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李先顺  高玉国  骆明德 《吉林医学》2014,(20):4504-4504
目的:对16例直肠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生物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观察16例患者的直肠癌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肿瘤>2 cm 4例,形成溃疡者8例(50%),癌侵及浆膜9例(56.3%),侵透浆膜4例(25%),有淋巴转移3例(18.8%)。其中10例(62.5%)行局部切除,6例(37.5%)获根治手术,随访9~128个月,存活5~10年14例,5年生存率为87.5%,死亡2例。结论:病理学诊断是直肠类癌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大小、部位、侵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有无肝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15例直肠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0年间牧治的15例直肠类癌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的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予手术治疗并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0±5.2)个月.随防期内,肿瘤直径<1 cm的9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1~2 cm的4例复发1例;>2 cm的2例均因类癌肝内多发转移死亡.5、10年特异性生存率85.5%、79.2%.结论 直肠类癌首诊以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为主,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合理选取手术范围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4例恶性胃类癌术前均被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所有病灶均在术后经免疫组化确诊,肿瘤平均直径3.8cm,浸润深度为深肌层以上(1例至深肌层,3例至浆膜或浆膜外),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有肝弥漫性转移(其中2例发生于手术半年后),根治性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3例平均存活22月。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5例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病理和手术治疗结果,旨在探讨支气管类癌的合理手术方式。其中典型类癌11例,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非典型类癌4例,淋巴结转移3例。提示典型类癌手术范围应相对保守,而非典型类癌宜采用与肺癌相同的术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借鉴直肠癌分期方式对直肠类癌进行生物学行为良恶性的判定,对43例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物学行为良性者24例,其中接受局部切除术23例,随访未见类癌复发或转移。生物学行为恶性者19例中,5例直径<1.0cm的低位直肠类癌行局部切除术,复发3例;14例行扩大根治术,6例复发,3例死亡。结论生物学行为良性的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已足够;生物学行为恶性的直肠类癌,应行根治性手术,但直径<1.0 cm且T2N0M0的恶性低位直肠类癌,可行局部切除术,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6.
胃原发性类癌的病理生物学特征赵凤凯,辛彦,吴东瑛,张荫昌(肿瘤研究所胃癌研究室)关键词类癌;胃;病理生物学特征类癌是分泌5羟色胺(5-HT)的肠嗜银细胞为母细胞的肿瘤。胃肠道类癌虽不多见,但其恶性程度随其发生部位、浸润深度、病灶大小和分化程度而悬殊颇...  相似文献   

7.
胡希宏  游涛  郑志强  赵亚新 《浙江医学》2006,28(6):429-431,434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方法 对1996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例胃类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D2^+~D3淋巴结清扫术)9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2例;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4例(36.36%),胃体5例(45.45%).胃底贲门部2例(18.18%);肿瘤直径〈2cm 3例(27.27%),2~5cm3例(27.27%),〉5cm 5例(45.45%);结节型4例(36.36%),溃疡型1例(9.09%),溃疡浸润型6例(54.55%);浸润至深肌层2例(18.18%).浆膜层3例(27.27%),浆膜外6例(54.55%);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81.82%);无手术并发症;4例于术后1~4年死于广泛转移及恶液质,6例健在,已生存2~7年.平均4.5年。结论 胃类癌的发病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Ⅲ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常见,应重视淋巴结清扫;恶性程度和预后与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9.
胃类癌(附12例报告)陈及发张国华邢占海关键词胃肿瘤;类癌;活组织检查;外科手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35.21临床资料我院286380例活检中查到12例胃类癌,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4~69岁,平均45岁,病变发生部位,胃窦5例,胃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肠镜下电灼摘除8例;经肛门局部切除6例,其中3例病理示肿瘤肌层侵犯而中转行Dixon根治术;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2例;Mile's根治术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根据直肠类癌的不同病情,采用合理的个体化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残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总结分析12例残胃癌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有益于残胃癌早期诊断,行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废胃与联合脏器切除结合R3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手术方式及生存期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病理分期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0例。13例作急诊胃切除术,手术病死率2.6%;10例先作穿孔修补术,术后3周作胃切除术,无手术死亡;15例行穿孔修补或加作胃空肠吻合术,无手术死亡;胃切赊术后中位存活期23个月(10~50个月),胃穿孔修补者中位存活期6.3个月(3~12个月)。结论术中常规取标本活检可避免胃癌漏诊。早期诊断及正确术式可以降低病死率,单纯修补近期并发症多生存期短,强调尽可能施行I期胃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切除,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胃溃疡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既往工作经验,为今后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间于我院诊断为胃溃疡患者334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保守治疗,而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治疗显效150例,显效率为89.82%,而对照组共治疗显效125例,显效率为74.85%,两组间以上差异比较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观察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6.59%,对照组复发48例,复发率为28.74%,两组患者间1年复发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74%明显高于观察组12.57%,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胃溃疡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笔者医院1999年3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68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肛门局部切除术31例,结肠镜下肿瘤电切术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例,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6例,直肠前切除术(LAR术)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4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7.5%、95.5%、89.7%.直肠类癌最大径<2cm组与≥2cm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浸润肌层组与未浸润肌层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TEM为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类癌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70岁以上胃癌病例。结果:64例均经手术探查,其中远端胃次全切除术24例,全胃切除术16例,近端胃次全切除10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6例,行捷径、造瘘或剖腹探查术2例;术后有并发症30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起病隐匿,术前合并症多,术后并发症多,故应积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同时手术方式应强调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顾文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73-267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同时选取腹腔镜手术组48例和开腹手术组48例,对比观测两组手术效果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发热及镇痛剂使用例次,腹腔镜手术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对机体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分类和治疗方法。方法:35例消化道类癌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类。全组病人根据病情采用多种手术方式。8例伴有进展期肝转移的病人采用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全部病人确诊依靠病理检查。临床误诊率达71.4%。随访29例五年生存率为82.7%。结论:判断类癌良恶性应综合考虑以下7个因素,即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多中心性肿瘤、肿瘤侵犯血管的程度、转移及类癌综合征。在治疗中,应根据类癌的良恶性决定手术范围,对已有远处转移者仍应争取切除原发病灶,对多发性肝转移者应首选介入放射下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4例垂体脓肿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过程。结果男2例,女2例,年龄15~51岁,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等。4例患者均行手术,复发者再次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采用经蝶手术、术后予合理足程的抗生素及激素替代治疗,是改善垂体脓肿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6年3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囊性脑膜瘤17例,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根据Zee分型,其中ZeeⅠ型7例,行SimpsonⅠ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1例,其中病理非典型、上皮型、微囊型和纤维型各1例,过渡细胞型3例;ZeeⅡ型2例,1例行囊壁完整切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另1例囊壁大部分切除,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病理提示血管瘤型1例和上皮细胞型各1例;ZeeⅢ型7例,5例行SimpsonⅠ级切除,2例位于颅底深部行SimpsonⅡ级切除,病理提示上皮细胞瘤型4例,过渡细胞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各1例;ZeeⅠ和Ⅲ型混合1例,病理提示上皮细胞型,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4.2年,其中据GOS预后评分,轻残1例,重残1例,肿瘤均位于中央区;1例蝶骨嵴巨大囊性脑膜瘤因术后出血,出院后1个月死亡;余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Zee分型可较好的对囊性脑膜瘤囊性变特点进行区分,有利于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岳玉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42-4443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死亡4例。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15个月、31个月。结论: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术式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