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异常因素的变化情况,探讨咬合板治疗TMD的机理。方法:选取34名用咬合板治疗的TMD患者,记录其戴用咬合板后2个月时的咬合特征及临床症状,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TMD患者治疗后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减小,闭合时间与侧方分离时间明显较治疗前缩短,早接触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但前伸分离时间、非工作侧干扰及前伸干扰的出现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咬合板对于纠正力中心位置、减小早接触的发生率、缩短闭合时间及侧方分离时间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TMD患者的关系向着更加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其有效治疗TMD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咬合病与TMD临床新概念与发展研讨会于2021年6月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就咬合与颞下颌紊乱病临床常见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热烈讨论.研讨会分别举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和主题论坛座谈讨论两部分.在学术报告部分,专家分别就咬合与颞下颌紊乱病新认识及其治疗的关系、临床治疗中咬合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和后牙种植固定修复后咬合变化规律与辨证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T-scan咬合力计评价咬合纸对咬合板调(牙合)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咬合不协调所致的咀嚼肌疼痛患者,佩戴咬合板后,先用咬合纸对其进行调(牙合),达到咬合纸调(牙合)标准后再用T-scan检查调(牙合)效果,如有早接触点或(牙合)干扰点,继续调(牙合),直至无早接触及(牙合)干扰点,观察T-scan指导调(牙合)前后的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有无差异。结果 T-scan指导调(牙合)后的咬合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左侧牙弓咬合分离时间、右侧牙弓咬合分离时间、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均小于T-scan指导调(牙合)前。其中,T-scan指导调(牙合)后的咬合分离时间、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相较于T-scan指导调(牙合)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咬合纸检查咬合时,对于动态早接触点及(牙合)干扰点存在不足,在临床上可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2)T-scan咬合力计相较于咬合纸,能准确定位异常咬合接触点,指导咬合纸对咬合板调(牙合)后,患者的咬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68例(急性期30例,慢性期38例),每组又分两个亚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①戴咬合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两种咬合板缓解疼痛的程度无明显差异;②戴咬合板后功能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但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疼痛缓解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能缓解TMD疼痛,松弛型咬合板缓解TMD急性患者疼痛症状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牙合)重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红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3(3):171-173
目的:观察(牙合)重建治疗老年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暂时性咬合板治疗26例因后牙缺失或重度磨耗所导致的老年TMD患者,3个月后待症状缓解时以金属烤瓷冠桥或可摘局部义齿对其进行永久性(牙合)重建治疗,随访时间(牙合)重建后3个月至3年.结果:戴暂时性咬合板3个月时,患者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症状消失分别为80.7%、56.5%和70.6%;永久性(牙合)重建后随访以上各项指标为88.4%、69.6%和82.3%.结论:(牙合)重建治疗对于老年人因后牙缺失及重度磨耗所致的TMD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应用T ScanII咬合分析仪对 32例TMD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TMD患者的牙合力中心偏离中线的程度大于对照组 ,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长 ,早接触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非工作侧牙合干扰及前伸牙合干扰的出现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接触是与TMD发病有密切关系的牙合因素 ,牙合力中心、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可作为判断TMD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利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并评价调(牙合)对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例因TMD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取观测模型,分析其咬合,并进行调(牙合).根据调骀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个月后多数患者的颌面部肌肉酸痛、无力、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等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1)调(牙合)是治疗TMD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咬合力计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出咬合接触点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9.
流体静力牙合垫在TM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流体静力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选择5例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先用流体静力牙合垫辅助建立下颌肌位,再制作硬树脂牙合垫保持该位置.结果患者戴流体静力牙合垫一周,大多数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后随访1年,疗效稳定.结论流体静力牙合垫可能是一种诊断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辅助装置,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和比较正常人群与TMD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接触情况及牙弓宽度情况,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个临床病例分为2组,A组TMD患者50例,B组正常人群(对照组)70例,通过对2组人群的咬合接触情况、牙弓宽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牙尖交错位时,TMD患者的无咬合接触牙齿数高于正常人群;牙弓宽度较正常人群窄(P﹤0.05)。结论:TMD发病与咬合接触少,牙弓宽度窄这2个解剖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1.
CHEN Yu-qin CHENG Hui-juan QIAN Hai-xin ZHANG Fu-qiang Kawazoe Takayoshi Masahiro tanaka Kosuke kashiwagi.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8,(2)
目的:考察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稳定性垫或再定位垫治疗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忠者,比较治疗前后张口度、颌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中疼痛34例,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4例,单纯性疼痛20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治疗前疼痛指数和张口度分别为7.5±2.09和26.5±5.12mm,治疗后分别为2.4±1.58和40.1±5.03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关节弹响41例,治疗后18例弹响消失,16例弹响减轻。对照组中有2例弹响自行消失,3例疼痛自行缓解,其余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13.
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TMD患者牙列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牙列缺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9例牙列缺损、余留牙重度磨耗、低位咬合同时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并作半年、1年、3年追踪复查。检查项目为咀嚼功能与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8.73%、100%、93.67%,修复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恢复缺失牙功能的同时,能有效缓解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面容,提高咀嚼功能,固定松动牙,防止食物嵌塞。 相似文献
14.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TMD患者牙列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牙列缺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9例牙列缺损、余留牙重度磨耗、低位咬合同时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并作半年、1 年、3年追踪复查。检查项目为咀嚼功能与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8.73%、100%、93.67%,修复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恢复缺失牙功能的同时,能有效缓解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面容,提高咀嚼功能,固定松动牙,防止食物嵌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电子咬合记录仪(TScan)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从而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各咬合指标的改善程度及T-scan电子咬合记录仪用于咬合研究的意义。方法经关节门诊确诊为TMD病例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13~37岁,针对不同患者TMD情况,为每例病人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法及目标。治疗前后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T-scan咬合记录仪,分别记录[牙合]力中心在前后向与左右向的位移,[牙合]力不对称指数,[牙合]接触点,[牙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时间。记录结果从T-scansoftware4.02存贮并输出。结果TMD患者在正畸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临床检查无疼痛、开口受限;5例弹响消失,7例有单侧轻度开口初、中期弹响,1例有双侧开口初弹响。主观上8例明显自觉咬合舒适程度明显改善。T-scan检查可见咬[牙合]力中心位移在前后向及左右向位移均减小(P〈0.05),袷[牙合]布分更接近中心(Pdo.05),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骀力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P〈0.05);但咬合接触点及接触面积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咬合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MD患者的[牙合]治疗应针对患者个性处理,[牙合]力分布及咬合中心点可以作为TMD正畸治疗前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联合软垫对垂直距离过低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垂直距离过低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对其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联合软垫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做3个月和半年的随访,用Fricton指数和临床症状评价效果。结果 1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Fricton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半年较3个月下降更为明显,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3个月和半年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半年与3个月比较JP、MP、PI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可以在修复牙列缺损、恢复垂直距离的同时联合软垫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相似文献
17.
18.
梁秋娟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7):435-437
提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众多。咬合板作为一种保守、可逆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在TMD的治疗上。然而,各类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调(牙合)对TMD慢性疼痛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调[牙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TMD伴慢性口颌面痛患者21例,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予以本课题组所报道的方法进行调[牙合]治疗,以建立平稳咬合接触为目标,对照组作模拟调[牙合]。检测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1月时疼痛指数(VAS)、开口度及咬合力水平。结果:治疗组VAS降低(p=0.000),开口度增加(p=0.008),咬合力有所增加(p=0.050),与对照组相差显著。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以建立自然牙列稳定咬合接触关系为目的的调[牙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