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职业应激与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热电厂工龄>2年的498名在职工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有效样本446例;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史、肝肾病史等后,确诊高血压病例84例(男58例,女26例),血压正常者362例.使用付出一回报失衡模式问卷、工作紧张模式问卷和职业应激测量工具对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缓解因素和职业应激反应进行测评;调查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常规法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同醇及空腹血糖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1)将研究中包括的所有因素引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血压史、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中甘油三酯浓度、饮酒及对人负责、内控性、宏观决策、社会支持对高血压存在影响.(2)将付出一回报失衡模式的主要因素和其他相关冈素等同时引入以高血压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的同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父母有高血压史、饮酒、BMI、甘油三酯浓度和内控性对高血压的发生存在影响外,外在付出和付出-回报失衡比值(ERI)也对高血压的发生影响较大(OR分别为1.71和2.43).(3)将工作紧张模式主要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同时引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父母有高血压史、饮酒、BMI、血清中甘油三酯浓度和内控性进入回归方程外,上级支持也进入了方程,且对高血压的发生有保护作用,工作需求和决定自由度等未能进入方程.(4)男性高、低应激水平组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为3.13,P<0.01);而女性不同应激水平组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应激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付出-回报失衡模式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大于工作紧张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情感状态对职业应激与健康关系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某热电厂878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问卷、付出一失衡模式问卷及工作满意感、抑郁症状、身心抱怨和情感问卷.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工作应激或付出一回报失衡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时对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进行控制.结果 负性情感和正性情感与职业应激因素和应激反应存在相关关系(p<0.01).在以工作不满意感、躯体抱怨和抑郁症状为应变量的预测方程中,分别控制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均能减小OR值;控制负性情感时,OR值减小较多;同时控制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OR值减小更为明显,在部分预测方程中,甚至无自变量进入方程.结论 情感状态对职业应激与健康关系存在影响.提示今后在进行职业应激与健康关系研究时,应根据研究指标的不同,考虑对情感因素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对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15名机车调度员进行调查,使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测试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和应激反应,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测定血清中HbAlc浓度.结果 轮班作业组血清中HbAlc浓度(6.63%±1.93%)高于常白班作业组(5.7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5);A型行为倾向与HbAlc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221,P<0.05),组织忠诚度与HbAlc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218,P<0.05);工作负荷需求、工作控制评分组间HbAlc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工作需求、低工作控制评分组血清中HbAlc浓度较高;个性特征中A型行为、内控性、应激易感性和组织忠诚度评分组间血清中HbAlc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行为和应激易感性高水平组HbAlc浓度高于低水平组,内控性和组织忠诚度高水平组HbAlc浓度低于低水平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轮班作业对HbAlc浓度有较大影响(R2=0.082),内控性和工作前景未知性也是影响HbAlc改变的预测因子(R2>0.05).结论 血清中HbAlc可能是预测职业应激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 从填写了有效问卷的电冰箱厂装配线生产工人中随机选择30名无高血压等疾病史的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付出-回报失衡模式、工作内容问卷和职业应激测量工具等问卷进行职业应激测评,使用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测定.使用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职业应激相关因素对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结果 (1)职业应激因素中,角色冲突评分高者收缩压变异性、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和班后30min心率均高于评分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利用评分高者班后30min收缩压均值高于评分低者,决定自由度评分高者舒张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均值高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性工作需求评分高者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均高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付出评分高者心率血压乘积和收缩压变异性均值均高于评分低者.回报评分低者心率均值和班后30 min心率均值均高于评分低者.ERI高者班后30 min舒张压和心率均值均高于ERI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不同职业应激因素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性特征中,外控性评分高者舒张压均值和平均动脉压均值均低于评分低者.忍耐性评分高者班后30 min收缩压均值低于评分低者,组织归属感评分高者班后30 min心率均值低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不同个性特征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激缓解因素中,控制策略评分高者心率变异性均值低于评分低者,上级支持评分低者心率血压乘积和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均高于评分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缓解因素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逐步同归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职业应激因素和每日紧张感、抑郁症状、心理卫生、负性情感对动态血压部分参数有较大预测力(R~2>0.05).