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大鼠光气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三光气在N,N-二甲基甲酰胺作用下分解生成光气的方法,染毒柜内通入浓度为8.33mg/L的光气。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染毒2、4、6、8h组和空气对照组。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MMP-9的含量。[结果]MMP-9在大鼠光气吸入性肺损伤的模型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并与观察时间延长、肺损伤的加重有相关性。[结论]MMP-9在光气吸入性肺损伤时表达增加,并发挥加重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光气染毒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浓时积与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光气染毒浓时积(Ct)的两个参数(浓度C与时间t)对染毒小鼠急性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探讨光气导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时积和固定浓时积不同浓度与时间进行光气染毒,测定肺脏湿干比、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血清中MDA含量。结果随染毒浓时积增加,小鼠中毒死亡率增加(P〈0.001);浓时积固定为12ml·min时,染毒浓度增加,小鼠中毒死亡率增加(P〈0.01),肺湿干比增加(P〈0.001),肺脏髓过氧化物酶活力和MDA浓度升高(P〈0.05)。结论光气染毒随浓时积增加,动物中毒死亡率升高,但在浓时积相同的条件下,暴露毒剂的浓度与暴露时间对急性中毒的影响不同;暴露毒剂的浓度高低对中毒程度的影响远大于暴露时间的影响,短时间高浓度的光气吸入会比低浓度长时间的光气吸入造成更为严重的肺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日本大耳兔双光气肺损伤后 ,肺泡和肺Ⅱ型细胞磷脂的变化及机制。方法 将 35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10只 )、中毒即刻组 (5只 )、中毒 2h组 (5只 )、中毒 4h组 (5只 )、中毒 8h组 (5只 )、中毒 12h组 (5只 ) ;染毒浓度为 30 0 μg·L-1,中毒后按不同时间点放血法处死实验动物 ,取肺并用肺灌洗液对支气管肺泡进行多次灌洗 ,吸集灌洗液离心取上清 ,检测灌洗液中磷脂含量的变化 ;肺组织作冰冻切片 ,显微分光光度计吸收光谱法进行磷脂定量分析。结果 双光气染毒大鼠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肺泡内磷脂含量明显降低(P <0 .0 1)。双光气致肺损伤初期 ,肺Ⅱ型细胞和肺泡内磷脂含量迅速下降 (P <0 .0 1) ,表现为磷脂分泌功能降低 ;染毒 2h后 ,肺Ⅱ型细胞内磷脂合成增加 ,分泌到肺泡内的磷脂也略有升高 ,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染毒 4h后 ,迟发毒性反应加重 ,表明无论磷脂合成还是分泌功能都受到影响 ,虽然尚存在较低的磷脂分泌功能 ,但回升速度减缓 ;染毒 8h后 ,肺泡内的磷酯含量也呈降低趋势。随染毒时间的变化 ,肺Ⅱ型细胞内外磷脂含量呈对应性改变。结论 双光气中毒可造成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磷脂功能障碍 ;肺损伤早期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减少 ,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对大鼠光气吸入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光气致大鼠肺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光气染毒组、空气对照组、MT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DX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气对照组外吸入8.33 mg/L光气,染毒5 min,于染毒后1h分别从尾静脉注入MT(10 mg/kg)、地塞米松(2.5 mg/kg)、1%乙醇生理盐水(1 ml/kg),于6h后处死动物,测定肺组织湿干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肺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核转录因子(NF-kB)的蛋白含量.结果 与空对照气组比较,光气染毒组肺湿干比、BALF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气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的MDA含量、MPO活力较空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光气染毒组比较,MT处理组MDA含量和MPO活力均降低,SOD活力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光气染毒组比较,MT处理组和DX处理组iNOS及NF-kB蛋白质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T对光气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及抑制iNOS、NF-k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光气急性中毒的剂量-反应关系与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光气急性中毒的剂量-反应关系与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建立光气中毒肺水肿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光气损伤机制及防治手段奠定基础.方法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按3.7、4.3、4.7、5.2、5.7、6.3ml给予40%三光气(BTC);大鼠按2.00、3.03、4.58、6.93、10.50 ml分别给予BTC,动态染毒3 min.随即连续7 d观察其进食、活动及死亡情况.应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小鼠、大鼠光气染毒的LC50.小鼠染毒后4 h,肺脏右叶称量湿重,放入75℃烤箱烘烤24 h,称量肺脏干重,计算肺脏湿干比;取肺脏左叶进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小鼠光气中毒的LC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11.97 g/m^3(9.52~14.42 g/m^3).大鼠光气中毒的LC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13.81 g/m^3(9.16~14.07 g/m^3).光气染毒后,小鼠肺湿干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确定了小鼠、大鼠光气染毒3 min的LC50,并依此成功建立了光气中毒肺水肿模型.  相似文献   

6.
