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合并血脂异常63例(68.5%),高血压59例(64.1%),2型糖尿病27例,有脑梗死病史者22例。所有病例均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以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均伴随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造影均有冠脉狭窄,73.2%为多支血管病变。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对缺血性心肌病诊断具有决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应激性心肌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1990年日本学者Satoh首先在日本发现并对其进行了描述[1]:其主要表现为胸痛,同时伴有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异常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  相似文献   

3.
<正>应激性心肌病由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Sato首次描述报道,多由强烈应激诱发。近年来临床发现,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心电图、心功能异常。现就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诱发的酷似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NSC)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3岁,代主诉:"全身乏力伴头痛1d"于2018年8月1日入院。现病史:1d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全身乏力,跌倒在地,未伤及头部,伴头痛不适,无恶心呕吐,同时患  相似文献   

4.
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方法 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 2 1例冠心病患者精神应激 (心算 10min)前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 精神应激时心率由 ( 78± 16 )增加到 ( 91± 2 2 )次 /min(P <0 0 0 1) ;收缩压由 ( 14 4± 2 2 )上升到 ( 16 6± 2 9)mmHg( 1mmHg =0 133kPa) (P <0 0 0 1) ;舒张压由 ( 93± 8)上升到 ( 10 1± 11)mmHg(P <0 0 5 ) ;心率收缩压乘积由 ( 11 4±3 3)增加到 ( 15 6± 5 7)次 /min·mmHg·10 3 (P <0 0 0 1)。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病变 ( 2 2处 )段内径由应激前的 ( 1 97± 0 5 7)mm降至 ( 1 6 6± 0 5 2 )mm (P <0 0 1) ,休息 10min后为 ( 1 75± 0 6 2 )mm ,仍明显小于应激前的 ( 1 97± 0 5 7)mm(P <0 0 5 )。结论 精神应激使冠心病患者心率血压明显增高 ,病变段冠状动脉内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以短暂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可逆性心肌病,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后女性,发病前常有强烈的精神或躯体应激。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心肌顿抑、雌激素缺乏、冠状动脉血管结构异常、基因突变与遗传易感性。目前,最被认可的机制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而最新研究发现心肌顿抑在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激性心肌病是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胸痛的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心肌酶学可以有轻到中度升高;心脏超声表现为短暂的左室心尖-中段气球样改变,运动减弱伴基底段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狭窄.心室造影提示收缩末期可见左室心尖一中段的心腔扩大、基底段缩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应激性心肌病是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胸痛的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心肌酶学可以有轻到中度升高;心脏超声表现为短暂的左室心尖一中段气球样改变.运动减弱伴基底段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狭窄,心室造影提示收缩末期可见左室心尖一中段的心腔扩大、基底段缩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应激性心肌病于1990年由日本学者最先报道~([1]),国内报道始见于2007年~([2,3]),研究~([4,5])显示,本病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相近似,本文对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目前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是确立有无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方法。造影结果对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或旁路手术选择可提供最可靠的信息〔1〕。进行CAG时 ,多数医院从股动脉入路。近几年国内少数几家大医院尚选择从桡动脉穿刺的方法。我院从 1 999年开始 ,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比较其优缺点。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自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6月 ,住院择期行CAG的患者资料完整者共 31 0例。其中男 2 31例 ,女 79例 ;年龄 2 4~ 74( 5 4 .4± 1 8.6)岁。1 .2   方法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200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入选冠脉扩张患者25例进行研究.并按日期配对入选冠脉粥样硬化组25例和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 冠脉扩张患者大部分为男性(72%).只有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3例患者合并了高血压.所有患者均以胸痛入院,其中9例有ST段改变,4例为ST段抬高.冠脉扩张患者中最常受累的血管是右冠脉(76%),其次为左前降支(60%),左回旋支(48%)和左主干(8%);其中单支受累的患者占44%,而3支受累者占36%.与粥样硬化相比,冠脉扩张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冠脉扩张组合并糖尿病为12%,粥样硬化组为48%,正常组为16%),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等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扩张以男性好发,合并糖尿病较低,右冠脉为最常受累血管,而且以单支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例行介入治疗 ,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修复术。结果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中 ,发生于右冠状动脉者 5例 (41 7% ) ,发生于左冠状动脉者 7例(5 8 3% ) ,其中前降支 3例 ,左回旋支 3例 ,同时源于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者 1例。在这 12例中 ,发生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者 6例 (5 0 % ) ,瘘入右房者 3例 (2 5 % ) ,瘘入左房者 2例 (16 7% ) ,瘘入右室 1例(8 3% )。 3例行介入治疗患者 ,经 6个月随访观察 ,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最佳方法。