结论 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缓解因素和应激反应对动态血压存在影响;动态血压参数可用于现场研究中职业应激评价.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生活应激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杀意念状况,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SLSI、SCL-90和UPI等测量工具对1 300名某综合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6.19%学生曾有"自杀意念",其中39.2%的学生抑郁因子分在中度以上;大学生生活中所承受的挫折、变化、压力、冲突、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是预警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生活应激;大学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预测正确率为94.2%. [结论]该模型为大学生危机心理鉴别干预提供了临床心理学诊断依据,应对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与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和自报式问卷调查方法对13家企业5338名工人进行整群调查,采用修订的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问卷调查职业应激状况.采用肌肉骨骼系统疾患调查表调查过去1年内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和不良姿势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应激因素与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疾患检出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2个职业应激模式主要因子中,躯体需求和付出是臀部疾患的危险因素,而工作控制是臀部疾患的保护因素.当2个模式的主要因素一起分析时,仅有躯体需求是臀部疾患的危险因素.以4种工作类型的分类变量进行分析时,工作紧张是臀部疾患的危险因素,而付出-回报失衡是臀和膝部疾患的危险因素.随着患病部位的增多,工作紧张和付出-回报失衡的危险增加.工作控制的保护作用随患病部位的增加而增大.以连续变量进行分析时,以躯体需求计算的工作紧张是臀部疾患的危险因素,而付出-回报失衡是臀和膝部疾患的危险因素.结论 职业应激与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预防应考虑控制职业应激因素和增加工作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良童年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及皮质醇水平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6名中学生。采用不良童年经历量表(ACE-I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皮质醇水平。结果 不良童年经历与皮质醇水平和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14,P<0.05;r=0.43,P<0.01),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22,P<0.01)。皮质醇水平在不良童年经历和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7,t=2.590,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性别对不良童年经历与抑郁症状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β=0.14,t=2.184,P<0.05);对于女生,皮质醇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05,t=4.176,P<0.05);对于男生,皮质醇不能预测抑郁症状(β=0.00,t=4.209,P>0.05)。结论 皮质醇水平通过不良童年经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职业应激相关因素对睡眠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睡眠障碍、工作内容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93名某铁路货运编组站男性调度员进行睡眠障碍和职业应激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工作需求、工作紧张因素、抑郁症状、躯体症状、每日紧张感、工作心理控制源高水平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低决定自由度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评分与决定自由度、工作需求、工作紧张因素、心理卫生、抑郁症状、状态焦虑、躯体症状、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应激易感性评分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决定自由度、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和工作无意义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职业应激与睡眠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适应性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1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2 902人为调查对象,由学生本人独立填写自制社会人口学特征表、青少年适应量表(修订版)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当场回收问卷。应用EXCEL 2010和Epi Data 3.10进行数据整理,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年级、是否入学新生、父母外出工作情况、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学习生活适应是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1.815(1.531~2.151),3.334(2.421~4.592)、3.217(2.324~4.453)、3.593(2.625~4.918)、2.992(2.169~4.127)、2.204(1.588~3.059),0.739(0.621~0.880),2.071(1.677~2.557),0.847(0.826~0.869),0.836(0.815~0.858),0.833(0.811~0.856);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病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外出工作情况、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学习生活适应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适应性越好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小,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企业员工职业应激对健康生产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获取基本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职业应激与健康生产力的关系.结果 员工的性别、学历、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和参加兴趣小组)、工作要求和社会支持对健康所致总体生产力受损有影响.女性(OR=1.60,95%CI=1.30~1.96)、高学历(以高中及以下为参照,大专OR=1.47,95%CI=1.18~1.83;本科及以上OR=1.98,95%CI=1.60~2.42)、高工作要求(以低工作要求为参照,中等工作要求OR=1.60,95%CI=1.27~2.02;高工作要求OR=1.91,95%CI=1.50~2.42)、低社会支持(以低社会支持为参照,中等社会支持OR=0.65,95%CI=0.53~0.80;高社会支持OR=0.63,95%CI=0.49~0.80)、有不良生活方式[吸烟(OR=1.28,95%CI=1.03~1.60)、饮酒(OR=1.35,95%CI=1.11~1.65)、无规律的体育锻炼(以无体育锻炼为参照,OR=0.65,95%CI=0.54~0.78)和未参加单位的兴趣小组(以不参加为参照,OR=0.72,95%CI=0.57~0.90)]会增大健康生产力受损的风险.