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移植全部或部分肝脏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是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之一,随着各种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临床上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去功能仍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3.
郭源  臧运金 《山东医药》2003,43(30):51-52
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由于受者免疫系统识别供体异体抗原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最终可导致移植物破坏和功能丧失。肝脏是公认的移植特惠器官 ,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没有肾、心脏等脏器移植严重 ,推测与肝细胞所携带的表面抗原较少有关。然而 ,排斥反应依然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占肝移植死亡原因的 10 %~ 2 0 %。1 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类型  临床上 ,根据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和组织学改变将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1.1 超急性排斥反应 在肝移植中非常罕见 ,其是由抗体…  相似文献   

4.
OKT3治疗肝移植术后激素冲击无效的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有3例肝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后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使用OKT3后逆转,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天起 《山东医药》2006,46(6):72-73
心脏移植工作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冯霞  闵祥花  赵学梅 《山东医药》2009,49(45):15-15
2008年6月-2009年8月,我院对149例终末期尿毒症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其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经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凤辉  刘军 《山东医药》2005,45(17):63-64
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常见,尽管随着免疫抑制剂的改进和应用,其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文献报道仍高达20%~80%,对急性排斥反应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肝脏移植近期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肝功能恢复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并处理肝移植术后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也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2005年1月-2006年7月,我院共施行成人原位肝移植63例其中38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现报告如下进行原因分析并总结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江华  纪文斌 《传染病信息》2006,19(4):192-193,221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优思弗)对原位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率、住院治疗时间及90d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总结10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优思弗治疗组78例,未使用优思弗27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他克莫司(FK506)或皮质类固醇作为免疫抑制剂。结果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多次发作的病例数显著小于对照组(2:7,P=0.01),严重的细菌感染率明显降低(3%:33%,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4d:47d,P=0.03)和更高的90d存活率(97%:85%,P=0.04)。结论基于FK506的免疫抑制疗法中加入优思弗,可减少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作次数,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状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故术后早期加强肝功能监护,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预防再损伤尤为重要。2002年4月~2002年8月,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术13例,术后监护期患者恢复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肝移植后排斥反应与血栓形成监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寻找监测肝移植后排斥反应、血栓形成、冲击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方法 随机观察肝移植患者 41例 ,其中出现排斥反应 16例 (急性排斥 12例、慢性排斥 4例 )。定期检测凝血因子Ⅶ、(FⅦ )、Ⅷ (FⅧ )、Ⅸ (FⅨ )和Ⅺ (FⅪ ) ,血栓调节蛋白 (sTM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①肝移植后有排斥者FⅦ ( 73 .3 %± 7.9%)和FⅧ ( 75 .7%± 9.1%)均明显降低 ,sTM [( 6.2 7± 0 .2 2 )ng/ml]、vWF( 114 .6%± 6.8%)和D 二聚体 [( 5 .5 1± 0 .65 )mg/L]则明显升高。②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者FⅦ ( 69.4%± 8.8%)、FⅨ ( 70 .3 %± 6.3 %)、FⅪ( 60 .0 %± 9.7%)均明显降低 ,在术后第 13天达最低水平。③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并有排斥反应者 ,血FⅦ ( 4 5 .3 %± 2 .5 %)、FⅪ ( 5 0 .7%± 5 .6%)活性比有血栓无排斥者更低 ,而sTM [( 7.42± 0 .48)ng/ml]、vWF( 12 2 .7%± 5 .7%)和D 二聚体 [( 6.3 5± 1.18)mg/L]则升高更明显。④急性排斥患者sTM [( 7.88± 0 .2 9)ng/ml]高于慢性排斥者 [( 6.3 5± 0 .3 4)ng/ml]。⑤在冲击治疗无效组患者 ,sTM [( 8.3 0± 0 .19)ng/ml]和D 二聚体 [( 8.3 2± 0 .99)mg/L]均明显高于有效组 [( 3 .82± 0 .2 2 )ng/ml、( 4 .3 0± 0 .  相似文献   

13.
原位肝移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其可能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对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3年4月至2001年12月间的肝移植病例住院期间术后近期发生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位患者实施了89例次肝移植,6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同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12.4%(11/89)。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可能是发生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程度随术中输血量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5.714,P<0.05);术后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合适的病例选择,维持凝血机制及出入量的平衡是降低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对此进行鉴别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多种并发症的病理表现时有重叠,给病理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因此,单纯的组织形态学诊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索特异的诊断指标已成为当前肝移植病理诊断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黄酸对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60只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各20只。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 L/d灌胃,环孢素组予环孢素A 10 mg/(kg·d)腹腔注射,大黄酸组予大黄酸20 mg/(kg·d)口服。连续干预7 d后每组各处死大鼠10只,取腔静脉血,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ALT、AST、LDH水平,ELISA法测血清TNF-α、IL-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观察肝脏病变情况,计算肝组织排斥活动指数(RAI)。记录各组未处死大鼠的生存期。结果 术后1周,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血清ALT、AST、LDH、TNF-α、IL-2和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肝组织标本均呈现重度排斥反应;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分别有3、4例标本呈重度排斥反应,余均为中度排斥反应。环孢素组、大黄酸组RA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存活期长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大黄酸可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生存期,效果与环孢素A相近。  相似文献   

16.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于2008年2月15日入院.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6年,经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于2006年、2007年10月分别出现消化道出血,经脾切除术等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为75%~85%。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直接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早期并发症的及时发现治疗和护理是确保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生化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AR)的诊断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AR的发生率 ;分析AR组、保存 再灌注损伤 (PRI)组移植肝活检前患者生化检测值。结果  42例次移植肝活检 ,17次发生AR ,2 2次为PRI ;3次为药物中毒。生化检测AR组 ,随发病进展 ,ALT、AST逐渐增高 ,成正相关 (P <0 .0 5 ) ;PRI组随发病进展 ,ALT、AST逐渐降低 ,成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政禄  张淑英  李卉  蔡文娟  张乃鑫 《肝脏》2004,9(4):217-220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肝移值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病理组织学表现,探讨相关的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136例(200例次)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汇管区内炎细胞浸润136例(200例次);小叶间静脉和(或)中央静脉内皮炎116例(170例次);小叶间胆管上皮变性和(或)炎细胞浸润136例(200例次);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103例(151例次);肝细胞水肿和气球样变性83例(126例次);肝细胞嗜酸性变和点、灶性坏死76例(161例次)。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后体内的分布与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采用双袖套法制作原位肝移植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与贴壁法富集受体BM-MSCs.CFSE标记术后经门静脉注入,荧光显微镜分别观测术后1wk,2 wk,1mo肝脾肺肾组织中BM- MSCs的分布及各时间点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免疫排斥情况.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所得到的BM-MSCs为比较一致的球形单个核细胞,台盼蓝染色细胞活力达98%左右,其他细胞少见.BM-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至第3代后较为纯化.应用CFSE可快速高效的标记贴壁BM-MSCs.移植的BM-MSCs主要在受体肝脏中聚集,1mo后略有减少,而脾肺肾组织内BM-MSCs在1mo后仅有极少分布.B组无BM-MSCs输入与C组有BM-MSCs输入肝功能比较,C组肝功能有明显好转,B,C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F=63.179,P<0.01),B,C组各时段肝功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1.026,P<0.01).C组肝组织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减轻.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输注受体BM-MSCs可有效缓解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