在治疗方面 ,目前除手术治疗外 ,介入治疗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 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0%,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 min,JR组为(33.1±12.5) 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 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 min,JR组为(2.9±1.5) m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 ml,JR组为(72.8±12.2) ml,(P<0.05);右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 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O%,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min,JR组为(33.1±12.5)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min,JR组为(2.9±1.5)ra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ml,JR组为(72.8±12.2)ml,(P〈0.05);有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及检出率,总结其冠状动脉分布的优势情况,并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资料,记录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和类型,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总数2031例,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6例(2.3%).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6例(56.5%),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多于左冠状动脉(19例,41.3%).其中以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为最常见类型,占总异常的28.3%(13例).并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37例(80.4%),其中17例(37.0%)累及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结论 我国老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多见于右冠状动脉,其中具有潜在临床危险的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为最常见类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patterns and frequency of anomalous coronary origin with angiography in the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omalous coronar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angiographic data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iography in Beij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Those with 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i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assessment and significant sten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 was recorded.Results Among 2031 patients, 46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with an incidence rate of 2.3%. Right coronary artery was the most common anomalous vessel, being involved in 26 patients (56.5%). The anomalous origin was more frequent in right coronary artery than in left coronary artery (41.3%). The most common anomaly was right coronary artery arising from left coronary sinus in 13 patients (28.3%). Significan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the anomalous arteries were seen in 37 patients (80.4%). Conclusions In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is more frequent in right coronary artery, the most common anomaly resides in right coronary artery arising from left coronary sinus. The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y increases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意义。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例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为(39.2±17.9)岁。其中10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确诊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全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而确定诊断。其中9例患者行外科手术重建冠状动脉,2例患者拒绝手术,1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而失去手术时机。手术患者中2例患者因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而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患者因合并冠心病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7±13)个月,患者术后均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UCG提示: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从[(47.4±7.2)mm减小到(41.8±6.5)mm,P0.01],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FS)从[(24.3±11.3)%增至(36.1±11.6)%,P0.01)]。未手术治疗患者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失访,1例仍时有活动后气短、心慌等症状。结论: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除了冠状动脉造影,UCG和冠状动脉CT等无创检查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心脏血供,从而防止猝死、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男,68岁,胸痛伴背部放射痛3d,于2006年6月15日入院。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示Ⅰ、Ⅱ、aVL、V3~6导联的ST段压低>0.05mm,拟诊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给予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既往有高血压史1年,口服钙拮抗剂等,血压控制较好。2型糖尿病史1年,服用格列齐特等药物,血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 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共 6 1例 ,占 2 1 %。其中 84 1 %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 ,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 4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 ,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对介入诊疗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国人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的冠脉造影检出率,并探讨其与冠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和类型,以及合并冠脉狭窄的情况。结果 409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脉起源异常者32例,检出率为0 78%,其中右冠脉异常起源最为多见,占总数的65 6%;合并冠脉狭窄者共11例(占34 3% ), 其中仅5例(占15 6% )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且无1例冠脉狭窄单独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结论 国人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其中以右冠脉起源异常最为多见,冠脉起源异常与冠脉狭窄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已是公认的救治理念。在发病早期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指南对AMI再灌注治疗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入院至溶栓开始时间(door to needle,D2N)、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2B)、总缺血时间;并且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