双光气对大鼠肺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光气染毒后不同时间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成分及肺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双光气染毒后,BALF成分的变化程度与肺形态改变密切相关BALF成分分析可作为动物实验中探测双光气所致肺损伤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硫化氢急性中毒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及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基因表达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的影响.方法 将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UTI对照组(8只)、硫化氢染毒组(40只)、UTI干预组(40只).正常对照组和UTI对照组大鼠于染毒柜内吸人与硫化氢同样流量的空气1h,UTI对照组大鼠立即腹腔注射UTI(10万U/kg),2h后处死.硫化氢染毒组和UTI干预组大鼠在染毒柜内吸入硫化氢(浓度为283.515 mg/m3)1h,UTI干预组大鼠立即腹腔注射UTI(10万U/kg),两组大鼠分别于2、6、12、24、48 h处死,每组8只.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Nrf2 mRNA的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6、12 h硫化氢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OD、CAT活力和GSH含量及2、6、12、24h GSH-Px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6、12、24h硫化氢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应时间点硫化氢染毒组比较,UTI干预组6、12h时GSH-Px活力,2、6、12h时CAT活力,2、6、12、24h时GSH含量及2、6、12、24、48 h时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UTI干预组2、6、12h时MDA含量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硫化氧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2、6、12、24 h,硫化氢染毒组肺组织中Nrf2 mRNA表达(0.314±0.011、0.269±0.010、0.246±0.011、0.221士0.0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14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应时间点硫化氢染毒组比较,2、6、12、24、48 h UTI干预组的Nrf2 mRNA表达(0.383:±-0.017、0.377±-0.014、0.425±0.017、0.407±0.011、0.381±0.010)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硫化氢染毒组染毒后24h大鼠肺组织损害明显,UTI干预组大鼠肺损伤较硫化氢染毒组有所减轻.UTI干预组12、24、48 h时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硫化氢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氧化应激和Nrf2活化是参与硫化氢中毒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因素,UTI能抑制氧自由基产生,纠正氧化还原失衡,上调Nrf2 mRNA表达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肺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本院近28年120例急性光气中毒的病例资料。重点对发病时间,临床所见,诊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急性光气中毒的潜伏期1.5h-3d,中,重度中毒组中,现场及时处理组的潜伏期较未及时处理组延长(P<0.05),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体征为主,其中呼吸频速,发疳,泡沫痰主要发生在重度中毒组中的ARDS病例,心肌损害发生率各中毒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轻度中毒组中,入院时X线胸片异常率显著高于肺部听诊阳性率(P<0.01),结论:急性光气中毒时,若现场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潜伏期延长,肺是靶器官,心肌损害发生率随着中毒程度的加重而增加,X线胸片改变往往早于临床体征,可作为早期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气染毒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光气染毒组,每组共30只;动物置于染毒箱内,对照组动物吸入空气5 min,染毒组动物吸入浓度为8.33 mg/L的光气5 min;在染毒后1、3、6、12、24 h,采用质量分数为20%的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采集血液样本和肝脏组织,进行血气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在对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染毒3 h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明显下降,6 h达到最低点,分别为(58.67±8.64)mm Hg(临床呼吸衰竭标准60 mm Hg)和(202.30±29.80)mm Hg(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300 mm H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200 mm Hg);3 h和6 h时染毒组ALT明显高于对照组(t=6.399,P0.01;t=4.165,P0.01),AST在各时间点均有升高(P0.05)。1 h时染毒组肝脏器系数较对照组升高(t=2.982,P=0.01),在3 h、6 h时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3.780,P0.01;t=4.633,P0.01),12 h、24 h时较前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4;t=2.594,P=0.03)。HE染色后可见染毒组肝细胞索间红细胞浸润多见,且越接近中央静脉区越严重,在染毒3 h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缓解,24 h时接近正常。结论光气染毒可以引起肝内淤血、肝质量增加和转氨酶增高,此可能与吸入光气后导致的低氧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及随之发生的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4-羟基壬烯醛(4-HNE)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染毒组、UTI干预组,每组24只.染毒组、UTI干预组PQ灌胃(80 mg/kg)染毒建立SD大鼠肺损伤模型;对照组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UTI干预组于PQ灌胃后30 min腹腔内注射UTI 10万U/kg;对照组、染毒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不同处理后12、24、48、72 h观察3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检测肺组织中4HNE表达.