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格列喹酮治疗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治疗组:口服格列喹酮30~60 mg,3次/d口服,餐前服用.对照组:格列苯脲2.5mg,每天2次,餐前服用.两组治疗等同,治疗前禁用一切降血糖药物或能影响血糖的药物.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格列喹酮治疗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治疗组:口服格列喹酮30~60 mg,3次/d口服,餐前服用。对照组:格列苯脲2.5mg,每天2次,餐前服用。两组治疗等同,治疗前禁用一切降血糖药物或能影响血糖的药物。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格列喹酮、预混胰岛素对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降糖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就诊的应用二甲双胍和DPP4I控制血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格列喹酮和预混胰岛素组,比较两组血糖、体重变化及低血糖情况.结果 格列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格列喹酮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DKD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喹酮组和胰岛素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糖控制及胰岛功能指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AC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4周时,格列喹酮组ACR低于胰岛素组[5.28(2.74,8.85)vs 11.87(7.18,19.35)mg/mmol,P=0.001]。格列喹酮组尿β2微球蛋白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胰岛素组[(0.64±0.40)vs(1.24±0.90)mg/L(P0.01)]。两组血糖控制程度相当,但格列喹酮组低血糖事件少于胰岛素组。治疗后格列喹酮组IR改善优于胰岛素组。结论格列喹酮改善DKD的疗效可能与其治疗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改善、更少低血糖风险及IR的改善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联合使用格列喹酮和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0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均地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分别为8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格列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水平、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结果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以及Hb A1c水平均出现下降,组间比较可知,观察组的2 h PG以及Hb A1c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喹酮联合阿卡波糖的治疗方法 ,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用格列喹酮,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2 h PG以及Hb A1c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格列喹酮对小鼠成肌细胞(C2C12)葡萄糖摄取及葡萄糖转运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体4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格列喹酮干预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胰岛素组(1×10-7mol/L胰岛素)、格列喹酮组(1×10-5mol/L格列喹酮)、格列喹酮+胰岛素组(1×10-5mol/L格列喹酮+1×10-7mol/L胰岛素).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水平,DMEM组葡萄糖含量平均值减去其余各孔葡萄糖含量算得各孔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液闪计数法检测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量;采用半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葡萄糖转运体4 mRNA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格列喹酮组C2C1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11.0±0.5)vs(7.9±0.6)mmol/L,q=0.36,P<0.01];格列喹酮+胰岛素组C2C1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较胰岛素组增多[(13.8±0.7)vs(12.3±0.6)mmol/L,q=0.72,P<0.01].胰岛素组、格列喹酮组C2C1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均增加,分别为空白组的(1.68±0.09)、(1.52±0.23)、(1.23±0.16)倍(q值分别为14.78、11.30、5.00,均P<0.01);格列喹酮组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增加较格列苯脲组明显(q=6.30,P<0.01),格列喹酮+胰岛素组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为空白组的(1.93±0.12)倍(q=13.04,P<0.01),且明显高于胰岛素组(q=5.43,P<0.01).格列喹酮组C2C12细胞葡萄糖转运体4 mRNA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格列喹酮可促进C2C1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并未增加C2C12细胞葡萄糖转运体4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64岁主诉血糖升高8年。现病史患者8年前因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就诊,查随机血糖9.5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期间先后服用过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罗格列酮、阿卡波糖等多种口服降糖药,后因血糖控制不佳,1年前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采用预混人胰岛素30R一天两次和二甲双胍500mg Tid。因使用预混人胰岛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用单药和(或)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二甲双胍缓释片分别联合格列喹酮或阿卡波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研究方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74例,女66例,平均年龄(56±10)岁,随机分为二甲双胍(1500 mg/d)+格列喹酮(初始剂量为30 mg,2次/d)组70例和二甲双胍(1500 mg/d)+阿卡波糖(初始剂量为50mg,2次/d)组70例,维持治疗14周.在基线和治疗结束时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和胰岛素反应等检查.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为因变量,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基线时β胰岛功能和体重指数、治疗分组后,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经14周治疗后,两组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格列喹酮组为(7.4±1.1)%,阿卡波糖组为(7.8±1.1)%,格列喹酮组下降幅度更大,平均HbA1c下降1.7%(t=-4.404,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1c<6.5%的达标率在格列喹酮组有高于阿卡波糖组趋势(25.71%比12.86%,χ2=3.72,P=0.054).(2)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各自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二甲双胍+格列喹酮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件良好.