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分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2.9%,男孩攻击性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孩(P<0.05).目前健康状况好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者,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者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儿童,曾患疾病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曾患疾病者,儿童存在入睡困难也显著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或曾患疾病等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PD)状况及其与周围生活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岛市黄岛区4所幼儿园720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儿童的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填写感觉统合量表.结果 儿童SPD发生率为36.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居室累计开窗通风时间<1 h的儿童SPD的风险高于>4 h的儿童(OR=1.94,95%CI=1.05~3.57),报道窗玻璃湿气的儿童SPD发生风险升高(OR=1.94,95%CI=1.19~ 3.14),不注意手部卫生的儿童SPD的风险升高(OR=2.01,95% CI=1.16~ 3.47),经常有喘鸣儿童SPD风险高于健康儿童(OR=3.67,95%CI=1.66~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分娩时父母的年龄及父母的养育方法均表现出了与SPD的关联性.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湿度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均与感觉统合失调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与父母育儿因素的关系,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儿童10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本院正常体检的32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育儿压力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及儿童喂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母亲或父母均有便秘病史(OR=2.877,95%CI:1.390~5.953;OR =8.950,95%CI:2.297~34.866)、孩子兄弟姐妹便秘病史(OR=2.109,95%CI:1.483~3.000)、不良排便习惯(OR=3.780,95%CI:1.949~7.329)、排便不顺利时责备儿童(OR=4.719,95%CI:1.963~11.347)、育儿压力(OR=1.917,95%CI:1.314~2.79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OR=2.064,95%CI:1.257~3.391)、逼迫进食(OR =1.585,95%CI:1.112~2.260)是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相关危险因素。父子互动>2h是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40,95%CI:0.078~0.741)。结论 学龄前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父母育儿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医务人员应增加对育儿层面的关注,增加对父母育儿压力的评估,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增加父子互动时间,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行为与排便训练行为,从而预防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攻击性行为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湖北省黄冈市487名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为8.83%,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分别为10.32%和6.80%,不同性别、年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级攻击性行为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有玩具或图书数量多、睡前讲故事、单亲家庭,而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母子感情差、母亲孕期精神状态差等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与多发伤害事件的关系.方法 整群选取马鞍山市12所幼儿园的2 001名儿童,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症状问卷)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开展为期半年的伤害主动监测.结果 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多发性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的儿童(χ2=16.4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为问题中的多动(OR=2.67)、冲动-多动(OR=1.81)、心身障碍(OR=1.61)、母亲白天轮班(OR=5.66)及经常上夜班(OR=7.05)、男童(OR=1.61)、4~5岁年龄段(OR=3.71)、早产(OR=1.74)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市区2 92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PBI)和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采用Green综合评价方法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以支持/参与为主,其中母亲支持/参与和敌意/强制得分均高于父亲(t值分别为28.31,2.10,P值均<0.05),同时母亲带养百分比(45.32%)高于父亲(20.44%).父亲对于男童的敌意/强制高于女童(t=2.95),父亲敌意/强制(t=-2.92)和母亲敌意/强制(t=-2.66)无出生住院史的儿童均高于有出生住院史的儿童,独生子女的父亲(t=5.44)和母亲(t=7.10)支持/参与均高于非独生子女,非隔代带养儿童获得的父亲(t=-3.16)和母亲(t=-2.29)的支持/参与更高(P值均<0.05).儿童家庭Green评分与父亲(r=0.25)和母亲(r=0.25)支持/参与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亲敌意/强制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庭营养人以母亲为主,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的支持参与度越高.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需进一步提升父亲带养和母亲支持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12所幼儿园3 575名儿童,由父母分别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情况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问卷,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探讨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异常检出率为6.13%,男童自闭症行为(7.57%)检出率高于女童(4.53%)(χ2=14.366,P<0.001)。以父亲无焦虑母亲无焦虑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有焦虑母亲无焦虑(OR=1.817,95%CI:1.053~3.135)、父亲无焦虑母亲有焦虑(OR=4.834,95%CI:3.519~6.641)、父亲有焦虑母亲有焦虑(OR=6.740,95%CI:3.902~11.640)均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的增加相关(P<0.05);以父亲无抑郁母亲无抑郁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无抑郁母亲有抑郁(OR=5.148,95%C...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和自制的家庭因素问卷对武汉市106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ADQ)平均商数为100.03,边界及缺损占13.4%,儿童适应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及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身体状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父母责备、打骂孩子频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贵港市农村儿童杀虫剂中毒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4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对贵港市农村2009年1-12月因杀虫剂中毒而急诊或住院的78例中毒儿童和312名对照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以及家庭结构、监护情况、父母学历、家庭年均总收入、家庭和学校健康教育、儿童危险行为等21个可能与杀虫剂中毒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港市农村儿童杀虫剂中毒的危险因素有3项,分别为随意放置工作服和喷洒器具( OR=3.529,95%CI:1.408 ~8.848)、儿童经常外出玩耍( OR=2.846,95% CI:1.513 ~5.352)、祖辈为监护人(OR=2.187,95%CI:1.187 ~4.029);保护因素有5项,分别为监护频率高(OR=0.408,95% CI:0.205 ~0.811)、知晓中毒预防知识(OR=0.412,95% CI:0.224~0.758)、及时清洗工作服(OR=0.435,95% CI:0.212 ~0.893)、学校设置健康教育课程(OR=0.448,95% CI:0.232 ~0.867)、经常教育儿童不接触毒物(OR=0.462,95% CI:0.227~0.939).结论 农村儿童杀虫剂中毒的发生与儿童自身危险行为、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教育等因素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及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儿童气质问卷(BSQ)、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攻击问题和违纪问题高于女童。家庭矛盾性与躯体诉述因子呈正相关(r=0.130,P<0.05)。男童攻击因子与节律性、趋避性、注意分散度呈负相关(r=-0.133,-0.119,-0.115,P均<0.05),女童抑郁因子与活动水平、坚持性呈负相关(r=-0.125、-0.151,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气质相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应考虑家庭环境和气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农村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及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12月在重庆市3个区抽取822名0~6岁农村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用忽视率和忽视度描述其受忽视状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忽视的相关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忽视率和忽视度分别为35.64%(293/822)、49.69±6.45.男童忽视度(50.23±6.40)高于女童(49.09±6.47)(P<0.05);留守儿童忽视率[40.48%(202/499)]与忽视度(50.64±6.29)均高于非留守儿童[28.17%(91/323),48.23±6.44](P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OR=1.61,95% CI:1.17 ~2.21)、单亲和再婚家庭(OR=1.39,95%CI:1.10~1.76)、在家务农和外出务工的母亲职业(OR=0.81,95%CI:0.73 ~0.90)、冷淡疏远的母子关系(OR=1.42,95% CI:1.02~ 1.97)等情况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忽视.结论 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受忽视程度比较严重,影响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因素为留守儿童、单亲和再婚家庭、在家务农和外出务工的母亲职业、冷淡疏远的母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建化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555-255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部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2 2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题和监护人喂养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长沙市部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9%。各项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历充沛胃口不好占53.5%、外因进食占48.6%、偏食挑食占40.1%、进食习惯不良占36.5%、父母过度关心占23.9%、情绪进食占10.1%、害怕进食占2.4%。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高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值95%CI为0.81(0.71~0.93);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有饮食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存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存在焦虑情绪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1(1.01~1.43)、1.94(1.49~2.49)、1.67(1.25~2.26)、4.28(2.52~7.29)、5.13(3.02~8.71)。结论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7.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