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经鼻上颌部CT扫描,而后对所有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显示本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大多表现为一侧上颌窦混浊化,有的同时累及相邻其他鼻窦;鼻腔内见肿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甚均匀,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窦腔可见膨胀性增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亦可见窦壁骨质增厚,硬化。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CT特征,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CT特征.结果 单窦或单侧鼻赛发病30例,双侧鼻窭发病4例.发现病灶38个,其中34个位于上颌窦.冠状位CT表现:窦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其中28个病灶内可见点状、结节状、团片状钙化,29个窦壁增厚及窭腔变小,8个窦壁骨质破坏.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34个;合并鼻腔、鼻窦息肉7个.34例中检出各种变异76个.结论 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其内散在钙化并窦壁增厚.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区;可有鼻窦骨质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鼻部韦格纳肉芽肿,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鼻窦炎症状、鼻粘膜干燥结痂和鼻出血。结果:3例韦格纳肉芽肿局限于鼻部,其余5例为全身性韦格纳肉芽肿。CT表现:①鼻窦炎表现。②鼻腔内充以软组织影,鼻甲、鼻中隔破坏。③早期上颌窦内壁破坏,晚期鼻窦骨质增生、硬化,窦壁增厚,出现“双线”征。④2例随访观察鼻甲、鼻中隔破坏较前明显,4例鼻甲、鼻中隔改变未见加重,6例上颌窦壁骨质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双线”征。窦腔变小。结论:鼻甲、鼻中隔破坏。鼻腔充以软组织影,鼻窦壁“双线”征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征象;CT可准确显示鼻部韦格纳肉芽肿侵及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病变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点斑块状钙化36例,窦腔高密度影内见气泡影19例。34例见上颌窦窦壁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24例。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窦霉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且资料较完整的17例上颌窦霉菌病CT表现。结果CT扫描发现发病部位窦腔内充以密度较高、边界较清的软组织影,伴有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结论上颌窦霉菌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可将其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临床特征以及新的分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1)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影;(2)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样钙化影25例(73.5%);(3)窦腔高密度湿浊影中有气泡影8例;(4)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5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3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表现,如窦腔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线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等。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后组织病理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奶酪状黏涕、鼻阻塞感及鼻区痛。鼻内镜检查:12例受累侧鼻腔内均可见息肉、黏膜水肿,鼻窦腔内均见真菌分泌物。结果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半组鼻窦3例,累及全组鼻窦9例。CT平扫12例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伴有不规则条状、匍行性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软组织窗),边界清楚,也可伴有云雾状高密度影(骨窗),边界模糊;CT值80~110HU,平均92.5HU。11例鼻窦膨胀,窦壁骨质变形、变薄10例,8例窦壁骨质侵蚀。8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其中4例累及眼眶,2例累及颅内,2例同时累及眼眶和颅内。结论 半组或全组鼻窦充满软组织影,伴有多发典型的高密度影是诊断本病的特征性CT征象,根据此征象可能首先提出本病的诊断。CT不但可以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和临床资料,总结CT特征,结合临床,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CT多单侧受累(23例)。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及其内斑点、团块及条状钙化(21例),分布在中间15例,散在4例,边缘2例。窦壁增厚7例,窦壁骨质吸收4例。5例均误诊为一般上颌窦炎。结论与窦壁无关的腔内钙化是CT诊断较可靠特征。无钙化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临床和基础病。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表现为①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②常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③单侧上颌窦发病,少累及其它鼻窦;④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⑤增强扫描软组织影呈轻度不均匀的强化。结论:真菌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6.
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是以涕血为特征。常规CT扫描证实,病变仅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15)、环形钙化(6)、团块状钙化(5);局限性骨质破坏及增生。结论霉菌性上颌寞炎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有特异性表现,常规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方伟  张世胜  陈首名  罗鹰 《西南军医》2011,13(6):1003-100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螺旋CT扫描结果及鼻内镜术中表现、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单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影像诊断考虑为上颌窦真菌球(FB);16例患者双侧上颌窦、筛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以单侧上颌窦为主),影像诊断考虑为变应性真菌性上颌窦炎(AFRS);3例患者鼻窦CT未见明显的钙化点、斑及骨质吸收破坏,术前考虑为慢性鼻窦炎(双侧),31例均经鼻内镜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病。结论 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孝桥  闫福明 《西南军医》2011,13(4):667-668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服务临床.方法 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3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和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32例,其中单侧上颌窦发病25例;双侧鼻窦发病5例;单纯额窦发病1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鼻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高,其内多数可见钙化影,窦壁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CT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附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周围脂肪层、窦腔外软组织肿块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2例恶性组和139例良性组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16/22),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13/22)、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11/22)有显著意义。而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和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在窦壁骨质改变中正确区别是骨质吸收改建,还是侵蚀破坏是关键,扫描方法:冠状位优于轴位,二者结合更加全面准确。结论:鼻腔付鼻窦的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与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是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CT扫描方法以冠状位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在CT扫描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将自2000-01-2006-07就诊我科的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66例(70侧,均术后证实),仔细阅CT片,总结特点及变化.结果 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个鼻窦窦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以单侧多见,病变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呈斑点状或团块状、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部分病例可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