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原因。方法对30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其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测、尿道测压。结果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60.0%),前列腺压增高5例(16.7%),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36.7%),膀胱出口处梗阻9例(30%),膀胱感觉过敏5例(16.7%),低顺应性膀胱4例(13.3%),逼尿肌收缩无力4例(13.3%),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同程度协同失调14例(46.7%)。结论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与前列腺或盆腔局部因素诱发的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BPH术后排尿困难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结果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14例患者为膀胱出口梗阻,16例为逼尿肌收缩乏力,1例为假性排尿困难,1例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BPH术后排尿困难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影像尿动力学仪检查64例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情况。结果: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28例(43.7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5例(23.43%),BPH 12例(18.75%),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排尿障碍4例(6.25%),女性排尿困难5例(7.82%)。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5例,膀胱小梁或憩室25例,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尿道远端狭窄1例。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通过同时评估膀胱尿道的功能和形态,为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27例功能性尿失禁儿童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其表现为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调以及Lazy膀胱综合征。造成尿失禁的原因为不稳定膀胱、不稳定膀胱合并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和膀胱充盈静止压升高。表明尿流动力学检查是确定功能性尿失禁原因和类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老年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老年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0~89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27.3%.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占34.1%,膀胱颈梗阻为4.5%.尿道远端狭窄13.6%.不稳定膀胱6.8%,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4.5%,感觉性尿急2.3%,正常6.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前列腺增生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15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55例).70例患者中尿道狭窄29例,膀胱颈尿道口狭窄和/或挛缩23例,膀胱颈尿道水肿3例,前列腺尖部腺体残留5例,BPH复发3例,膀胱逼尿肌无力4例,神经源性功能障碍1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手术治疗60例.结果 6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6个月,均排尿通畅. 9例患者保守药物治疗后排尿困难缓解.膀胱造瘘1例.结论 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尿道狭窄、膀胱颈尿道口狭窄或挛缩及膀胱颈尿道水肿、腺体残留、BPH复发及膀胱功能障碍.手术及药物治疗是解决BPH术后排尿困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12例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女性排尿困难按尿动力学分析可分为逼尿肌乏力型、膀胱出口梗阻型、协同失调型、不稳定膀胱尿道型及神经源性膀胱,受检者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均较正常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对3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有反射性膀胱21例,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财13例,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正常8例,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无反射性膀胱13例,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对34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有反射性膀胱21例(61.7%),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正常8例,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无反射性膀胱13例(38.5%),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12例膀胱颈口开放患者9例有尿失禁,最大尿道闭合压为3.17±1.40kPa(1kPa=10.20cmH2O),22例膀胱颈口闭合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为7.77±3.50kPa(P<0.01)。15例IVU显示有上尿路损害的患者排尿期膀胱压力为平均8.01±4.30kPa,19例无上尿路损害的患者排尿期膀胱压力平均为3.06±1.20kPa,(P<0.01)。综合分析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表现与脊髓损伤平面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特点,并按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肾积水占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12%.5例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肾积水,影像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经碎石治疗后积水消失.164例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肾积水,其中57例有膀胱输尿管返流.107例无返流(52例为低顺应性膀胱,52例过早出现或持续逼尿肌收缩型明显协同失调,3例为输尿管壁段梗阻).47例返流性肾积水者采用经膀胱引流处理(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或括约肌切断),75例非返流性积水采用经膀胱储尿(口服抗胆碱能制剂,膀胱壁注射肉毒毒素,膀胱扩大加输尿管抗返流再植术)配合间歇导尿,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0例有返流患者因个人意愿选择膀胱储尿配合间歇导尿,32例无返流患者因不接受间歇导尿选择膀胱引流处理,肾积水也均缓解或消失.结论: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不尽相同,依据引起肾积水的不同机制特点进行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远期(术后半年以上)排尿困难的原因,同时探讨再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TURP术后远期出现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发生腺体残留复发6例,尿道狭窄9例(其中尿道外口狭窄3例,膀胱颈挛缩6例),逼尿肌功能障碍12例,前列腺癌2例.所有患者经相应治疗,疗效确切.结论 腺体残留、尿道狭窄、逼尿肌功能障碍和前列腺癌是TURP术后远期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治疗是治疗TURP术后远期排尿困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 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enuet尿流测定仪对2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型及相关治疗。结果:不稳定性膀胱6例(30%),逼尿肌无力4例(20%),远端尿道缩窄12例(60%),膀胱颈梗阻2例(10%),低顺应性膀胱1例(5%),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5%)其中不稳定性膀胱并发远端尿道缩窄4例(20%),不稳定性膀胱并发逼肌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效果及预测其疗效的尿动力学参数。方法对57例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出口梗阻并伴有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予以TURP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及排尿情况,并将术前尿动力学参数与术后的排尿后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PVR)均有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膀胱出口梗阻指数、膀胱收缩指数与术后PVR及Qmax有更强的相关性。结论对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行TURP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比其它尿动力学参数对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BPH患者的治疗抉择和疗效预测有更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膀胱逼尿肌 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为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外括约肌不开放甚至升高 ,可以导致下尿路梗阻。明确膀胱逼尿肌 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的情况 ,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一、临床资料1999年 6月~ 2 0 0 1年 6月检测患者12 2例。男 85例 ,女 37例 ,年龄 (5 3±2 1)岁。均因排尿困难、尿频、剩余尿增多等接受检查。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发现神经系统疾患者5 8例 ,其中脑桥以上疾患者 19例 ,脑桥至骶髓疾患者 9例 ;骶髓及骶髓以下周围神经疾患者 30例 ,其余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病史或未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