结论 格列喹酮在单药和(或)联合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中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HbA1c达标率较高的同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利格列汀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5月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抽取其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除了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外,再加上安慰剂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是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利格列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利格列汀应用在经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却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加强患者的血糖稳定,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Hb A1C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效控制血糖,同时还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予盐酸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24例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口服降糖治疗的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吡格列酮组3组,治疗1年。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骨钙素、尿吡啶酚/尿肌酐(尿PYD/Cr)。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结果二甲双胍组腰椎骨密度平均增加0.49%,髋部骨密度平均增加1.82%。而吡格列酮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分别下降1.46%和1.97%左右。治疗后二甲双胍组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吡格列酮组。结论与吡格列酮组比较,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男性糖尿病患者髋部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评价不同磺脲类药物控制新发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波动的作用特征,对比其胰岛素促泌作用模式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病程小于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磺脲类药物干预1个月:格列喹酮组16例(60mg/早,30mg/晚),格列齐特组13例(80mg/早,80mg/晚),格列苯脲组11例(2.5mg/早,2.5mg/晚)。各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均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和葡萄糖耐量一胰岛素释放试验(OGTF-IRT,分别在服糖前30、0min、糖负荷后15、30、45、60、120和180rain留取静脉血标本),同时采集空腹血送检各项代谢指标;对比干预前后血糖波动和胰岛素分泌特征的变化,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格列喹酮和格列奇特组干预后果糖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17.5%和14.8%[分别为(257±49)、(212±40)μmol/L;(2374-52)、(202±31)Ixmol/L;t=2.098、2.052,均P〈0.05];干预后3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5),其中格列喹酮组和格列奇特组干预后MAGE降幅(分别为42.2%、36.6%)明显优于格列苯脲组的27.0%(分别为6.6±2.3,3.8±2.0;7.0±2.3,4.4±1.6;6.44-1.2,4.74-1.8;t=3.977、2.349、2.977,均P〈0.05);干预后格列喹酮组和格列奇特组的血糖谱曲线相对平稳,血糖波动特征类似;格列苯脲组清晨空腹血糖偏低,而早餐后、晚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强于其他2组,血糖曲线显著分离;格列喹酮干预后胰岛素分泌速率分别在30和60min达峰,120min降至基线水平;格列奇特与之非常类似;格列苯脲组胰岛素分泌速率达峰时间延迟,峰值更高,高胰岛素血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MAGE与糖负荷后45、60min胰岛素分泌速率显著相关(r=-0.342、-0.386,均P〈0.05)。结论格列喹酮和格列奇特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改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与其刺激胰岛β细胞快速双峰分泌胰岛素的拟生理促泌模式有关;格列苯脲低血糖发生风险相对较大,与其强而持久的促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北京丰台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取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胰岛功能指标、糖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的应用,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改善其糖代谢紊乱状态,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5.
糖适平(格列喹酮)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本文通过对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该药前后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糖水平的观察,来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分成2组,吡格列酮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28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w,治疗前后均检上述指标。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无差异(P>0.05);(2)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NF-α、FFA、胰岛素水平下降(P<0.01),IR明显改善。结论吡格列酮能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甘精胰岛素(来得时(R))与盐酸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78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甘精胰岛素(来得时(R))组,B组为精蛋白锌胰岛素(诺和灵N)组,两组均口服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后空腹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吡格列酮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按发病前有无口服吡格列酮分为吡格列酮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0例),另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抽血测定三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396.5±67.3μg/L比290.8±75.5μg/L)和C反应蛋白浓度(8.73±2.59 mg/L比3.21±1.11 mg/L)明显升高,吡格列酮可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339.2±79.8μg/L)和C反应蛋白浓度(6.33±2.25 mg/L)。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吡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之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吡格列酮30 mg(早饭前),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早晚餐前)。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第2周后空腹血糖、饭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含量及饭后2 h胰岛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用药2周后空腹血糖含量、饭后2 h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空腹胰岛素和饭后2 h胰岛素均呈现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吡格列酮30 mg(早饭前),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早晚餐前)。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第2周后空腹血糖、饭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含量及饭后2 h胰岛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用药2周后空腹血糖含量、饭后2 h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空腹胰岛素和饭后2 h胰岛素均呈现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