎性黏膜、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彻底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治疗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其中10例有1~2次前期经鼻或经上颌窦前壁(Caldwell-LUC 术式)的手术史.经前鼻孔镜,鼻内窥镜检查和CT检查,见肿瘤侵及鼻腔、中鼻甲、中鼻道、上颌窦、筛窦26例;侵及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5例.31例在鼻窦镜下行鼻腔、中鼻甲、筛窦、蝶窦肿瘤切除术,用柯-陆氏术式清理上颌窦肿瘤及残余鼻腔外侧壁肿瘤组织.随访1年至1年6个月.结果31例中2例复发,复发率6.43%,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侵及鼻腔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同时受侵者,应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氏术式辅以电刀或微波处理创面,鸦蛋子油纱条填塞术腔,可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肿物及肿物基底部黏骨膜,对侵及上颌窦,尤其是内下角者,辅助柯陆氏入路彻底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2~8年,50例患者中治愈42例(84%),局部复发5例(10%)、恶变3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确切,对侵及上颌窦者辅已柯陆氏径路下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0.
双进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法。方法 对25例单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鼻内窥镜和柯-陆氏双进路手术,除去病变。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5年,复发3例,复发率12.0%。结论 该方法融合了鼻内窥镜及柯-陆氏手术的长处,可彻底清除鼻腔、筛窦及上颌窦的肿瘤,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