结论 员工的职业应激程度影响其生产力;适度降低工作要求、增加社会支持,有利于减少因健康所导致的总体生产力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和性别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在全国9个协作地区选取9.0~18.9岁汉族城乡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男女生各50人,每个地区最低样本量为2000人。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定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青少年的抑郁症 状,评估第二性征(男女童阴毛、女童乳房和男童外生殖器)发育指标。结果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81%,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5.35%和14.43%。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6.41%)高于城市(13.23%)。lO、11岁组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同龄女生(χ2=11.625,P<0.005;χ2<0.005),17岁组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21.5%)高于同龄男生(17.26%)(χ2<0.005)。仅在Tanner发育Ⅱ期,男生抑郁检出率(18.4%)高于女生 (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5)。结论 在特殊年龄段和特定发育阶段,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但还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职业人群的工作环境噪声感知与心血管疾病(CVD)、抑郁症状及其共病的关系,为身心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来自2021年10-12月四川省、贵州省28个地级市和重庆市33个区(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职业人群队列基线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工作环境噪声感知、抑郁症状和CVD史等情况,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模型确定噪声感知类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噪声感知类型与CVD、抑郁症状及其共病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30 509名研究对象,年龄为(36.6±10.5)岁,82.0%为男性。工作环境噪声直接感受、心理影响、听力/睡眠影响程度的增加均会升高单纯CVD、单纯抑郁症状及其共病的患病风险。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噪声感知分为低、中、高和极高水平。与低水平噪声感知相比,噪声感知水平越高,与单纯CVD、单纯抑郁症状和CVD合并抑郁症状的关联越强,其中极高水平噪声感知与低水平相比,单纯CVD、单纯抑郁症状、CVD合并抑郁症状人群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2.14(95%CI:1.73~2.65)倍、8.80(95%CI:7.91~9.78)倍、17.02(95%CI:12.78~22.66)倍。结论 不同噪声感知类型与CVD和抑郁症状有关,对CVD合并抑郁症状危害更大。应降低职业人群工作环境噪声强度,减少患身心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都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状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成都市锦江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共7个睡眠维度。采用老年抑郁问卷自评版(the self-reported version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inventory,GDI-SR)评估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不同睡眠维度问题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87名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0%,总体睡眠障碍率为39.5%。社区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OR=2.738,95%CI:1.394~5.378)、睡眠紊乱(OR=2.351,95%CI:1.060~5.211)、日间功能障碍(OR=5.063,95%CI:2.911~8.805)、使用催眠药物(OR=2.521,95%CI:1.164~5.461)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同.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56例、无自杀行为患者85例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水平,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定.结果 抑郁症自杀未遂组抑郁因子评分[(2.90±1.01)分]高于无自杀行为组[(2.51±0.77)分](t=2.127,P=0.036);抑郁症自杀未遂组血FT3[(3.92±0.52)pmoL/L]低于无自杀行为组[(4.18±0.71)pmoL/L](t=-2.219,P=0.028).结论 伴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征性,低血FT3水平对评估抑郁症自杀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s of functional limitation with food insecur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Using data from 3,624 respondents ages 18to 80 years from two pooled cross-sectional cycles (2011–2012 and 2013–2014)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estimated to asses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limitation and food insecurity, and whether indicators of economic resources mediated an observed interac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ood insecurity accounted for about one-tenth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limit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urthermore,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women and were not explained by variation in economic resources. Food insecurity thus appears to be an indicator of psychological adversity among people with functional limitations, especially women, independent of other indicators of economic resources and hardship. Health promotion and social programs should address food insecurity as a unique dimension of adversity in efforts to improve health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