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洁 《医学与社会》2004,17(2):37-38
中医和西医这2种医学体系分别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至16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了2种医学体系同时并存、相互争鸣的局面。西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不断地向中医界渗透、冲击。从而出现了“汇通学派”,其后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尝试。西医学的引进逐步影响、改变着中医界人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中西医2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式,主导着中医…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医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无非都是研究人体及其疾病规律。西医属于现代科技范畴,中医属于中国传统科技范畴,西医对症治疗,中医对因治疗。因此,对中西医进行比较,得出中医的文化特质,对发展中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希腊医学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和命运。可是,具有根深蒂固原子论传统的欧罗巴人,信守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原则,在人体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还原分析和实验求证的方法,使古希腊医学从思辨走向描述和结构时代,这是顺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自古崇尚元气论的中国人,按照整体系统思维的原则,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使中医学一脉相承地进入思辨和系统时代,正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两种哲学传统、两种思维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两种生命图景。一个是实体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他们是世界映人人类思维中产生二重化的结果,是科学认识多元化的反映,是人类思维本性和实践本性所固有的,两者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准确把握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演进阶段,对中医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和意义才有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西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中医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统一。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之所以提出"中西医结合",正是因为中、西医学之间存在差异。西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真与求实,而中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善与求实,求真与求善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具象思维,其思维是由"象"到"证"的过程。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其思维过程是由"病"到"因"。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的学习不能采取简单对号入座的线性思维模式,正确的方法是用中医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中医,才可继承好中医,进而开展好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6.
1956年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中西医结合”50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简单,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越来越深刻地显示出来,引起一些人的动摇和怀疑。中西医统一是必然的,又是有条件的,“可通约”的单项理论将统一于一元化真理,“不可通约”的理论将各自独立发展统一于一元化的理论体系,这是两个层次上的统一,将在世界范围实现,统一的基本模式是“A+B+ab+C”。应当正确地总结50年的实践经验,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阶段,把研究的着眼点从“结合点”深入到“差异点”,研究方式从单纯的中医与西医的结合研究发展为以现代科学为武器,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题进行攻坚,这些难题的突破可望带来医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是医学中两种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西医学运用微观分析方法,突出器质性变化,强调仪器诊断,提倡辨病论治;中医学运用宏观整体思维,突出功能性变化,强调人诊人治,提倡辨证论治。在现代形势下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学习,建立和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发展中医学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比较与中医现代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整体医学,由于运用了不同分析经验的方法,产生了中、西医对人体生命科学认知的差异。整体与局部的认知观是一对互有缺陷的分析方法,但这个缺陷迄今无法找到合适的弥补措施。故围绕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各自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整体医学进行了框架式的思考。从探讨中、西医的发展之路入手,寻找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首先是中医诊断技术的现代化,并对该切入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文化渊源为视角比较分析中医和西医两种术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维特征。中医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由此决定了中医术语有其自身的特点。绝大多数中医术语是在古代中国医药典籍中通过隐喻,以类比的方式命名。体现了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和特征。而西医术语中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不仅反映出西方医学深受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也使其在术语构成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折射出西医学中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中、西医术语文化渊源的对比能为促进中、西医学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于提高中医英译的质量水平、推动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医学具有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从科技史、文化史出发,结合系统科学成果,探讨中西医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自然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医学在文化与思维等多个层面既对立又统一,具有类似阴阳的属性,中医文化有阴柔之韵.在文化品格上,西医偏重“求真”,中医重“求美”(包含“求真”),力求达到“至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两者相互依赖。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进行文化教学。中医院校从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过度,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期间通过对中西医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更具针对性的交际能力,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赵存娥,女,1939年生,山西定襄人,教授,主任医师。196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教学、科研及临床35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中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在注重教学改革,潜心于教学法研究,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第1~6届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会上均交流并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论著,所撰“教育心理学在藏象教学中的应用”获1994年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及参编论著20余部。问:您从事教学多年,…  相似文献   

14.
强调加强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中医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②目前形势下加强中医的发展才是我们的客观优势;③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显示出的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已有五十余年,迄今仍遭质疑。中医、西医究竟该怎样结合?文中提出必须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与中医思维惯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惯性。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当然是相通的。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的分析来看,中国文化和中医在思维模式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体验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中医是一门整体医学科学,它是以阴阳五行等抽象内容相结合的思维层次。西医则是以诸如细胞组织等进行具体分析的思维层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面各有不同。加上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用中医药学(中医学古籍)的传统理论,从传统中医护理学在历史与发展、理论背景、护理程序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临床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临床思维方式不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索中医临床正确思维方式是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