结果 染毒后12h,染毒组和UTI干预组大鼠肺组织4-HNE表达升高,48h达高峰,72 h 4-HNE表达下降,但仍较高.与对照组组比较,染毒组和干预组大鼠肺组织4-HNE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干预组大鼠肺组织4-HNE表达明显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染毒组、干预组肺泡毛细血管扩张,伴弥漫性肺出血,肺泡腔塌陷,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干预组较染毒组为轻.结论 PQ中毒时4-HNE表达增强;UTI能减少4-HNE的产生,减轻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浓时积(concentration×time,Ct)光气致大鼠急性死亡和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个光气染毒组,Ct分别为3ml×3min,15ml×lmin,7.5ml×2min,5ml×3min及10mlx3min(30ml/min).染毒后观察24 h,计算病死(比)率.免疫组化法测定染毒后24 h的肝脏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以无动物死亡组作为氧化损伤观察组,染毒后24 h测定肺脏湿干比、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1)病死比:对照组(0/10)、3×3组(0/10)、15×1组(0/10)、7.5 x 2组(4/10)、5×3组(4/10)、10×3组(10/10);(2)NF-κB:除对照组外,染毒组均有表达,15×1组最明显;(3)氧化损伤:对照组、3×3组和15×1组无动物死亡,作为氧化损伤观察组.各组肺湿干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1组肝脏MDA、肝脏和血清SOD较对照组升高(P<0.05);3×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值相同时,染毒时间越长,中毒越重,表明光气吸入导致动物死亡的过程中,染毒时间的作用大于染毒浓度;而非致死剂量的光气吸入造成的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则与染毒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碳酸缓冲液对大鼠光气肺损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鹏  梁欣  海春旭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454-1456
目的 探讨光气肺水肿形成机理及碳酸缓冲液对大鼠光气中毒的影响。方法  4 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 2ml碳酸缓冲液治疗组、0 5ml碳酸缓冲液治疗组。光气染毒后 5min ,阳性对照组注射 0 5ml生理盐水 ,两个治疗组分别注射碳酸盐缓冲液 (碳酸缓冲液 :Na2 CO3 /NaHCO3 pH :7 6 ,0 1mmol/L) 0 2和0 5ml,3h后处死采血并开胸取肺 ,用荧光分光法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测量并计算肺湿干比。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光气染毒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血清GSH显著降低 (P <0 0 1) ,肝脏GSSG显著升高 (P <0 0 5 ) ,肺湿干比增大 (P <0 0 5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给予碳酸缓冲液治疗组血清MDA均显著降低 ,0 5ml碳酸缓冲液对血清MDA的抑制作用更强 (P <0 0 5 ) ;两个碳酸缓冲液治疗组血清GSH升高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的肺湿干比有所降低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光气中毒后出现氧化损伤 ,抗氧化剂GSH损耗严重 ;给予碳酸缓冲液可以缓解光气中毒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Wiste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中毒组24只,SF治疗组24只。对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PQ15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染毒同时、染毒后4、24、48h腹腔注射SF(50mg/kg),分别于染毒后8、24、48、72h各组处死动物6只,测定大鼠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及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鼠染毒后8、24、48、72h血浆及肺组织中的SOD活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及ET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毒组比较,SF治疗组血浆24、48、72hSOD活力[(13.63±1.85)、(12.46±1.65)、(11.87±1.83)U/mg]和肺组织8、24、48、72h中的SOD活力[(1.42±0.26)、(1.09±0.21)、(0.89±0.81)、(0.69±0.13)U/mg]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点血浆及肺组织MDA及ET含量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SF可使PQ中毒致肺损伤的血浆肺组织SOD活力明显上升,使MDA及ET含量下降,能改善PQ中毒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高效氯氰菊酯动式吸入染毒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农药连续动式染毒的方法,为开展农药毒理学2~4阶段试验创造必备条件。方法试验以液体农药(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用2种浓度的稀释液进行雾化,在雾化过程中的3个时间段,于实验动物呼吸带水平设4个采样点,用多孔玻璃板吸收管采样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定量,对染毒柜内的农药浓度进行测定。进而考察连续动式吸入染毒试验过程中农药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低剂量染毒组平均浓度为(99±24)mg/m3,高剂量染毒组平均浓度为(850±183)mg/m3。平均温度为(24.9±1.5)℃。平均湿度为(35.5±3.5)%。结论各个采样点平均浓度比较接近。表明染毒柜内低、高剂量毒物浓度的均匀性、稳定性比较好,达到连续动式吸入染毒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动式吸入染毒装置在评价液体化学物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动式吸入染毒装置检测化学物的吸入毒性。方法以某液体化学物(农药)为受试毒物,经雾化瓶向染毒柜内连续输送受试毒物空气,对大鼠进行吸入染毒,观察柜内毒物和温度、湿度的均衡性及毒物浓度上升时间;用该实验装置,采取一次最大剂量限度法进行4种农药的吸入毒性测定。结果实验数据经F检验,动物呼吸带对角线4位点毒气浓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0 min与其后各时点毒气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0 min后各时点毒气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柜内温度、湿度有随染毒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但变化在21℃±2℃,50%±3%范围内,其升高幅度未能影响毒物浓度的改变;4种农药的吸入毒性均为低毒,柜内受试物浓度恒定。结论在室温19℃~22℃、毒气流量1.0m~3/h条件下,柜内温度、湿度基本恒定,对毒物浓度无明显影响;柜内毒物浓度上升迅速,20min内即趋于平衡;柜内毒物浓度分布均匀且变化小,2h内基本稳定,能满足液体毒物的吸入毒性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兔经口染毒百草枯的毒物效应动力学规律。
