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前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菌脑)与病毒性脑炎(病脑)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菌脑20例、病脑19例血浆PCT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吸附法(ELISA)测其脑脊液IL-6含量,血CRP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 与病脑组比较,菌脑组血浆PCT和CRP及脑脊液IL-6含量明显升高,其诊断灵敏性为100.0%,特异性为89.5%,明显优于CRP和IL-6。结论 PCT是鉴别菌脑与病脑灵敏、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炎脑膜脑炎(腮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液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比较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2水平.方法放射免疫法.结果腮脑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液β2M均明显高于正常,β2M恢复期脑脊液下降;4例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β2M高于腮脑.结论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时β2M在颅内局部合成.脑脊液β2M含量测定对于CNS的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肋腺炎脑膜脑炎脑脊液和血液β2微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腮腺炎脑膜脑炎(腮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液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比较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2水平。 方法放射免疫法。 结果腮脑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液β2M均明显高于正常,β2M恢复期脑脊液下降;4例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β2M高于腮脑。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时β2M在颅内局部合成。脑脊液β2M含量测定对于CNS的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内谷氨酸盐升高与发生惊厥或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关系。设计 前瞻性的对照定群研究。地点 拥有 36张床位的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初级儿科转诊中心。患儿  1999~ 2 0 0 1年 5 5名因可疑脑膜炎而行腰穿的 0~ 18岁患儿。方法与结果  2 3名经脑脊液 /血培养及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为试验组 ,对照组 32例。试验组年龄中位数 1岁(0~ 15 2岁 ) ,对照组 0 3岁 (0~ 17岁 )。试验组脑脊液平均白细胞数 2 70 7± 3897,对照组 14 8± 2 5 9(P <0 0 1)。试验组脑脊液谷氨酸盐平均水平 (6 0 5± 88 4 )mol/L ,对照组为 (4 9± 11)mol/L(P <0 0 1)。 2 3例脑膜炎患儿仅 10例作了第 2次腰穿。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显示脑脊液白细胞数与谷氨酸盐含量无关。尽管对照组部分患儿脑脊液谷氨酸盐含量升高 ,但无一例发生惊厥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试验组 4例于入院后发生惊厥 ,10例因此次感染于出院时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 / 3的脑膜炎患儿发生惊厥 ,且复查腰穿显示脑脊液谷氨酸盐水平持续升高。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 70 %发生神经系统合并症 (P =0 0 4 )。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盐含量升高 ,且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较长。然而本研究显示脑脊液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脑脊液中CK-BB浓度测定对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意义。方法:测定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85例患儿脑脊液中CK-BB浓度,其中,经确诊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6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32例。结果:以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7例作为对照组,其CSF中CK-BB浓度为(0.90±0.63) U/L,病毒性脑膜脑炎中CK-BB为(1.20±0.52) U/L;细菌性脑膜炎的CSF中CK-BB浓度为(32.40±13.60) U/L,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t=2.95,P<0.01)和对照组(t=3.12,P<0.01)。结论:脑脊液中CK-BB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脊液 (CSF)γ 干扰素 (IFN 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14例化脓性脑膜炎 (PM)、30例病毒性脑膜炎 (VM)及2 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SF中IFN γ、G CSF、TNF α、IL 6及IL 8水平。结果 PM组G CSF及IL 8[(132± 4 1)、(2 5 3± 0 5 6 ) μg/L]水平明显高于VM组 [(5 3± 2 2 )、(0 5 3± 0 4 6 ) μg/L](P <0 0 0 1) ;IFN γ在VM组 [(2 0± 0 4 ) μg/L]水平明显高于PM组 [(0 8± 0 5 ) μg/L](P <0 0 1) ;各脑膜炎组中TNF α及IL 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 CSF及IL 8水平增高程度与CSF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IFN γ增高程度与CSF白细胞数及葡萄糖定量间无相关性。结论G CSF、INF γ及IL 8在CSF中显著增高有助于PM与非PM的鉴别诊断 ;TNF α、IL 6在感染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其在CSF中的变化对感染性脑膜炎患儿鉴别诊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脑脊液14-3-3蛋白在不同类型脑膜炎中的变化及在判断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22例病毒性脑膜炎、20例细菌性脑膜炎及15例单纯热性惊厥对照组脑脊液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条带,并用ELISA定量检测14-3-3蛋白水平,同时与临床表现、预后、EEG、头颅CT或MR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中14-3-3蛋白阳性率为65.0%(13/22例),病毒性脑膜炎组阳性率为27.3%(6/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定量检测中,与对照组[(0.9±0.1)μg/L]比较,细菌性脑膜炎组[(5.6±0.2) μg/L]及病毒性脑膜炎组[(3.2±0.3) μg/L]脑脊液14-3-3蛋白水平均升高,治疗后14-3-3蛋白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表现、影像学、EEG表现脑损伤严重的病例,脑脊液中14-3-3蛋白也明显升高;在预后方面,14-3-3蛋白明显升高的病例,预后差,表现为癫(痫)、死亡等.结论 脑脊液14-3-3蛋白可用于鉴别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同时14-3-3蛋白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特殊改变的EB病毒性脑膜脑炎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Epstein Barr)病毒性脑膜脑炎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脑炎一样 ,一般情况下 ,脑脊液生化改变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升高 ,糖正常。