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在平时的劳动或运动中,伸展幅度基本上是处在功能不到位状态,使软组织老化,从而加速软组织伸展性的减退,则过早地出现不良姿势和运动能力的下降。由此作者介绍了9种锻炼方法及禁忌证,对一般的锻炼者和老年人及其康复者下肢后肌群伸展性的锻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前先进行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 MW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以及生理耗能指数(PCI)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及运动效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治疗2周、8周后,发现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BS[(48.23±8.97)分]以及PCI[(0.234±0.176)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54.38±6.17)分]、10 MWT[(0.83±0.51)m/s]、FMA-L[(25.6±6.04)分]以及PCI[(0.221±0.135)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双桥运动时下肢肌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双桥运动时偏瘫病人下肢主要屈伸肌群的收缩情况。方法:测定10例正常人和36例偏瘫病人在双桥运动时股四头肌、绳肌、胫前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表面积分肌电值,并比较两侧同名肌的比值。结果:双桥运动时,仅大腿肌有明显的肌电活动,正常人两侧对称(P>005),偏瘫病人患侧大腿肌的肌电变化明显低于健侧(P<005);小腿肌在运动前后肌电变化不明显。结论:双桥运动对抑制偏瘫病人下肢的协同模式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对颈椎曲度异常患者恢复生理曲度的临床价值,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有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加牵引治疗,住院治疗2周,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X线变化。结果:2组2有效率及X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优于单纯的牵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治疗,观察组34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84.38%),且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组复发率低。结论: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将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效果确切,达到协同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后功能锻炼时间与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金枝  王瑛 《护理研究》2005,19(3):506-507
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正常功能。但是很多骨折术后病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而导致关节强直、屈曲挛缩而影响骨折术后治疗的效果。病人由于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直接影响术后病人工作、生活。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刘东梅  程丽云 《护理研究》2009,23(23):2078-2079
从特发性炎性肌病病人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安全性,锻炼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炎性肌病功能锻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炎性肌病病人功能锻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梅  程丽云 《护理研究》2009,(8):2078-2079
从特发性炎性肌病病人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安全性,锻炼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炎性肌病功能锻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赖敏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33-4833
目的 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时的下肢肌肉锻炼、腰背肌锻炼及床边腰肌锻炼的方法。结果 196例患者功能评定优160例,良28例,可8例,随访优良率为95.8%。结论 功能锻炼是防止术后发生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力肌群锻炼对脊柱疼痛、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以随机分组法将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00例脊柱关节疼痛患者均分成A组和B组,分别施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重力肌群锻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脊柱功能、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B组治疗优良率(97.00%)高于A组(88.00%...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石中嫣  谭权汉  朱旭英 《新医学》2021,52(7):545-54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入组治疗2周和4周后对患侧髋关节屈曲肌力(MMT)、股四头肌肌张力(MAS)、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MT、MAS、、FMA-LE和BI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MMT、MAS、、FMA-LE和BI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MMT、MAS和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B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MMT、FMA-LE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MA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例儿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患儿行骨桥切除术后,护士根据病情制订康复计划,给予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2008—2013年收治的肘关节骨化性肌炎行骨桥切除的18例患儿,给予术后早期、系统的功能锻炼,观察患儿出院前肘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18例患儿通过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出院时16例患儿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家长满意;2例患儿未能持续有效的实施康复计划,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骨化性肌炎患儿骨桥切除术后给予早期、系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且对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下肢主要肌肉群肌电信号特征。方法30 名正常成年人完成7 个基本动作,同步检测双侧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外侧、胫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和结论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左右下肢肌肉的发力有显著性差异,下肢各肌肉发力有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下肢发力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库洪安  牛娜  赵婷 《护理研究》2011,25(9):777-778
[目的]探讨小腿肌群单次舒缩频率对挤压股静脉增加血流速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人员康复指导提供量化数据,以有效地指导卧床、制动病人的功能锻炼。[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成人双侧股静脉在小腿肌群不同舒缩频率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小腿肌群舒缩运动可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尤以2秒/次、3秒/次时效果好。[结论]小腿肌群单次舒缩时间持续2 s、3s时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好,此量化数据可作为护理人员指导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动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回颖 《现代护理》2001,7(2):22-22
口腔癌扩大切除术后常引起局部组织缺损 ,皮瓣及肌皮瓣转移修复是常用的修复方法 ,以往多采用皮瓣带蒂移植或游离移植 ,因这些方法移植常出现供区不同程度畸形 ,或因皮瓣移植口内常因局部毛发有碍口腔卫生 ,给患者造成不同的心理障碍 ,另外有文献报道口内的皮肤也可产生皮脂腺囊肿。因此 ,近年来有些学者采用肌瓣或肌筋膜瓣移植修复方式取得一定效果。现将我科采用舌骨下肌群肌筋膜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从 1997~ 1999年采用舌骨下肌群肌筋膜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共 13例 ,其中舌癌 8例 ,下颌牙龈癌…  相似文献   

20.
肌肉注射用药具有安全、方便、见效快的特点 ,是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给药方法之一。为减少肌注的并发症 ,增加安全性 ,减轻或避免病人痛苦 ,不少学者对常用肌注部位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多偏重于成年人臀大肌、三角肌及股四头肌等部位[1~ 7] ,对成人小腿后群肌注的解剖学研究则少见报道[8] 。而对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学研究则罕见报道。为给临床提供较多的新生儿肌注部位 ,我们对 1 6具 32侧新生儿尸体的小腿后群肌进行了解剖学观测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1 资料与方法1 6具 (男 9女 7)共 32侧经福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