  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以2 mL/kg体质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染毒组(6只):以1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高剂量染毒组(8只):以2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各组家兔分别在染毒前和染毒后8 h、24 h、72 h及7 d采集外周血用于生化指标、细胞因子和血气分析指标的检测;染毒后7 d,取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高剂量染毒组有2只家兔分别于染毒后30 h和75 h死亡(不纳入统计)。染毒动物在观察期的体质量增加量低于对照组(P < 0.05),高、低剂量染毒组之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尿素、肌酐、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升高幅度更大;高剂量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 < 0.05)。百草枯可致急性肺损伤和早期肺纤维化等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论  经口染毒百草枯可导致生长受限,部分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还可引起肺组织损伤。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百草枯中毒救治措施的动物实验提供基础数据,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氧复合梭曼中毒脑组织Ca^2 /CaMPKⅡ活性抑制机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技术,观察模拟4000m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后12,24,48h脑组织CaM含量以及钙/钙调蛋白激酶Ⅱ(Ca^2 /CaM-PKⅡ)活性的变化影响。结果 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后脑组织CaM含量在中毒后24h明显高于单纯中毒组,缺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缺氧中毒组脑组织Ca^2 /CaM-PKⅡ活性在中毒后48h明显低于单纯中毒组,缺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而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可对抗这种改变。结论 CaM,Ca^2 /CaM-PKⅡ在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大鼠脑组织损伤机理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阿维菌素吸入性慢性中毒致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将80只3月龄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纯净水)和低(0.02‰)、中(0.03‰)、高(0.06‰)浓度阿维菌素染毒组,每组20只。将50ml纯净水或相应浓度阿维菌素微乳剂溶液在染毒柜内进行超声雾化,采用静吸式吸入染毒,4h/d,连续染毒40d。分别于染毒20、40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各浓度阿维菌素染毒组大鼠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和纤维化,并呈剂量效应关系,但时间效应不明显;对照组未见异常。提示阿维菌素吸入性慢性中毒可致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SCI后引起肺损伤肺组织中NMDA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36只Wister大鼠SCI造模后分为模型组(A组)和MK-801处理组(B组),在12h、1d、3d 3个时间点(各6只)处死大鼠,B组动物均于处死前6h腹腔给予0.1mg/kg MK-801。另设6只为对照组,取肺组织测W/D、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和蛋白漏出量,并观察肺显微形态的变化。结果病理结果示A组大鼠伤后12h即有出血、水肿,伤后3d达到高峰,MK-801可以改善上述情况且可明显减轻SCI后W/D、红、白细胞记数及蛋白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大鼠急性SCI后早期出现肺组织出血和水肿,这可能是早期呼吸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的病理基础,并可能以激活上调NMDA受体而引起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异丙酚对大鼠百草枯中毒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120只大鼠PQ 50 mg/kg一次性灌胃染毒,建立中毒大鼠肺损伤模型,异丙酚组(60只)于PQ染毒后1 h以二异丙酚腹腔注射10 mg/kg,2次/d,连续4d;染毒组(60只)于PQ染毒后1 h给予与异丙酚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1 ml/kg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于不同处理后1、3、7、14和28 d 5个时间点测定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Y)含量,并观察3组大鼠中毒表现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异丙酚组与染毒组比较,中毒表现明显减轻,血浆MDA含量1、3和7 d时分别为(4.31±0.94)、(4.04±0.87)、(3.24±1.14)nmol/ml,较对应染毒组[(10.15±3.15)、(6.97±1.65)、(5.44±0.66)nmol/ml]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ALF中MDA含量1.3 d时分别为(3.47±1.09)、(2.79±1.11)nmol/ml,比染毒组[(5.58±1.19)、(4.86±1.89) nmol/ml]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1、3 d时分别为(7.54±0.63)、(8.41±1.23)nmol/ml,较染毒组[(10.20±2.43)、(10.71±171)nmol/ml]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BALF中细胞计数1、3和7 d组明显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异丙酚组肺组织水肿、充血及炎细胞浸润减轻。结论异丙酚能降低PQ中毒大鼠体内MDA含量,可能对PQ中毒大鼠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