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全方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1]。此方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若配伍得当,可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病,是中医异病同治之代表方剂。本文将重点阐述旋覆代赭汤在脑病科常见疾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正> 旋覆代赭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张氏以本方治伤寒汗、吐、下后,表解,因中阳虚所致心下痞鞕、噫气不除之证,其实,它不仅用于外感热病后中阳虚阻之证,而对内伤杂病中由于中气虚弱、痰湿偏眭、肝气上逆而致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症,亦可加减使用,每获显效。此外,对肝气肝阳并亢之高血压、眩晕、胸胁痛、心悸怔忡;吐血、衄血而见肝经气火上逆者;和妊娠呕吐等,以本方随证加减,每多有  相似文献   

3.
杨宪煌 《光明中医》2000,15(6):21-22
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究其原委 ,不外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多为实痛新病 ;虚痛是气血津液失于濡养 ,阳失温煦而致 ,其治疗古代医家早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 ,用补益方法治虚痛已有不少论述 ,如大、小建中汤 ,理中丸治疗中虚之腹痛 ,猪肤汤治疗少阴病阴亏之咽痛 ,桂枝新加汤治疗大阳病汗后营气不足之身痛等。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 ,对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腹痛 ,头痛、身痛等义理明了。明·张介宾在《质疑录》中说“凡属诸痛之虚者 ,不可以不补也”。清·程钟龄曰 :“若属虚痛 ,必须补之”。清·…  相似文献   

4.
杨广林 《国医论坛》1997,12(3):13-14
旋复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即用本方治汗、吐、下后,表解而中气受伤,胃气因虚上逆,以致心下痞鞕,噫气不除之证。笔者根据有关理论及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加减应用本方,不仅治疗外感热病之后的病证,临床上对杂病,如胃气不和、胃虚浊气上逆所致的反胃呕吐、呃逆、胃痛,以及眩晕、心悸、郁证、胁痛、顿咳、咳血、哮喘诸证,广泛使用,均取得满意的疗效。1胃痛胃痛即胃脘痛。胃以降为顺,邪干胃腑,阻碍气机,胃失和降,上逆而为病。笔者常用本…  相似文献   

5.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7.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有这样一段条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主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对于条文中尾句“若  相似文献   

8.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9.
朱振铎教授从事临床、教学数十载,尤擅长治疗老年喘病,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现将朱师治喘精要整理如下. 1 病机当明三要 喘病多缠绵,及至老年脏腑虚衰,其症尤重.正如张景岳所说:"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则深."盖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肺失宣降则气逆上冲,肾不摄纳则呼多吸少.  相似文献   

10.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病势、导邪外出。即当病邪有外解、上越、下趋的倾向时,及时使用汗、吐、下等法,使邪去病除。一、运用范围因势利导是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这一原则主要用于正盛邪实的三阳证,或因实致虚、本实标虚及因虚致实、标证危急者。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之病,化热入腑,燥屎内结,正虚邪实,其病危急,虽有正虚,但邪实较甚,标证为急,故宜大承气汤,急攻其下。此  相似文献   

11.
贺涛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33-33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下气涤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应用于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气虚上逆之证,内伤杂病中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证。  相似文献   

12.
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历代医学家对咳嗽的证治有许多的.如《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之要,惟此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二日内伤,而尽之矣.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刚宜补而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清而润之".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咳嗽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4.太阳病误治伤阳、伤阴,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汗法原属太阳病之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运用下法、吐法不当,常损伤阳气或津液。若平素阳虚,误治伤阳,则病从寒化;若素体阳热偏胜,误治伤津,则病从热化;亦有胃虚  相似文献   

14.
汗症证治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汁症,临床上颇为多见,笔者对其症诊治颇有体会,现简介如下。1头汁头为诸阳之会。“但头汁出者”,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种。实者多为中焦湿热上蒸;虚者见于大病之后或病危之时,老年气喘者亦可见之。若在重病后期突然额汗大出,则是虚阳上越,津随气脱之危象,尤当详辨。实证治  相似文献   

15.
里阴证概念里阴证是与里阳证相对 ,是病位在里的阴性证 ,《伤寒论》称之为太阴病。《伤寒论》第 2 73条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也即里阴证的提纲 ,是说里虚饮聚 ,故腹满而吐、食不下 ,胃中不但有寒饮 ,而且不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1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小柴胡汤变方,熊燕主任医师认为其补虚泻实,镇静安神,既解半表半里之邪,又补中焦之虚,同时又解阳明之热,降逆上冲之气,可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只要辨证精准,每可效若桴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对熊燕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内科杂病颇有体会,特将其临床经典验案举隅如下,与同道共飨。  相似文献   

17.
复视,为目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目内障”、“视物易形”、“视正若邪”等范畴。其病机理为肝肾两虚、精气衰亏所致。《灵枢经·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  相似文献   

18.
高承琪 《北京中医》2009,(9):669-670
颜正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因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肝火亢盛、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阴不足及阴阳两虚等证型。临证常以10种方药辨证加减治疗。对于肝肾阴虚、虚阳上亢之高血压病眩晕则选用其创制的潜降汤,补益肝肾、潜阳安神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若肺阴亏虚,燥热内盛,影响肺主呼吸之功能,导致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可累及心君;若胃阴已虚,脾胃失于受纳,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可致心肾不交,病变及心。对老年糖尿病并心功能异常心气虚证的患者,治疗上以补益心气为主;若为心阳不足之证,应注意温补心阳,但在温补时不宜过分辛燥或辛散,以免更伤阴液;心血瘀阻证治应活血化瘀;痰瘀阻脉证治疗上则应以活血化瘀及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20.
甘草泻心汤和乌梅丸治疗胃痞、顽固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二者病机均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虚实夹杂证。临床根据其病机治疗其他疑难杂症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