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胸闷2个月,再发1 h”入院。心电图示广泛导联ST段压低并T波高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左前降支中远端弥漫性变细,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术中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后,左前降支狭窄较前恢复,提示广泛导联ST段压低并T波高尖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慢性严重狭窄病变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单中心前展性连续选取典型心绞痛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1mm,其他导联ST段压低或不抬高者作为研究对象,心绞痛缓解后aVR导联ST段抬高≥1mm恢复到等电位线。符合这一标准者共计76例住院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左主干病变特点和其他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目测狭窄程度≥70%,为严重左主干狭窄病变。结果 单纯左主干严重狭窄54例(54/76, 71.1%),左主干病变 前降支近端近开口病变6例(6/76,7.9%);单纯左回旋支狭窄3例(3/76,3.9%); 其他复杂三支血管病变13例(13/76,17.1%)。冠状动脉正常者为零。左主干严重狭窄患者,aVR导联ST段抬高比非左主干患者更明显(0.25±0.10mV vs 0. 20±0.11mV, P<0.001); ST段压低导联多见于II III aVF和V3-V6导联,左主干严重狭窄患者,ST压低导联ST段压低程度比非左主干患者更明显(p<0.001)。这一特点诊断左主干严重狭窄的敏感性为72.7%, 假阳性54.4%,特异性45.4%,符合率61.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心电图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表现进行研究。结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LAD)共有35例,其中30例除前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85.71%),另5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14.29%)。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共有15例,其中14例除下壁、右室、左室后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93.33%),另1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6.67%)。IRA为回旋支(LCX)共有7例,其中4例除下壁、左室后侧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57.14%),另3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42.8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IRA会引起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其他合并狭窄病变血管亦会引起相应导联ST段压低改变。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3岁,因突发胸痛、胸闷8 h于2008年8月4日入院.入院前8 h用力时突发胸痛,胸闷,伴乏力、大汗、恶心等,胸痛持续不缓解,于发病后30 min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VF、V_(1-6)导联ST段均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0.2 mV(见图1),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6岁,因"反复晕厥两天"入院。在当地医院记录心电图提示:V1~V2导联J点抬高伴ST段抬高T波倒置,V3、V4导联ST段水平抬高伴T波直立(图1A)。入院后患者仍反复出现晕厥,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反复发作(图2)。经多次电复律后能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43岁。因胸闷、胸痛就诊,入院2天后凌晨出现胸痛。动态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I、aVL导联ST段显著压低,同时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持续约30min胸痛好转,心电图ST段回落至正常。动态监测心肌标志物未见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狭窄病变,给予地尔硫■联合硝酸酯类药物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由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引起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及有效性。方法8例晕厥发作时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胸闷继发黑矇,无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正常。明确无水、电解质紊乱后,予以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和病因后予以相应的处理。结果10例生化及心脏超声正常。8例发作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的患者,除1例发现右冠脉开口狭窄20%~30%外,其余患者冠脉造影均正常,均置入单腔心室起搏器后使用钙拮抗剂。2例胸闷伴黑矇患者中的1例,造影前Holter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冠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是粥样斑块基础上痉挛所致,直接支架植入。另1例造影前无症状发作,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未予干预,当晚患者症状再发,心电监护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速,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与上相同,急诊植入支架。所有患者随访6月至11年,均健在,无类似发作,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对于冠脉痉挛引起的心律失常,针对其病变基础采用稳定斑块、起搏支持下的抗痉挛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79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年多"于2016年5月20日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患者入院前1年活动后胸闷、胸痛,经休息可缓解,后反复发作,每次经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缓解。入院后血常规、生化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6次/min,Ⅰ、Ⅱ、Ⅲ、aV L、aV F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V_2~V_6导联ST段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 1岁。因用力时出现发作性胸骨后疼痛、胸闷而来我院就诊。常规心电图示:V4~6的ST段水平型下移0 .0 5~0 .1 0mV ,PⅡ>0 .1 1s,且呈双峰型(见图1 )。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房扩大。胸骨后疼痛时,心电图可见到Ⅰ、Ⅱ、Ⅲ、aVF导联J点抬高,V2~5导联的ST段抬高0 .1~0 .8mV ,而上述导联中,室性期前收缩的ST段表现为异常抬高,有的形成单向曲线(见图2 )。该患者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近、中段局限性狭窄75 % ,远端血流TimiⅢ级。  讨论 一般情况下,室性期前收缩的ST T改变多与QRS波群的主…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82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3年余,加重12h于2008年2月19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每次持续3~5min,含服硝酸甘油有效。2007年8月23日静息下出现胸痛,持续30min不缓解,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 mV,予硝酸异山梨酯注射剂治疗后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2导联常规心电图表现在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左前降支(LAD)病变部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70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罪犯血管为LAD.入院后完成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择期行冠脉造影术.分析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表现与LAD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 96.7%的LAD近段狭窄患者,V3导联ST段压低伴V1、V2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7.5%的LAD中段狭窄患者,V3导联有相同改变(P<0.05).V4导联ST-T段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V5、V6导联ST-T段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3导联ST段压低是否伴V1、V2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对LAD病变部位有明显的独立预测价值[OR(95%CI)为33.119),P<0.001].结论 UAP患者胸痛时,12导联常规心电图表现可以用于初步判定LAD近段或中段狭窄部位.  相似文献   