而蛋白明显升高 ,糖明显降低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此种患儿极易误诊为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 2 0 0 1~ 2 0 0 3年收治的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 ,糖明显降低的 5例EB病毒性脑膜脑炎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1例 ;发病年龄 1~ 2岁 2例 ,4~14岁 3例。夏季发病 3例 ,冬季发病 2例。临床诊断标准 :(1)具有脑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及体征。 (2 )脑脊液EB病毒抗体IgM阳性或IgG抗体 4倍升高 ;外周血…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10月对我院住院的 4 7例细菌性脑炎 (BM )、10 3例病毒性脑炎 (VE)及 87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脑脊液补体C3 、C4含量进行测定 ,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1.BM组 4 7例 ,男 2 7例 ,女 2 0例 ;年龄32d~ 8岁。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细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TB)脑脊液 (CSF)改变[1] 和 (或 )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其中脑膜炎双球菌 6例 ,肺炎双球菌 5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结核性脑膜炎 12例 (10例脑脊液和血抗酸结核杆菌抗体阳性 ,4例粟粒性肺结核 ,2例浸润性肺结…  相似文献   

11.
12.
Nutrients regulate protein metabolism both in an acute fashion and on a long-term basis. The ingestion of meals is associated with a dramatic switch from an overall catabolic state to a state of net protein anabolism. The acute response of protein metabolism to meal ingestion is mediated, in part, by an increase in insulin secretion, itself a consequence of glucose absorption. Whereas insulin may primarily suppress rates of proteolysis, amino aci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imul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that follows food intake.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on protein metabolism depend on the energy supply, the source of the energy (carbohydrate versus fat) and dietary protein intake. Finally, specific amino acids, such as glutamine, may play an additional role as protein anabolic agents.  相似文献   

13.
Nutrients regulate protein metabolism both in an acute fashion and on a long-term basis. The ingestion of meals is associated with a dramatic switch from an overall catabolic state to a state of net protein anabolism. The acute response of protein metabolism to meal ingestion is mediated, in part, by an increase in insulin secretion, itself a consequence of glucose absorption. Whereas insulin may primarily suppress rates of proteolysis, amino aci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imul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that follows food intake.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on protein metabolism depend on the energy supply, the source of the energy (carbohydrate versus fat) and dietary protein intake. Finally, specific amino acids, such as glutamine, may play an additional role as protein anabolic agents.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脂质代谢障碍疾病,由于FH早期就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因此目前越来越强调患者自儿童期就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文章综述他汀类药物治疗儿童FH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皮质激素在癫痫中的应用已有近50a的历史,现已证明其对某些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Landau—Kleffner综合征、Rassmussen综合征、具有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癫痫综合征等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皮质激素在癫(癎)中的应用已有近50 a的历史,现已证明其对某些癫(癎)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landau-Kleffner综合征、Rassmussen综合征、具有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的癫(癎)综合征等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神经营养因子(NT)是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的一类因子,近来发现它们也参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病。该文通过回顾NT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着重阐述NT在调节哮喘的气道炎性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有望开辟哮喘新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氨磷汀在儿童肿瘤化疗中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肿瘤32例患儿,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患儿在同一化疗方案中使用氨磷汀辅助治疗后黏膜损伤、骨髓抑制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及刺激因子应用时间及氨磷汀的不良反应。结果氨磷汀辅助治疗组发生黏膜溃疡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9例;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5×109/L持续时间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和刺激因子应用时间缩短。两组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低体温、皮疹、低血压等情况,化疗后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对肝功能影响程度相似;氨磷汀组低钙血症尤其是低钙性抽搐发生率高。结论氨磷汀能够有效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不良反应较低,可在儿童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