12.
老年女性患者,主因“间断胸痛2月,加重1周”入院。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100%闭塞,于前降支狭窄处植入Excel支架1枚,术后造影远端血流TIMI3级。5天后因“突发胸痛2小时”急诊入院,心电图提示Ⅰ、aVL、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行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原支架内100%闭塞,沿导引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至前降支病变处,反复抽吸,抽出红色血栓2枚及大量白色血栓,经抽吸导管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后送入NC球囊在原支架内扩张。术后造影,无残余管腔狭窄、血管内膜撕裂及夹层形成,远端血流TIMI3级。未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匹伐他汀,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出院后继续口服上述药物治疗,电话随访,患者无胸痛、胸闷发作。  相似文献   

13.
梗塞相关动脉病变位置与入院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AAMI)病人入院心电图 (ECG)不同导联ST段变化预测前降支动脉(LAD)病变位置的价值。 10 7例AAMI病人 ,评价入院ECG每个导联ST段 ,并在 30天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CAG) ,明确引起AAMI病变与主要间隔支 ,第一对角支开口位置关系。IavL导联ST段抬高发生率在第一对角支近端 (Dp) ,远端 (Dd)病变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I 89%Vs 18% ,avL 83%Vs 2 4 %P <0 0 0 2 5~0 0 0 1) ,其发生率主要间隔支近端病变 (Sp)也高于主要间隔支远端病变 (Sd)。Ⅱ ,Ⅲ、avF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Sp病变明显高于Sd病变 (分别为 6 4 %Vs 9% ,90 %Vs 5% ,6 9%Vs 5% ,P <0 0 0 5~ 0 0 0 1) ,I导联ST段上移主要受Dp病变影响 ,而Ⅲ导联ST段下移最具有Sp病变诊断价值。AAMI病人入院ECG额面电轴导联ST段变化有助于明确LAD病变位置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6岁。因胸闷不适就诊,高血压病史1年,无糖尿病,血脂检查正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轻度ST段改变。按Bruce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BP:130/90mmHg,运动至3min24s时患者略感胸闷,Ⅱ导联ST段压低0.1mV,Ⅲ、aVF导联ST压低0.2mV,V5导联ST段压低0.15mV,V6导联ST段压低0.25mV,遂中止运动,运动时心电图见图1,此时患者心率123bpm,血压120/98mmHg,密切观察,运动中止后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持续性胸闷3小时伴发作性意识丧失3次”于2013年6月30日入院.患者3小时前无诱因出现胸闷不适,无明显疼痛,伴出汗,持续半小时后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分钟左右自行恢复清醒,由“120”救护车送至我院就诊.抵达急诊科时测血压106/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单个室性早搏,aVR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0.1 mV,Ⅰ、Ⅱ、Ⅲ、aVF、V1~V4导联ST段广泛性压低0.05~0.30 mV(图1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7岁,因突发胸闷胸痛伴大汗乏力40min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吸烟30余年.于凌晨睡眠过程中突然发病,胸闷胸痛持续不能缓解.入院后查体:血压117/77mmHg,急性面容,神志清楚,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57次/分,血氧饱和度95%,查心电图示V1-V6导联ST段明显压低,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8.
贯壁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梗死面导联 ST段下移病例罕见 ,特予以报道。1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 4(男 2 ,女 2 )例 ,3例年龄为 5 0~ 6 5岁 ,1例 37岁 ,有典型心肌梗死胸痛表现 ,入院后经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女性做冠脉造影检查 ,提示为左主干 90 %狭窄。例 2心电图表现为 T波高尖 ,ST段下移 ,进一步演变为 T波振幅下降 ,ST段回到等电位线。之后的演变与常规心肌梗死相一致。例 1、例 4心电图演变为开始 ST段明显下移 ,高尖 T波 ,例 1很快出现Q波 ,ST段下移程度减低 ,逐渐演变为 ST段上抬。例 4演变为 R…  相似文献   

19.
宗刚军  吴刚勇  王霄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706-1706
男性,25岁,汉族,武警某部队战士。因活动后胸闷1周,伴晕厥1次入院。入院前1周在下楼时突觉胸闷,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约2min后自行清醒。血D-二聚体3.2mg/L(正常〈0.3mg/L)。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心电图:不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1-V3导联T波倒置。  相似文献   

2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9例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 , 组 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 , 组 2 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  组 36例占 6 1.0 1% , 组 2 3例占 38.98%。 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 ST段下移≥ 1mm ,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81% ,92 % ,79%。 组多数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 m,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6 0 % ,6 1% ,5 3%。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 ,而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